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音樂形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尼與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在政治經濟。音樂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較為密切的交流。在成為荷蘭殖民地後,荷蘭的音樂文化滲透進來,融人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個多民族、多島嶼的國家,種種歷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樂文化演變成今天這種多樣化的局面。提起印尼音樂,人們會很快想到(梭羅河)、《哎喲,媽媽》、《照鏡子》、《星星索》等充滿熱帶民族風情、優美動聽的歌曲。
印尼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音樂形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尼與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在政治經濟、音樂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較為密切的交流。在成為荷蘭殖民地後,荷蘭的音樂文化滲透進來,融入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個多民族、多島嶼的國家,種種歷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樂文化演變成今天這種多樣化的局面。
提起印尼音樂,人們會很快想到《梭羅河》、《哎喲,媽媽》、《照鏡子》、《星星索》等充滿熱帶民族風情、優美動聽的歌曲。然而,這只是印尼音樂的一部分,而最具代表性的、最體現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特徵的、在世界上影響範圍最大的音樂種類是甘美蘭音樂,它是由中爪哇島發起來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的一種音樂。
甘美蘭Gamelan-爪哇語主要是指以打擊樂為主的合奏音樂,同時又泛指一切合奏音樂和演奏這些音樂的樂隊。甘美蘭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8世紀的佛教廟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美蘭樂隊所使用的一些樂器。到了13世紀末至16世紀初印尼的麻嗒巴歇王朝時代,大型的甘美蘭樂隊的樂器已基本備齊,並分為室內、室外兩種樂器組合的形式。到了16世紀以後的馬打蘭王朝時代,二者又逐漸統一起來,形成了規模相當大的甘美蘭樂隊,它的音樂則用於戲劇、舞蹈、影戲的伴奏,同時也用於各種宗教儀式。在爪哇和巴厘島上甘美蘭樂隊頗多,特別是民間群眾自發的甘美蘭樂隊隨處可見,如今它不僅成為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是世界人民瞭解印尼音樂的一個視窗。
甘美蘭樂隊中最早的樂器是鑼,其數目由單個逐漸發展為多個,現在樂隊的樂器有以下四類,第一類:鑼屬樂器,包括大吊鑼、中吊鑼、小吊鑼、大釜鑼、排鑼。第二類:排琴屬樂器,包括木琴、共鳴筒、金屬排琴。第三類:管絃樂器,包括列巴布(甘美蘭樂隊中唯一的弓弦樂器)、切連朋(撥絃樂器)、豎笛(吹管樂器)。第四類:鼓類樂器,甘美蘭樂隊中使用的是雙面長鼓,大樂隊中通常為大小兩個鼓,小鼓的聲音重於大鼓,而大鼓為雄性,擔任主奏,小鼓為雌性,擔任助奏。
在上述13種樂器中,第一類中的前五種為節奏性樂器,在合奏中用來劃分句逗,第一類的第六種樂器和第二、三類中的全部樂器均為旋律性樂器。以上樂器是大型甘美蘭樂隊所必需的樂器,此外,還有一些大樂隊和民間樂隊偶爾還加入一些助奏樂器,如各種碰鈴、鐃鈸、竹木或金屬的拍子板等,然而,這些助奏樂器的存在與否,均對合奏聲部的構成無大的影響。在一些鄉間的小樂隊,其編制較隨意,但鑼與金屬排琴是不可缺少的。
在甘美蘭樂隊演奏的音樂中,有一個女聲或男聲齊唱聲部,他們的歌唱柔美、輕盈,與各種樂器的聲音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陶醉。
甘美蘭音樂是一種支聲體的多聲音樂,凡聽過甘美蘭音樂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甘美蘭音樂既複雜又簡單。複雜是因為它有多層的音響、多條獨立的旋律線和各種交錯有序的節奏,它區別於西方音樂中的主調和聲音樂和復調音樂,也不同於東方國家的齊唱、齊奏中派生出來的支聲音樂。簡單是因為一首長大的樂曲其核心旋律似乎是固定不變的,不斷迴圈往復,好似有始無終。
甘美蘭音樂使用兩種不同的音階,每種音階有三種“帕臺特”(帕臺特含有調式、音域、旋律型等多方面的意義),見下表:
