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拳作為優秀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深受廣大嶺南人民的青睞和喜愛,洪拳流傳於民間,是嶺南人民燦爛文化文明有力見證和無與倫比的榮譽之一,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著厚博而豐富嶺南文化,在嶺南廣大農村有廣泛群眾基礎。研究洪拳活動,對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遺產,增強人民體質,振奮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一:傳統武術之洪拳
1.源遠流長的武術文化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體育運動專案,武術是源於中國民間,紮根於民眾之中,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特別是在農村,極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與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緊密相連的。
各種流派的武術拳種大多分佈在農村,傳統武術在廣大農村仍然保持師徒傳承、家族傳承為主要特徵,加上以民間成立的以武術學校為習武平臺。農村傳統武術活動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練習形式,具有不同的運動風格和運動量;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的人進行練習,而且其練習不受場地、器材、時間和氣候限制,可在田間地頭、室內、室外展開練習,符合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村開展體育活動的條件。
農村傳統武術以其獨特的傳統性、娛樂性、大眾性等特點活躍了農村群眾業餘文化生活,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在農村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傳統武術,如何利用農村傳統武術來正確引導農民進行科學體育鍛煉,倡導科學生活方式,抑制農村不良社會風氣蔓延,加快農村體育活動的發展,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
2.洪拳的起源與發展
洪拳分為北派洪拳與南派洪拳。南派洪拳又稱洪家拳,廣東洪拳是屬於南派洪拳,傳說清朝福建南少林著名和尚至善禪師的弟子洪熙官所創。
洪熙原是茶葉商人,原名洪禧,來廣州後人稱熙官,他身材魁偉, 臂力過人, 將自己所學的技擊與搏擊經驗並結合本人的體型特點創造出以馬步穩健,橋沉力雄,攻防連環,渾厚威 猛而著稱的洪家拳。
洪熙官曾兩次到廣州授徒,初次來 穗是因在福建抱打不平傷了人而來廣州躲避的,隱姓埋名在紅船當伙伕。第二次來廣州是少林寺被毀而流落廣州。洪熙官為人正直,不畏強暴,武藝出眾而譽滿羊城,各地慕名來求學的甚眾,後曾應邀到廣州城郊各縣授徒。
洪拳傳播地區很廣,影響深遠,在珠江三角洲各縣和湛江地區,肇慶地區的廣 大農村和城鎮大多數武術愛好者都喜習洪拳。此外,在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也有不少洪拳武館,海外的如新加坡,東南亞地區,甚至美國、歐洲等地區的華僑也有很多人練習洪拳,也設立了不少洪拳武館,洪拳還直接影響亞洲--些國家拳術的發展,他們吸收了洪拳的靜力性練習作為基本功來進行訓練。
現在全國的南拳競賽套路及我省的自選南拳都是以洪拳為基礎而編匯出來的。三百多年來,出自洪拳的名手不乏其人,較近代的有廣州大佛寺的啟恩和尚冼老寧,號稱廣東十虎的鐵橋三梁坤,棍王鄒德泰等都是洪拳的佼佼者。又如鄧龍、馮三珠、林世榮等都是著名的一代洪拳宗師。
二:洪拳的發展為什麼受阻?
1.農村人口結構制約,青壯年流動頻繁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隨著祖國改革開放,農村的勞動力不斷湧進城市,全國各地出現“農民工潮”的現象,特別是進入90年代後期,農民工潮一浪高過一浪。
在這些勞動力大軍中,大部分都是農村青壯年人,而這些農村青壯年的勞動者,他們大多數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有部分人還是具有較好的洪拳基礎,理應是農村洪拳運動發展的中堅力量,但由於這部分人群中大多數人都湧進城市打工,有些人長年漂泊在外,很少顧及農村的各項運動,有些人甚至在城市定居。
而剩下部分是農村留守者,由於要肩負著負責農作物的日常管理、家庭生活和小孩教育等問題,沒有過多時間和精力參與洪拳練習和活動,所以,由於目前農村中青壯年人口流動性較大,致使平時居住在農村的人口大多都是以老年人、婦女和留守少年兒童為主,導致洪拳練習主體人群大大削弱,許多農村婦女承擔與男子同等分量農活外,還要負責起全家老少的起居飲食,時間和精力都非常有限,這樣人口結構大大制約洪拳發展。
2.宗族文化因素制約
在以宗族關係為紐帶的農村,由於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程度不高,封建思想意識嚴重,宗族觀念較強,他們都是以自己居住村莊、姓氏宗族或近親家族為一一個集體,日常努力維護本集體利益和流傳下來習俗,不輕易受外部力量所影響,使得他們做事較為偏見,保守,排斥意識特別強。
造成有些優秀傳統洪拳只能在本村或同姓氏宗族裡單向傳授,交流活動也只是侷限於本村或本宗族內部進行,不輕易向外傳播,對外族人極力排擠。同時由於思想保守,目光短淺,排外情緒嚴重,不輕易接受和虛心學習外來技術,狹隘思想總是認為本宗族文化技術是最優秀的,這種由於農村宗族文化因素制約,造成農村傳統洪拳單一傳承。
3. 宣傳力度不夠
洪拳要想得到較好發展,從根本上就要使人們在心目中對洪拳有較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學校作一個很好教育、宣傳場所,即使是在洪拳較為盛行的地區,沒得到充分利用和發揮,目前還沒有一所中小學開設洪拳學習課程,只有為數不多的學校在體育課內容上安排些簡單武術練習,所以很多群眾認識洪拳都是透過喜慶節日洪拳表演活動或親戚朋友介紹認識洪拳,這種透過人際關係傳播手段的傳播速度較慢,傳播範圍也較小。
而現代化各種傳播手段沒有在中國農村洪拳的普及開展得到充分發揮。特別是在傳媒高科技手段高度發達的今天,如何充分藉助和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和各學校場所對進行宣傳、教育,擴大洪拳在社會群眾中的影響力,提高人們對洪拳認知程度,這些都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大力宣傳,做好周密策劃和合理安排。
