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銳歷史

    皇子是下一代儲君的人選,在封建時代,皇帝自身的素質高低往往決定著國運的興衰與否,因此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皇子的教育,其中清朝對皇子教育尤為重視,也更加嚴格,造就了不少明君。

    清入關後,面臨著滿漢文化衝突的問題,審時度勢之下,清室決定採取滿漢文化兼收的教育政策。順治元年(1644),清廷設立翰林院,此後的皇子教育專門由翰林院學士負責。

    順治帝、康熙帝兩朝皇帝都是幼年失怙,沖齡登基,而且清室統治尚未穩固,皇子教育處於草創時期,因此他們基本上都要依賴自身的苦讀,兩人都有廢寢忘食讀書乃至嘔血的情況。

    鑑於此,他們非常重視皇子的教育,順治帝親自撰寫了《資政要覽》一書,作為皇子及貴胄子弟的教科書。然而他還未來得及制定相關的制度,便英年早逝。

    一.康熙帝教子嚴謹。

    康熙帝臨朝後,對於皇子的教育問題高度重視。

    在諸多兒子中,他最為疼愛孝誠仁皇后所出的皇太子胤礽。

    胤礽幼時,康熙帝親自教導他讀書寫字,並時時耳提面命,教導他忠義仁孝。

    康熙二十六年(1687),胤礽年滿14歲後出閣讀書。康熙帝親自為他挑選了學問出眾、人品端正的大臣達哈塔、湯斌等人為師,並賜名胤礽讀書的學堂為“無逸齋”。

    胤礽學習刻苦,每日凌晨5時至7時,在老師的指導下讀書背書,而且必須背足120遍。上午7時至9時,康熙帝上完早朝,便來到無逸齋,檢查胤礽的讀書情況,並囑咐滿文和漢文師傅們對皇子嚴加要求。

    上午9時至11時,胤礽一絲不苟地伏案練字,滿文漢字都要學習。上午11時至下午1時,胤礽和諸位師傅用過午膳後,沒有休息,又開始讀書背書。下午1時至3時,胤礽用過點心,放下手中的書卷,在庭院練習彎弓射箭。

    下午3時至5時,康熙帝又來到無逸齋檢查功課。下午5時至7時,胤礽練習射箭,康熙帝在一旁指導示範。功課完畢後放學。每天如此,無論寒暑從不間斷。

    後來,康熙帝的其他皇子稍長一些的,也與胤礽一同在無逸齋學習。除此之外,康熙帝對於諸皇子從學業到為人處世各個方面皆有訓誨。

    雍正帝繼位後,將其訓誨之言編輯為《聖祖庭訓格言》,以訓後世。

    《聖祖庭訓格言》

    二.皇子教育定製。

    康熙帝教育皇子的方法和態度對後來的皇子教育有很深的影響。

    1.雍正帝登基後,為了便於時刻監督皇子的學習,在乾清宮左側的廡房設定了尚書房(道光帝以後統稱為上書房),所謂的尚書房,通俗而言,就是皇家的“子弟學校”。

    他還親筆題寫了“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的楹聯懸掛在尚書房中。

    經過幾代的發展,皇子的教育體制逐漸固定下來了。

    清制規定,皇子6歲起進入尚書房接受教育,遣派滿、漢大學士擔任總師傅。每位皇子都配有師傅,人數多少不定,總管教學事務的學士稱為“總師傅”。

    能夠在尚書房學習的人包括皇子、皇孫等宗室子弟以及諭準的特殊人員。

    皇子所學的課程包括滿、蒙古、漢等語言文字和儒家經典,其中有“四書”、“五經”、國史、聖訓、策問、詩詞歌賦以及書畫等。

    2.清室是在馬上得的天下,因此對皇子的騎射十分重視,特地下諭從滿、蒙古大員中挑選了諳達(意為夥伴、師傅)教導皇子。

    諳達分“內諳達”和“外諳達”,內諳達負責教授滿文,外諳達則是教導騎射技藝。

    每位皇子還配有幾名“哈哈珠塞”(亦稱“哈哈珠子”,意為小夥子),類同伴讀、書童一般的角色。

    清朝皇子的教育很嚴苛,每日凌晨3時至尚書房學習,下午5時才能結束,讀書時不能隨意亂動,每天只能休息一兩次,每次不過一刻鐘,還須經過師傅允許。

    課間不得隨意喧譁,只能談論經書史事。皇子每日學習皆是如此,風雨不輟,一年之中只有端午、中秋、萬壽節(皇帝生日)等節日才能放假一日。

    一般情況下,直到皇子15歲成年封爵建府才可以結束課業,但如果封爵的皇子沒有朝廷的差使,仍然要到尚書房來讀書,只不過管束不再如此嚴格。

    3.皇子雖是皇家貴胄,然而師生之禮還是十分注重的。

    凡是皇子就學,初次見到師傅都要長揖一躬,師傅也要同樣還禮,再引皇子向牆上懸掛的孔子畫像行禮。

    逢年過節,師徒禮物往來,只表心意,不送奇珍異玩。

    而清朝對皇子師傅也很敬重,凡是宴會、賞賜與王公及一品大臣同等。

    有大事召對,皇子師傅列班在軍機大臣、大學士之下,尚書之上。

    三.漢文化的薰染。

    1.在嚴格的教育培養下,清朝歷代皇帝和皇族都具有較高的素質,精通經史、策論、詩詞歌賦與書畫等,並善於騎射。

    雍正帝、乾隆帝等君王的治國才能有目共睹;

