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5毛錢文學
-
2 # 老衲侃春秋
清明節又到了,作為中國傳統的重大節日之一,在這個節日裡有許多的活動開展,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放風箏等等。
這些習俗隨著朝代的更替,也產生著些微的變化,有的節日保留至今,有的文化傳承卻斷絕了。這裡頭有一項遊戲活動蹴鞠,就保留了下來,它已經演變成目前全球體育界最具影響力的單項體育運動——現代足球運動。只不過它不是完整的傳承,而是發展演變了。那麼,古代的蹴鞠,和現代的足球有什麼類同之處,又有什麼區別?我們現在就來敘述這個問題。
蹴鞠,又名“蹴球”、“築球”等,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這項活動在中國開展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典籍,出現在《戰國策》中,它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的都城臨淄,就流行蹴鞠這一體育活動。
《史記》中也有記載,但這時的蹴鞠可不是那麼輕鬆的遊戲,而成為當時訓練士兵、考察兵將體格的方式(“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
相傳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早年曾是一踢球高手,劉邦當了皇帝后,給他父親封了個太上皇,按理說吃香的喝辣的,一切都應有盡有,應該整天樂樂呵呵的頤養天年才對,但不成想一天都是唉聲嘆氣、悶悶不樂的樣子。其父一天到晚踢不著球十分鬱悶。
《西京雜記》中記載,伺候劉太公的左右,曾經把這種情況彙報給了劉邦,劉邦一聽就明白了,對僕人說,老父親生平所好的,就是走街串巷,混跡於市井之中,再就是以鬥雞蹴鞠為樂,如今住在深宮大院,這些接地氣的東西都沒有了,所以才悶悶不樂的。
但是如今的劉邦已經做了皇帝,並且透過叔孫通的努力,好不容易制定了正式的漢朝禮儀,不是當年那街頭的蠱惑仔了,端著高皇帝的架子放不下來,宮中好手又太少,自然不好組織一支皇室球隊來娛樂自己的父親。
劉邦放不開,弄得劉太公悶悶不樂。相比之下他的重孫漢武帝就比較放得開。漢武帝在東部巡狩,封禪泰山之後,意興所致,也喜歡踢上幾腳蹴鞠,還讓文官們寫賦來讚頌自己。
“昔漢武帝平西域,得胡人擅蹴鞠者,蓋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為之,群臣不能諫。侍臣東方朔因以此藝(指彈棋)進之,帝舍蹴鞠而尚彈棋矣焉”。(《彈棋經序》晉·徐廣)
漢武帝曾得到一胡人俘虜,此人是個踢球高手,結果漢武帝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群臣都無法勸阻,最後高智商的東方朔想出一個辦法,教漢武帝下彈棋,漢武帝的注意力才得到轉移。
三國時期的曹操也是踢球高手,至少是位超級球迷。
“桂性便辟,曉博弈、蹹鞠,故太祖愛之,每在左右,出入隨從”。(《三國志·魏書三·明帝紀》)
根據《三國志》上的說法,有個叫孔桂的,下棋、踢球那都是高手,曹操成為了他的鐵桿粉絲,非常喜歡他,無論出門上那兒都帶著他,不離左右。
唐宋時期是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期,無論是音樂詩歌,書法繪畫,還是體育搏擊,都呈現出一個高潮來。作為體育運動專案之一的蹴鞠文化,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潮。
這個時期,無論是球的材質,還是比賽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充氣球和球門,用球門的蹴鞠比賽叫做“築球”,一般是單球門,大多在宮廷宴會時進行。
築球時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叫“風流眼”。比賽時衣色不同的左右軍(兩隊)分站兩邊,每隊12或16人,分別稱為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
比賽時鳴笛擊鼓為號,左軍隊員先開球,互相顛球數次然後傳給副隊長,副隊長顛數待球端正穩當,再傳給隊長,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過者為勝。右軍得球亦如此。結束時按過球的多少決定勝負,勝者有賞,負方受罰,隊長要吃鞭子,臉上塗白粉。
同時,不用球門的踢法逐漸規範。這種踢法叫做白打,屬個人表演性活動,對球員控球能力有更高要求,除手外,頭、肩、臀、胸、腹、膝各部位均可觸球,變換各種花樣,先落地或違規者輸。看著這些技法,要比現代足球豐富得多。
這時期的蹴鞠為何發展這麼迅猛?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主要還是領導的帶頭作用發揮了作用。宋太祖就是一位蹴鞠高手,古畫《宋太祖蹴鞠圖》,便是描繪宋太祖趙匡胤與趙炅、趙普等人踢球的場面。高俅還因為球踢得好,最後官至太尉。
有了這些名人的帶動,坊間蹴鞠活動開戰的紅紅火火,“舉目則鞦韆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清代中葉以後,西方的現代足球傳入中國,這一傳統的蹴鞠活動,逐漸被踢毽子作為“蹴鞠之遺事”(宋高承《事物紀原》)所代替。
從1958年7月,國際足聯前任主席阿維蘭熱正式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以來, 到2005年5月20日,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國際足聯百年慶典閉幕式上,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先生為足球起源地臨淄頒發了“足球起源地證書”。以權威組織所頒發證書的形式,再次確認了這一世界所公認的事實。
由於中國足球現在一直很弱勢,所以現在有些人就予以否定這項運動起源於中國這個現實,其實個人認為大可不必。一個國家發明的運動專案,和它能否持續保持高水平,並沒有直接關係。
就像我們的國球乒乓球一樣,它的起源在英國,但後來這項運動基本上變成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蓬勃開展的一項體育運動。衰弱下去的英國並不以此為恥。為何?