不同的帕臺特表現不同的特定內容,並同時間有聯絡(即演奏時間有約束)。如:帕臺特“涅姆”的樂曲多表現幸福的情感,並在晚上9——12時演奏。在這點上它與印度“拉格”的時間學說有相似之處。關於甘美蘭音樂中這兩種音階,近百年來有不少西方學者曾研究過,但結果不盡一致。
甘美蘭音樂的曲式結構都具迴圈性,每一音樂段落可以不斷反覆,大吊鑼聲音的出現標誌著前一個迴圈反覆段落終止與下一個的開始,樂隊鼓手似乎有指揮的作用,如果沒有他轉換樂段的暗示,樂段將無休止地一直迴圈下去,這一特徵與印尼宗教的“輪迴”觀念有關係。
此外,甘美蘭音樂採用2的倍數式節拍,每首甘美蘭樂曲都有一段序奏,把樂曲的中心內容顯示出來,並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序奏的長短無規定,可長可短。通常爪哇島的甘美蘭的序奏短小,巴厘島的甘美蘭較為長大。
甘美蘭音樂在印尼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是宮廷貴族和民間百姓普遍接受的一種音樂,特別是在民間,是村社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產生、發展與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是與戲劇、舞蹈混生髮展的一種藝術,適用於各種典禮、儀式,以展示其威嚴與權力,並對宗教有著深遠的影響。
甘美蘭音樂流行於印尼全島,由於甘美蘭音樂起源於中爪哇島,因此前面我們所講述的均為以中爪哇島為主的甘美蘭音樂,其他地區的甘美蘭音樂在結構、音階等方面與中爪哇島甘美蘭大體相同,但在樂隊編制、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上各地均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在甘美蘭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爪哇島和巴厘島。然而兩島的甘美蘭音樂亦存在著差異。
巴厘島的音樂奔放、熱情,有時可以說是近乎於粗野。它的甘美蘭樂隊演奏的速度、力度對比十分強烈,音樂的快、慢、強、弱轉換突然,時而如急風暴雨,時而又雨過天晴,音樂進行極富戲劇性。它的甘美蘭樂隊中的金屬的或竹製的打擊樂器佔支配地位,有的樂隊甚至沒有管絃樂器,如果有,其音響在合奏中也很不引人注目。樂隊的許多樂器都成對使用,相同的兩件樂器在定音上又略有差異,合奏時,音響顫抖起伏、音色更富於變化。這種樂隊演奏出來的音樂音量很大,聽起來頗有華麗輝煌之感。它的甘美蘭音樂在創作上多采用聲部鑲嵌重合的手法來構成旋律,多用培羅格音階。通常節奏較快,風格粗獷活潑,它的戲劇題材多來自民間故事,它的音樂,紮根於人民生活之中。而爪哇島的音樂則顯示得斯文典雅,近乎於單調平淡。爪哇島的甘美蘭樂隊也以敲擊樂器為主,但管絃樂器所起的作用要比巴厘島的大些,管絃樂演奏的對位層部在合奏層中作用極為突出,有些樂曲還以管絃樂器獨奏為引子,故此,整個音樂聽起來有柔美細膩之感。由於它源於宮廷,宗教色彩較濃厚,因此,它的創作風格典雅、纖細,音階多采用斯連羅音階,節奏也比較緩慢,它的戲劇多以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故事為題材,深受人民的喜愛。
造成爪哇島和巴厘島音樂差異的原因是與其社會、經濟、文化及宗教等諸多因素有關的。爪哇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其中,中爪哇的甘美蘭樂隊是在蘇丹王宮廷中培育起來的,雖已流傳到民間數百年了,但其本質上還帶有宮廷音樂的特點,其形式也比較完整規範。而巴厘島在印尼獨立時還是一個村莊集體所有制的社會,村社居民無一例外地參與各種民俗節日與宗教活動,因此甘美蘭音樂的演奏必然帶上了村社群體文化的特徵,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和民間藝術的風格。爪哇人民篤信伊斯蘭教,教規雖未阻止其藝術的發展.但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它的風格。而巴厘島人信奉印度教,崇尚藝術,這也許是促進其奔放活潑風格自由發展的原因。
爪哇島和巴厘島的甘美蘭音樂不僅深受印尼人民的喜愛,同時,也正逐漸被世界人民所認識。從19世紀初起,一些西方音樂學者便開始研究甘美蘭音樂,在歐洲和日本,甘美蘭音樂已成為民族音樂學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印尼的一些藝術團體也走出國門,參加各國舉辦的“東方藝術節”,表演甘美蘭音樂,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美妙的音響和獨具特色的樂器,甘美蘭音樂——這一獨樹一幟的印尼音樂,不僅在印尼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世界人民瞭解印尼的傳統音樂文化打開了一扇透明之窗。