    嘉慶帝和道光帝在位時,國運雖已走下坡路,不過他們基本上還能守成;

    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等人雖然碌碌無為,但也沒有出現昏庸殘暴之舉,皇子教育之制功不可沒。

    受到漢族上層社會的影響,皇室子弟對文學藝術尤為感興趣。他們多能詩善文,書法可謂上乘,不少皇子有詩文集存世。

    其他宗室子弟也大受影響,王公貴族子弟中出現了許多著名文士。

    2.然而,對於皇室子弟漸染漢習,以吟詩作畫為雅,以與漢族文人唱和為榮的風氣,清朝統治者也表現出了不安。

    早在皇太極時期,他便下令嚴懲效法漢人衣冠、束髮裹足者。

    乾隆年間,仿效漢俗之風愈演愈烈,乾隆帝憂心忡忡,特別降諭訓示滿人應以滿語、騎射為主,禁止滿漢人員以文字往來。

    乾隆三十一年(1766)五月,乾隆帝看到十五阿哥顒琰(即後來的嘉慶帝)手上拿著一把扇子,上面題有詩句,文字清新可喜。詢問之下,得知是出自十一阿哥永之手。

    當乾隆帝看到落款是“兄鏡泉”後,十分惱火,訓斥諸皇子須務實,不能學漢人的書生氣,讓浮華虛偽亂了品行。次日,他在乾清宮召見大學士和軍機大臣,著重囑託,還特意舉了他身為皇子時的一事為例。他說道:

    “朕繼位前,雖然留心詩文,但從來沒有取過別號。22歲時,皇考(指雍正帝)問諸皇子有沒有別號,朕答沒有,於是皇考賜號為‘長春居士’。然而朕從不用皇考賜給的別號署款題識。”

    乾隆帝指出,如果滿人效法漢俗,沾染書呆子氣,變更舊俗,勇猛尚武之風不再,必定會危及社稷安定、清室國運。唯有熟諳滿文,習弓箭騎馬,才是正道。

    他還命令將這一番話謄寫,張貼在尚書房,以便時刻提醒皇子。 顒琰諾諾稱是,他繼位後,也於嘉慶九年(1804)頒佈上諭,告誡子孫詩詞文章是末流,國語(滿文)、騎射是立國立朝的根本,不能“舍其本而務其末”。

    (乾隆朝是上書房課讀走向制度化的關鍵時期)

    3.儘管歷代皇帝屢次下詔禁止皇室子弟以及滿人沾染漢習,然而隨著滿清入主中原日久,崇尚並同化於漢文化已經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潮流。

    從清宮檔案留存的滿文硃批諭旨當中可以看出,自康熙帝至咸豐帝,他們的滿文造詣頗深,召見滿族王公大臣時,一律以滿語交談。

    但是到了清朝後期,由於滿文越來越缺乏實用性,皇子們對滿文的掌握逐漸生疏,同治帝對滿文毫無興趣,而宣統帝情願學英文也不願學滿文。

    4.清末,面對江河日下的國運,朝廷憂患重重,自然無暇顧及幼帝的教育。

    同治帝、光緒帝和宣統帝都是幼齡繼位,有好學者如光緒帝,也有貪玩厭學者如同治帝。

    清末鴻儒翁同龢曾擔任過同治帝的師傅,在他的《翁文恭公日記》中,曾記錄了同治帝學習的情況,“精神不聚”“讀不甚勤”“倦于思索”之類的用詞經常出現。

    而後的光緒帝、宣統帝雖讀書頗為勤奮,有意重振朝綱,然而大清江山的頹勢已定。隨著清朝的垮臺,皇子教育制度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2 # 社會我亮哥

    清朝皇子們一年只有兩天假期,皇帝的生日和自己的生日。皇子們從小每天五點鐘就要起床早讀,讀到7點才能吃早點,中午12點吃午飯。吃完沒有休息繼續讀書皇子們學習的內容從天文曆法、山川地理到四書五經全都要讀,還要學習滿蒙漢三種語言。下午四點結束文化課學習。

    這還不算,皇子們學完文化課後還要學習滿洲的本家功夫騎射,專門的騎射師傅負責培養皇子這類功夫,所以清朝的皇子大都弓馬嫻熟,這也就不難懂為什麼清朝電視劇裡皇帝都會武功了。除此之外,皇帝們會經常考察皇子的學業,考試不合格的皇子和老師都要受罰,而不像前朝那樣皇帝都有不識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槓桿和風險有必然的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