只要是本民族為世界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就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大家認為呢?
回覆列表
蹴鞠發展演變到了元代後開始一步步的被淡化、被縮小化,走向了衰敗的開端。究其原因就是社會大背景下遭受的異族統治,蒙古族統一了全國。漢族男女老幼喜愛的蹴鞠運動不再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加之國家滅亡深受重創,原先社會中喜愛蹴鞠的官員大臣、中堅人士等各級階層早已不復存在,支離破碎,只剩下一幫落魄書生、青樓女子及閒雜人等蹴鞠娛樂、消遣度日。元代詩人薩都刺在《妓女蹴鞠》曲中就有記載:”若道是成就了洞房中惜玉憐香願,媒合了翠館內清風皓月筵,六片兒香皮做姻眷。“及”解卸了一團兒嬌,稍偏起渾身兒俏,似這般女校尉從來較少,隨園社常將蹴鞠抱拋,佔場兒陪伴了些英豪。
從中可以看出,蹴鞠運動已經淪為青樓女子取悅男人娛樂、淫樂的一種工具,逐漸讓世人認為蹴鞠運動是低階趣味的活動。
到了明代的蹴鞠已經進一步的成為了純粹的娛樂遊戲,沒有了任何的競技性,甚至連帶單球門形式的蹴鞠都已取締,只剩下以”白打“形式的蹴鞠存在,但也已今非昔比。二來自朱元璋推翻元朝稱帝之後,就下令嚴禁軍中將領、士卒蹴鞠娛樂,只怕玩物喪志,影響和干擾士卒操練、作戰。並在朝廷、皇宮內外宴請上也不得在進行蹴鞠表演。明代官員顧起元所著的史料筆記《客座贅語》這樣撰寫道:”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聖旨:在京但又軍官軍人學唱的割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手,蹴圓的卸腳……“顯而易見在明代蹴鞠缺乏有勢者、執政者的喜愛和支援,上流人士也覺其不如流,排斥它;最終就連娛樂、玩耍也被”毽子“等取而代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歷史步入清代後,從史料文獻中已經很難見到世間有關蹴鞠的記載了。主要在於滿人入關後對漢文化的衝擊,滿人喜於騎馬打獵、射箭、摔跤,對漢人的蹴鞠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在清代初期,順治皇帝曾口諭禁止滿洲、蒙古、漢軍漢人及諸色人蹴鞠;後至乾隆年間,皇帝下旨明令禁止一切蹴鞠活動,所以致使在民間百姓中也深受極大的限制。其二就是蹴鞠運動發展到了清代後已沒有了固定的形式內容。雖說清代中期,一度出現了”冰上蹴鞠“但已經失去了原本物質的傳統文化及功效,加之冰上滑冰是滿人的傳統,與蹴鞠結合技巧難度大,可以掌握活動的人群少,未得以繼承發展。蹴鞠運動技巧方式的結合、改變並沒有促使其發生引領性的革新,反之進一步的走向了滅絕的邊緣。由此可見,任何一種傳統文化形式的長期存在,必然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非凡的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