印尼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音樂形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尼與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在政治經濟。音樂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較為密切的交流。在成為荷蘭殖民地後,荷蘭的音樂文化滲透進來,融人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個多民族、多島嶼的國家,種種歷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樂文化演變成今天這種多樣化的局面。提起印尼音樂,人們會很快想到(梭羅河)、《哎喲,媽媽》、《照鏡子》、《星星索》等充滿熱帶民族風情、優美動聽的歌曲。
印尼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音樂形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尼與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在政治經濟、音樂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較為密切的交流。在成為荷蘭殖民地後,荷蘭的音樂文化滲透進來,融入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個多民族、多島嶼的國家,種種歷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樂文化演變成今天這種多樣化的局面。
提起印尼音樂,人們會很快想到《梭羅河》、《哎喲,媽媽》、《照鏡子》、《星星索》等充滿熱帶民族風情、優美動聽的歌曲。然而,這只是印尼音樂的一部分,而最具代表性的、最體現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特徵的、在世界上影響範圍最大的音樂種類是甘美蘭音樂,它是由中爪哇島發起來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的一種音樂。
甘美蘭Gamelan-爪哇語主要是指以打擊樂為主的合奏音樂,同時又泛指一切合奏音樂和演奏這些音樂的樂隊。甘美蘭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8世紀的佛教廟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美蘭樂隊所使用的一些樂器。到了13世紀末至16世紀初印尼的麻嗒巴歇王朝時代,大型的甘美蘭樂隊的樂器已基本備齊,並分為室內、室外兩種樂器組合的形式。到了16世紀以後的馬打蘭王朝時代,二者又逐漸統一起來,形成了規模相當大的甘美蘭樂隊,它的音樂則用於戲劇、舞蹈、影戲的伴奏,同時也用於各種宗教儀式。在爪哇和巴厘島上甘美蘭樂隊頗多,特別是民間群眾自發的甘美蘭樂隊隨處可見,如今它不僅成為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是世界人民瞭解印尼音樂的一個視窗。
甘美蘭樂隊中最早的樂器是鑼,其數目由單個逐漸發展為多個,現在樂隊的樂器有以下四類,第一類:鑼屬樂器,包括大吊鑼、中吊鑼、小吊鑼、大釜鑼、排鑼。第二類:排琴屬樂器,包括木琴、共鳴筒、金屬排琴。第三類:管絃樂器,包括列巴布(甘美蘭樂隊中唯一的弓弦樂器)、切連朋(撥絃樂器)、豎笛(吹管樂器)。第四類:鼓類樂器,甘美蘭樂隊中使用的是雙面長鼓,大樂隊中通常為大小兩個鼓,小鼓的聲音重於大鼓,而大鼓為雄性,擔任主奏,小鼓為雌性,擔任助奏。
在上述13種樂器中,第一類中的前五種為節奏性樂器,在合奏中用來劃分句逗,第一類的第六種樂器和第二、三類中的全部樂器均為旋律性樂器。以上樂器是大型甘美蘭樂隊所必需的樂器,此外,還有一些大樂隊和民間樂隊偶爾還加入一些助奏樂器,如各種碰鈴、鐃鈸、竹木或金屬的拍子板等,然而,這些助奏樂器的存在與否,均對合奏聲部的構成無大的影響。在一些鄉間的小樂隊,其編制較隨意,但鑼與金屬排琴是不可缺少的。
在甘美蘭樂隊演奏的音樂中,有一個女聲或男聲齊唱聲部,他們的歌唱柔美、輕盈,與各種樂器的聲音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陶醉。
甘美蘭音樂是一種支聲體的多聲音樂,凡聽過甘美蘭音樂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甘美蘭音樂既複雜又簡單。複雜是因為它有多層的音響、多條獨立的旋律線和各種交錯有序的節奏,它區別於西方音樂中的主調和聲音樂和復調音樂,也不同於東方國家的齊唱、齊奏中派生出來的支聲音樂。簡單是因為一首長大的樂曲其核心旋律似乎是固定不變的,不斷迴圈往復,好似有始無終。
甘美蘭音樂使用兩種不同的音階,每種音階有三種“帕臺特”(帕臺特含有調式、音域、旋律型等多方面的意義),見下表:
不同的帕臺特表現不同的特定內容,並同時間有聯絡(即演奏時間有約束)。如:帕臺特“涅姆”的樂曲多表現幸福的情感,並在晚上9——12時演奏。在這點上它與印度“拉格”的時間學說有相似之處。關於甘美蘭音樂中這兩種音階,近百年來有不少西方學者曾研究過,但結果不盡一致。
甘美蘭音樂的曲式結構都具迴圈性,每一音樂段落可以不斷反覆,大吊鑼聲音的出現標誌著前一個迴圈反覆段落終止與下一個的開始,樂隊鼓手似乎有指揮的作用,如果沒有他轉換樂段的暗示,樂段將無休止地一直迴圈下去,這一特徵與印尼宗教的“輪迴”觀念有關係。
此外,甘美蘭音樂採用2的倍數式節拍,每首甘美蘭樂曲都有一段序奏,把樂曲的中心內容顯示出來,並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序奏的長短無規定,可長可短。通常爪哇島的甘美蘭的序奏短小,巴厘島的甘美蘭較為長大。
甘美蘭音樂在印尼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是宮廷貴族和民間百姓普遍接受的一種音樂,特別是在民間,是村社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產生、發展與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是與戲劇、舞蹈混生髮展的一種藝術,適用於各種典禮、儀式,以展示其威嚴與權力,並對宗教有著深遠的影響。
甘美蘭音樂流行於印尼全島,由於甘美蘭音樂起源於中爪哇島,因此前面我們所講述的均為以中爪哇島為主的甘美蘭音樂,其他地區的甘美蘭音樂在結構、音階等方面與中爪哇島甘美蘭大體相同,但在樂隊編制、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上各地均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在甘美蘭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爪哇島和巴厘島。然而兩島的甘美蘭音樂亦存在著差異。
巴厘島的音樂奔放、熱情,有時可以說是近乎於粗野。它的甘美蘭樂隊演奏的速度、力度對比十分強烈,音樂的快、慢、強、弱轉換突然,時而如急風暴雨,時而又雨過天晴,音樂進行極富戲劇性。它的甘美蘭樂隊中的金屬的或竹製的打擊樂器佔支配地位,有的樂隊甚至沒有管絃樂器,如果有,其音響在合奏中也很不引人注目。樂隊的許多樂器都成對使用,相同的兩件樂器在定音上又略有差異,合奏時,音響顫抖起伏、音色更富於變化。這種樂隊演奏出來的音樂音量很大,聽起來頗有華麗輝煌之感。它的甘美蘭音樂在創作上多采用聲部鑲嵌重合的手法來構成旋律,多用培羅格音階。通常節奏較快,風格粗獷活潑,它的戲劇題材多來自民間故事,它的音樂,紮根於人民生活之中。而爪哇島的音樂則顯示得斯文典雅,近乎於單調平淡。爪哇島的甘美蘭樂隊也以敲擊樂器為主,但管絃樂器所起的作用要比巴厘島的大些,管絃樂演奏的對位層部在合奏層中作用極為突出,有些樂曲還以管絃樂器獨奏為引子,故此,整個音樂聽起來有柔美細膩之感。由於它源於宮廷,宗教色彩較濃厚,因此,它的創作風格典雅、纖細,音階多采用斯連羅音階,節奏也比較緩慢,它的戲劇多以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故事為題材,深受人民的喜愛。
造成爪哇島和巴厘島音樂差異的原因是與其社會、經濟、文化及宗教等諸多因素有關的。爪哇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其中,中爪哇的甘美蘭樂隊是在蘇丹王宮廷中培育起來的,雖已流傳到民間數百年了,但其本質上還帶有宮廷音樂的特點,其形式也比較完整規範。而巴厘島在印尼獨立時還是一個村莊集體所有制的社會,村社居民無一例外地參與各種民俗節日與宗教活動,因此甘美蘭音樂的演奏必然帶上了村社群體文化的特徵,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和民間藝術的風格。爪哇人民篤信伊斯蘭教,教規雖未阻止其藝術的發展.但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它的風格。而巴厘島人信奉印度教,崇尚藝術,這也許是促進其奔放活潑風格自由發展的原因。
爪哇島和巴厘島的甘美蘭音樂不僅深受印尼人民的喜愛,同時,也正逐漸被世界人民所認識。從19世紀初起,一些西方音樂學者便開始研究甘美蘭音樂,在歐洲和日本,甘美蘭音樂已成為民族音樂學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印尼的一些藝術團體也走出國門,參加各國舉辦的“東方藝術節”,表演甘美蘭音樂,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美妙的音響和獨具特色的樂器,甘美蘭音樂——這一獨樹一幟的印尼音樂,不僅在印尼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世界人民瞭解印尼的傳統音樂文化打開了一扇透明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