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一硯秋

    非常棒,我相信易中天老師講三國已經是一個時期的記憶了,不僅撐起了百家講壇,也撐起了九零後一代人對歷史的一種共同情趣認知,有很多以前不愛看歷史的孩子也天天在中午時間守著電視機前看百家講壇,從此便愛上了各種史書。老師的說話風格更是成為了如今大家爭相模仿的一種標誌,他對歷史解讀的方式也成為了後來者多為借鑑的形式。

    我覺得對於大多數九零後的孩子來說,老師的貢獻遠遠不光是讓大家喜歡上了歷史,更是成為了這代人對歷史的最廣泛的興趣啟蒙。讓我們改變了以前對歷史最枯燥的印象,而從此覺得哇塞,原來歷史可以玩著讀,並且讀者玩。讓很多人在初中高中的青春時期,願意放下手中的遊戲和漫畫,去找尋這樣從此可以在生命中充當朋友的一位角色,讓它成為自己興趣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歷史能在九零後一代人中得以廣為傳揚的重要意義。

    希望大家多多支援易中天老師,多讀歷史,多學習易中天老師的歷史觀和人生觀,把歷史的趣味多讓後人嚐嚐。

  • 2 # 東東歷史

    易中天品三國的時候,那會我正在讀大學。很喜歡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國的上下冊圖書我都買了。

    首先,易中天開創了學者世俗化的先河。講歷史不再是一板一眼的老學究的形象。用的是老百姓能聽懂的語言。用的是通俗易懂的比喻。

    第二,易中天讓大多數人第一次瞭解到三國演義之外的三國曆史

    第三,成就了文化明星。這個不是在貶低易中天不學無術了,去搞娛樂化了。其實,老百姓也喜歡文化,別把文化和老百姓拉的那麼遠。

    第四,易中天的品三國在大家熟知的大事件,熟知的歷史人物還是一個不拉的都正說了一番。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足夠了。

    我個人很喜歡易中天。百家講壇的學者中,最喜歡易中天和馬未都了。

  • 3 # 童蒙英語兒歌ABC

    沒認真看過,記得以前看,有趣。

    三國,我還是喜歡自己看正史。

    關於歷史,從普及的角度來講,增強趣味性是必須的,但是得尊重史實。

  • 4 # 田宗連

    易中天評三國,基本上還是說評書的套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是基於三國志,三國演義為基礎。離三國時代一兩千年了,很多學者,對歷史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觀點,純屬個人想象,並無歷史根據。但也不能說一點作用沒有,對不瞭解這一段歷史的,特別是青少年,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他所講的歷史脈絡基本還是對的。

  • 5 # ys劍豪

    第一句話,一部良心作品!

    易中天,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網路人稱“學術超男”。很多人誤認為易中天一個大學非歷史專業的教授,上了百家講壇,是為了賺足人氣,迅速爆紅。從他在撒貝南主持的《開講啦》的演講中有很明確的澄清了為什麼上百家講壇,為什麼會做節目,為什麼會出書,以及為什麼要堅持出一套36冊的書!從演講中可以看到一個大學教授的真實人格,至少我是被深深的感動,也很認同他對網路評價、對生活看法的理念。他有說到一句話,“安貧樂道,是說我窮的時候也樂道,不是說我樂道就一定要窮”。這是一個教授,一個知識分子的真實想法,但有多少人不敢說出來,易中天是有態度的人!

    《易中天品三國》用的非歷史教科書般的風格來描繪歷史,而是用一種通俗易懂,一種不同於其他正史解釋的見解和思維,讓所有人都能看的懂,也願意看。即使是通俗的,也不代表不嚴謹,學術的態度端正、嚴謹,最重要的是他的見解在不同的年齡群裡中影響很大,老少皆宜,這不是一般學者能做到的。

    在當下所有人都忙於賺錢,忙於上層建築建設,能讓這麼大年齡跨度的人群掀起一股史學熱,估計只有易中天做到了!

  • 6 # 北方的狼A

    《品三國》很好,客觀真實,還原了史實,糾正了人們因《三國演義》的影響而形成的錯誤觀念,使觀眾對這段歷史有了真正的瞭解。

  • 7 # 醉翁亭畔人

    亦莊亦諧的語言風格,深入淺出的人物解析,將普通百姓帶進歷史,瞭解歷史,以史為鑑,易先生開了先河,功德無量!