三:從洪拳看中華武術的發展
1.洪拳是中華武術的一個縮影
洪拳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演變,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它與其它中國傳統文化一樣,處於不斷變遷的動態之中。
發展至今,洪拳基本身型要求頭正頸直,收胸卸膊,塌腰收腹,斂臀坐胯,腳趾抓地,風格特點是渾厚朴實,穩健有力,橋沉短促,橋法多,腿法少,發力含蓄,先收後放,因勢發聲,以聲助力,表現了中華民族含蓄內斂、踏實務實的人文精神。
洪拳作為兩廣、福建等等地區幾百年來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自覺的綜合反映,洪拳文化也是兩廣地區人文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折射出兩廣地區的社會幾百年歷史變化的圖景,為當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借鑑。
2.中華武術亟待中興
洪拳的發展現狀讓我們明白,我們不能以達爾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來對待它的變化,雖然洪拳正在努力為其宿命而不斷爭扎,不斷吸收、相容先進文化,實現符合時代特徵的整合和創新,但是,作為弱勢文化的洪拳,它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更多的扶持與保護,尤其政府層面的干預。否則,當洪拳成為歷史的名詞之時,我們這一代就成了歷史的罪人。
四:總結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程序的不斷加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的文化相互融合,使得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武術文化失去原有的文化特徵,有些傳統文化遺產已經失傳或消失。
洪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南部地區,特別是在廣東的民間流行較為廣泛,影響力最大,傳承和發展廣東洪拳,有利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農村娛樂文化生活,提高農民身體素質,促進廣東地區農村武術運動規範化管理,健康發展
洪拳作為優秀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深受廣大嶺南人民的青睞和喜愛,洪拳流傳於民間,是嶺南人民燦爛文化文明有力見證和無與倫比的榮譽之一,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著厚博而豐富嶺南文化,在嶺南廣大農村有廣泛群眾基礎。研究洪拳活動,對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遺產,增強人民體質,振奮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一:傳統武術之洪拳
1.源遠流長的武術文化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體育運動專案,武術是源於中國民間,紮根於民眾之中,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特別是在農村,極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與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緊密相連的。
各種流派的武術拳種大多分佈在農村,傳統武術在廣大農村仍然保持師徒傳承、家族傳承為主要特徵,加上以民間成立的以武術學校為習武平臺。農村傳統武術活動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練習形式,具有不同的運動風格和運動量;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的人進行練習,而且其練習不受場地、器材、時間和氣候限制,可在田間地頭、室內、室外展開練習,符合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村開展體育活動的條件。
農村傳統武術以其獨特的傳統性、娛樂性、大眾性等特點活躍了農村群眾業餘文化生活,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在農村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傳統武術,如何利用農村傳統武術來正確引導農民進行科學體育鍛煉,倡導科學生活方式,抑制農村不良社會風氣蔓延,加快農村體育活動的發展,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
2.洪拳的起源與發展
洪拳分為北派洪拳與南派洪拳。南派洪拳又稱洪家拳,廣東洪拳是屬於南派洪拳,傳說清朝福建南少林著名和尚至善禪師的弟子洪熙官所創。
洪熙原是茶葉商人,原名洪禧,來廣州後人稱熙官,他身材魁偉, 臂力過人, 將自己所學的技擊與搏擊經驗並結合本人的體型特點創造出以馬步穩健,橋沉力雄,攻防連環,渾厚威 猛而著稱的洪家拳。
洪熙官曾兩次到廣州授徒,初次來 穗是因在福建抱打不平傷了人而來廣州躲避的,隱姓埋名在紅船當伙伕。第二次來廣州是少林寺被毀而流落廣州。洪熙官為人正直,不畏強暴,武藝出眾而譽滿羊城,各地慕名來求學的甚眾,後曾應邀到廣州城郊各縣授徒。
洪拳傳播地區很廣,影響深遠,在珠江三角洲各縣和湛江地區,肇慶地區的廣 大農村和城鎮大多數武術愛好者都喜習洪拳。此外,在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也有不少洪拳武館,海外的如新加坡,東南亞地區,甚至美國、歐洲等地區的華僑也有很多人練習洪拳,也設立了不少洪拳武館,洪拳還直接影響亞洲--些國家拳術的發展,他們吸收了洪拳的靜力性練習作為基本功來進行訓練。
現在全國的南拳競賽套路及我省的自選南拳都是以洪拳為基礎而編匯出來的。三百多年來,出自洪拳的名手不乏其人,較近代的有廣州大佛寺的啟恩和尚冼老寧,號稱廣東十虎的鐵橋三梁坤,棍王鄒德泰等都是洪拳的佼佼者。又如鄧龍、馮三珠、林世榮等都是著名的一代洪拳宗師。
二:洪拳的發展為什麼受阻?
