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31225700984

    六合(Lù hé)區是江蘇省會南京市的北大門,北接安徽省天長市,東鄰江蘇省揚州市,南臨長江“黃金水道”,屬長江下游“金三角”經濟區,是“天賜國寶、中華一絕”雨花石的故鄉,中國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古老文明的六合,2000多年前就見諸史端,歷史悠久,經濟繁榮,民風淳樸。

    六合區古稱棠邑後因境內有六合山而易名六合,據文字記載和考古發現,遠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六合沿江滁河沿線就有了人類活動的原始村落。棠邑最早的文字記載為周靈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時為吳楚交界吳國的重鎮,到了西漢已是一個人口較多的大邑,及至隋唐又得到進一步發展,人口的積聚和集市的繁榮,使六合成為大江南北陸路運輸的要道。今日的六合是南京市十一個市轄區之一,北接安徽省滁州天長市,西臨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東鄰儀徵市,南臨長江,屬長三角經濟區,是雨花石的重要產區,中國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之一。

    建置沿革

    六合縣古為棠地,“棠”之地名,最早見於《左氏春秋》。公元前571年已有“棠邑",設治之始不詳於史。

    春秋戰國時期,棠邑先屬楚,後屬吳,再屬越,至公元前334年復歸於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棠邑縣,屬九江郡。

    楚漢相爭,棠邑縣初屬楚。漢王三年(前204)楚九江王英布以其地歸漢。

    漢,高帝六年(前201)封陳嬰棠邑侯,為棠邑侯國,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改名,棠邑稱堂邑。元鼎元年(前116),堂邑侯國除,復為堂邑縣,屬臨淮郡。東漢建武年,改屬徐州廣陵郡。

    三國,廣陵郡先屬魏,至吳赤烏十三年(250),歸吳。堂邑縣遂屬孫吳廣陵郡。

    晉太康元年(280),以堂邑屬徐州臨淮郡,元康七年(297),置堂邑郡於堂邑縣,隸揚州。東晉,成康四年(338)江淮亂,百姓南渡,僑置堂邑郡於江南建康,而本郡不廢(一說遷堂邑郡僑治於建康,此從《通鑑》注:“實郡在江北者有堂邑”;《萬曆應天府志》:“僑置堂邑於此而本郡未廢")。隆安元年(397),中原亂,秦地之民南流,寄居堂地,改堂邑郡為秦郡以統之,置秦縣;於秦郡置尉氏縣以安尉氏(今河南尉氏縣)流民,置義成縣以安義成(今安徽懷遠東北)流民。秦郡及秦、尉氏、義成3縣均僑置,並在今六合縣境,有實土。

    南北朝時期,劉宋永初元年(420)以秦郡屬南豫州(僑州);元嘉八年(431)屬南兗州(僑州)。元嘉二千七年(450),北魏佔秦郡,改置秦州及橫山縣,元嘉二十八年,宋收復失地,廢秦州,復為秦郡。

    南齊建元元年(479),析秦郡置齊郡,治瓜步(瓜埠),屬青州。永明元年(483),並秦郡入齊郡,將齊初恢復的堂邑縣又併入尉氏縣;永明二年以尉氏改屬新昌郡。梁天監元年(502),廢齊郡復為秦郡,分尉氏縣為堂邑、尉氏2縣,太清三年(549),侯景襲秦郡,改郡為西兗州。陳永定元年(557)改復江北失地,恢復秦郡,堂邑、尉氏屬之。太建五年(573),北齊再取秦郡,置秦州瓦梁郡,隨即為陳所收復,仍設秦郡;十年,改秦郡為義州,旋罷。北周於公元579年南下佔領秦郡,改秦郡為方州,置六合郡,又置方山縣,屬方州。方州治於方山。

    隋開皇元年(581),廢六合郡,以所領各縣屬方州。開皇四年,廢尉氏、堂邑、方山3縣,並置為六合縣,屬方州。大業元年(605)廢方州,六合縣屬揚州江都郡。 大業十二年(616),杜伏威、輔公柘江淮起義軍佔領六合。

    唐武德二年(619),杜伏威降唐,六合遂為唐有。五年,定六合為緊縣,屬南兗州;七年,改屬方州。貞觀元年(627),廢方州,六合屬淮南道揚州。廣明元年(880),黃巢義軍佔有六合。