  • 8 # 上頭派掌門

    《易中天品三國》獲得了巨大成功,這是不爭的事實。三國這段歷史人們很熟悉,很多英雄故事依舊在傳唱;這段歷史對人們來說又是陌生的,與歷史真實嚴重背離。易中天的專業是文學,選擇三國這段歷史來講,無疑是十分高明的:三國愛好者基數眾多,容易引起共鳴,也容易出彩。

    《百家講壇》從一檔冷門節目變成熱門節目,易中天功不可沒。《易中天品三國》不是專業課,也不是講座,更像是心得體會。節目以歷史時間為主線,將重要人物、重大歷史事件串聯起來,使觀眾對三國曆史有一個全域性的認識,大致的瞭解。

    《易中天品三國》的學術性不強,娛樂性、趣味性有餘。有觀眾說易中天影帝級的演技,絕非信口開河。《品三國》有不少出彩的地方,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力求真實全面。易中天成了學者中的明星,然而這種名聲與學術的關係並不大。學術是自由的,各抒己見,能自成體系,自圓其說即可。《品三國》學術打底,娛樂面孔,如此而已。

  • 9 # 望君山人

    易中天的《品三國》我只在街頭的盜版書攤翻過,從網友的描述又略知一二。網友說,易教授《品三國》說“人話”,接“地氣”。他舉例:易教授“品”風流倜儻的周瑜,形容他是“帥哥”,這就很得讀者(聽眾)的喜歡。“品”到“曲有誤,周郎顧”,他說一個帶兵的人對樂曲熟悉到這種程度,人才難得。還說,如果周瑜領兵打仗亦如聽曲一般,那可不得了了(大意)。我以為,就“品”而言,這些都是小意思,沒有“品”出什麼特別的味道。易教授無非是添油加醋,搞些噱頭,再賣弄一下口才討個巧而已。真正“品”書的大師,當如毛澤東那樣的大家。我們讀《水滸》,一般都只在乎梁山好漢的江湖義氣。可毛澤東卻“品”出了“《水滸》好就好在投降。”真可謂一語中的,驚世駭俗。想想也是,幾千年的農民起義,無非都是這幾種結局:一被鎮壓,二被招安(投降),三起義成功,有的改朝換代自己做了皇帝,有的腐敗江山還未坐穩即時垮臺。梁山好漢屬第二種。毛澤東之所以能“品”出與眾不同的味道來,與他的格局(境界)有關。他用的是馬列那一套。易教授不在乎那一套,自然就沒有那一種眼光。倒像個小腳女人,整天在經典裡覓書隙,想當著眾人的面鑽出個大窟窿來。《百家講壇》的那些學術明星都精於此道。可是,就算你考證出李鬼是李逵的遠房親戚,那又有什麼呢?讀書要講境界。我覺得,易大師《品三國》缺的正是這點東西。

  • 10 # 奉天一葉

    對易教授的品三國,有很多不同的點評,我個人覺得;每個人由於角度的不同,對歷史的看法也會不同,這屬於正常的邏輯思維。

    羅貫中老先生著的《三國演義》,在參考了《三國志》及汲取了民間的各種傳說,並伴著自己的各種看法,才寫出來這部鉅著,中華民族的後人應該感到驕傲。我個人認為,對於曹操、劉備的個人和兩大集團的評論,各有異論,是件好事。歷史的進步就應該是這樣的。

    再者,誰知道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的?《三國志》就是真實歷史的真實記載嗎?《三國志》的作者在寫作時也肯定有道聽途說對他的影響,及他個人觀點的存在。離開話題,說說李白、杜甫,他們傳到今天的不朽的詩,難道就是那個年代的原作嗎?難道就不可以經過後人一代一代的修改嗎?甚至有沒有可能,其中的一篇不是他們本人的所寫,而是後人假借其名而撰。

    所以,我認為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沒有錯,讀者品易中天教授也沒有錯。這不是合稀泥,這是歷史上歷代各種利益集團的利益需求,所以,才出現了對曹、劉兩個人的不同評價。

    膚淺的見解,見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股破發現象頻繁上演,投資者應該怎樣應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