1.農村人口結構制約,青壯年流動頻繁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隨著祖國改革開放,農村的勞動力不斷湧進城市,全國各地出現“農民工潮”的現象,特別是進入90年代後期,農民工潮一浪高過一浪。
在這些勞動力大軍中,大部分都是農村青壯年人,而這些農村青壯年的勞動者,他們大多數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有部分人還是具有較好的洪拳基礎,理應是農村洪拳運動發展的中堅力量,但由於這部分人群中大多數人都湧進城市打工,有些人長年漂泊在外,很少顧及農村的各項運動,有些人甚至在城市定居。
而剩下部分是農村留守者,由於要肩負著負責農作物的日常管理、家庭生活和小孩教育等問題,沒有過多時間和精力參與洪拳練習和活動,所以,由於目前農村中青壯年人口流動性較大,致使平時居住在農村的人口大多都是以老年人、婦女和留守少年兒童為主,導致洪拳練習主體人群大大削弱,許多農村婦女承擔與男子同等分量農活外,還要負責起全家老少的起居飲食,時間和精力都非常有限,這樣人口結構大大制約洪拳發展。
2.宗族文化因素制約
在以宗族關係為紐帶的農村,由於大多數農民文化水平程度不高,封建思想意識嚴重,宗族觀念較強,他們都是以自己居住村莊、姓氏宗族或近親家族為一一個集體,日常努力維護本集體利益和流傳下來習俗,不輕易受外部力量所影響,使得他們做事較為偏見,保守,排斥意識特別強。
造成有些優秀傳統洪拳只能在本村或同姓氏宗族裡單向傳授,交流活動也只是侷限於本村或本宗族內部進行,不輕易向外傳播,對外族人極力排擠。同時由於思想保守,目光短淺,排外情緒嚴重,不輕易接受和虛心學習外來技術,狹隘思想總是認為本宗族文化技術是最優秀的,這種由於農村宗族文化因素制約,造成農村傳統洪拳單一傳承。
3. 宣傳力度不夠
洪拳要想得到較好發展,從根本上就要使人們在心目中對洪拳有較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學校作一個很好教育、宣傳場所,即使是在洪拳較為盛行的地區,沒得到充分利用和發揮,目前還沒有一所中小學開設洪拳學習課程,只有為數不多的學校在體育課內容上安排些簡單武術練習,所以很多群眾認識洪拳都是透過喜慶節日洪拳表演活動或親戚朋友介紹認識洪拳,這種透過人際關係傳播手段的傳播速度較慢,傳播範圍也較小。
而現代化各種傳播手段沒有在中國農村洪拳的普及開展得到充分發揮。特別是在傳媒高科技手段高度發達的今天,如何充分藉助和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和各學校場所對進行宣傳、教育,擴大洪拳在社會群眾中的影響力,提高人們對洪拳認知程度,這些都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大力宣傳,做好周密策劃和合理安排。
三:從洪拳看中華武術的發展
1.洪拳是中華武術的一個縮影
洪拳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演變,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它與其它中國傳統文化一樣,處於不斷變遷的動態之中。
發展至今,洪拳基本身型要求頭正頸直,收胸卸膊,塌腰收腹,斂臀坐胯,腳趾抓地,風格特點是渾厚朴實,穩健有力,橋沉短促,橋法多,腿法少,發力含蓄,先收後放,因勢發聲,以聲助力,表現了中華民族含蓄內斂、踏實務實的人文精神。
洪拳作為兩廣、福建等等地區幾百年來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自覺的綜合反映,洪拳文化也是兩廣地區人文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折射出兩廣地區的社會幾百年歷史變化的圖景,為當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借鑑。
2.中華武術亟待中興
洪拳的發展現狀讓我們明白,我們不能以達爾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來對待它的變化,雖然洪拳正在努力為其宿命而不斷爭扎,不斷吸收、相容先進文化,實現符合時代特徵的整合和創新,但是,作為弱勢文化的洪拳,它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更多的扶持與保護,尤其政府層面的干預。否則,當洪拳成為歷史的名詞之時,我們這一代就成了歷史的罪人。
四:總結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程序的不斷加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的文化相互融合,使得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武術文化失去原有的文化特徵,有些傳統文化遺產已經失傳或消失。
洪拳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南部地區,特別是在廣東的民間流行較為廣泛,影響力最大,傳承和發展廣東洪拳,有利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農村娛樂文化生活,提高農民身體素質,促進廣東地區農村武術運動規範化管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