    南唐,升元元年(937)定都江寧府(今南京),以六合縣屬江寧府,保大六年(948)改六合為雄州。

    後周顯德五年(958)佔南唐江淮地,廢雄州,復置六合縣,屬揚州。

    宋建隆元年(960),六合屬淮南道揚州。至道二年(996),屬建安軍。祥符六年(1013)改建安軍為真州,六合屬之。大觀元年(1107),升六合為望縣,政和七年(1117),屬儀真郡。南宋初,儀真郡復為真州,六合屬之。

    元初,六合縣屬揚州。至元十四年(1277),屬揚州路。二十一年(1284),屬真州路真州(今儀徵)。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六合由揚州府改屬應天府。

    清順治二年(1645),改應天府為江寧府。六合屬江寧府。太平天國於1853年定都天京後,以六合縣屬天京省江寧郡。1858年,太平軍攻克六合縣城,改屬天浦省。清同治三年(1864)清軍攻陷天京,六合縣復屬江寧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六合縣屬江蘇省。1914年屬江蘇省金陵道。 1927年廢道,屬江蘇省。 1934年,六合縣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時期,六合縣境內3方政權轄區交錯,變遷頻繁。1937年12月15日,日軍侵佔六合縣城。次年3月撤出,12月7日再佔縣城。偽政權先為維持會,後為偽縣府,以六合縣隸屬偽江蘇省政府,日偽佔有縣城及主要集鎮。民國縣政府撤至縣境邊地,仍以六合縣隸屬江蘇省第五行政督察區(駐江都)。1939年6月,新四軍挺進六合,控制大片農村地區,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40年4月,六合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於竹鎮。1941年7月至9月,中共路東區黨委決定,將六合縣八百區改建為直二區,東王廟區改直四區,東溝區改直三區,均為縣級行政區。1942年10月,以直二、直四2區合併建立冶山縣。(直三區劃歸儀徵縣抗日民主政權管轄)。1943年2月,以六合縣與安徽省境來六縣抗日根據地合併,建為來六縣(領導機關稱來六縣辦事處)。以冶山縣與儀徵縣合併,建為東南縣(領導機關稱東南縣辦事處)。9月,成立中共浦(口)六(合)工委,兼為縣級政權機構,在今六合境內轄有南圩、王子、滁河3個區,一年後建為六合縣。1944年9月,撤銷東南縣,復建冶山縣;改浦六工委為六合縣建制,今六合縣境成立3個抗日民主縣政權,來安縣轄縣境西部,冶山縣轄東部,六合縣轄縣城以南沿江一帶。3縣均隸屬路東專員公署領導。1945年6月,撤銷六合縣建制,並人冶山縣。8月15日,改冶山縣為六合縣,仍屬路東專員公署。1945年8月20日,新四軍攻克仍由日偽盤踞的六合縣城,以六合縣城為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至1946年1月9日,撤至冶山一帶。民國六合縣政府返回六合縣城。其後,以六合縣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由第五行政督察區劃出江浦、六合、儀徵3縣成立)。1948年3月,人民解放軍南下,進入六合縣境,4月,建東南縣;5月,建來六縣;7月,建盱嘉來六縣。11月,撤東南縣、盱嘉來六縣建制,復建六合縣,隸屬皖北行政區滁縣專區。1949年1月25日,六合縣城解放。4月21日,人民解放軍攻克划子口,六合縣全境解放。1949年4月,六合屬蘇北行政區揚州分割槽。12月劃屬南京市。1950年1月,屬蘇北泰州分割槽。4月泰州分割槽改泰州專區,六合縣仍屬之。1952年11月,泰州專區改為揚州專區,六合屬之。1956年2月改屬鎮江專區,12月復屬揚州專區。1958年6月,劃六合縣屬南京市。1962年5月,復屬揚州專區。1966年3月15日,成立六合專區,治六城鎮;六合縣屬六合專區。1971年撤銷六合專區,六合縣屬揚州專區。1975年11月,六合縣劃歸南京市。1980年4月26日設立南京市大廠區。2002年4月撤銷南京市大廠區和六合縣,設立南京市六合區。現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北韓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佈。(2000年人口普查)

  • 2 # 坐石闌上

    六合區歷史悠久,遠在一萬年前就有原始氏族村落。六合古稱棠邑,西周靈王元年(前571年)置邑,是中國最早建城的城邑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木地板和地板磚哪個好,適合什麼樣環境鋪裝,新房子該用哪種地板鋪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