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
2 # 盪漾的可樂
山地攻堅戰用騎兵?你是真的很皮呦。而且當時的所謂騎兵也只是騎步兵而已。。不能叫做真騎兵,,也就是說趙國騎兵的主要作戰地點是地面戰。馬只是用來轉移的工具而已。畢竟沒有馬鞍馬蹬。人騎著馬進行激烈戰鬥怕是沒到地方就全摔死了
-
3 # 你只是在遠方
長平之戰中,戰國騎兵並沒有參加,
觀之地形,長平多已山地丘陵居多,不適合騎兵作戰,山地用兵無疑於給大炮上刺刀,當時趙國北邊有匈奴,趙國騎兵都放在了北邊戰線上,秦統一六國後,修長城,並派兵30萬鎮守匈奴,可見當時的匈奴有多厲害,長平之敗,原因在於趙國糧草不夠,君臣意見不一,剛好那時的白起開通了蜀道!戰果可想而知!
-
4 # 名著書籍簡讀
第一,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實際仍以步兵為主要兵力,只是多了一個騎兵兵種而已,不要以為趙國全是騎兵。
第二,在沒有馬鐙的年代,騎兵只能用於機動作戰,或者靠著強大的衝擊力,沖垮敵軍陣營,並不能用於幾十萬人的混戰。
第三,上黨者,與天為黨,故稱:上黨。全是高原山地,根本不適合騎兵作戰,況且長平大戰是秦趙兩軍多築壁壘,更適合步兵作戰。
-
5 # 大秦鐵鷹劍士
趙國是一個以武立國的戰國,還是晉國家臣的時候就主管北部邊防,抵禦北狄的入侵。趙國建立後軍隊分為南北兩軍:南軍以步兵為主,主要任務是中原爭霸;北軍以騎兵為主,主要任務是防備匈奴。趙國攻佔匈奴千里土地,設定雲中、九原二郡,故北軍長期駐守北部邊疆,不參與中原爭霸戰,
胡服騎射後,南軍以步騎混編為主,兵力五十餘萬;北軍仍以騎兵主,兵力十餘萬。長平之戰時秦趙兩軍兵力相當,趙軍認為可以重寫闕與之戰的輝煌,故沒有調北軍回防。另外秦國在九原郡、隴西郡亦佈置了十餘萬大軍,作用是防備匈奴與趙國邊軍入侵。如果趙國北軍內撤,則秦國邊軍會攻擊趙國九原郡、雲中郡,千里土地就將成為秦土。基於這兩個原因趙軍北軍沒有回撤。
戰國時期,華夷之辨的思想比較重,秦國、趙國皆為華夏諸侯國,兩國皆有守土保境的歷史使命。秦國西拒西戎,北備匈奴;趙國北拒匈奴,東敵東胡;因此秦趙兩國都有邊防軍專門防備戎狄,正常情況下邊防軍不參與中原爭霸。趙武靈王北伐匈奴時,秦國九原邊軍亦列陣在後,以備趙國不敵匈奴,秦軍迎頭痛擊匈奴。
趙國的北軍是趙武靈王一手組建的,在沙丘政變中越武靈王被活活餓死,派出的使者求救北軍,亦被趙惠文王扣留。因此北軍將領對趙國中央政府有牴觸情緒,趙國中央政府對北軍亦有防備心理怕北軍叛亂,因為趙國有兵變的傳統。長平之戰與邯鄲之戰,趙國朝廷都沒有調北軍回援,直到趙國快滅亡時才調北軍回防,結果北軍將領李牧又被趙國朝廷處死了,李牧一死很快趙國就被秦國攻滅了。
趙國滅亡後,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萬秦軍佈防北部邊疆,擊退匈奴七百餘里,長期駐守九原、雲中二郡。歷史總是高度的相似,蒙恬作為北軍最高長官,受命保護公子扶蘇、防備匈奴,結果引起秦朝中央政府的猜忌,最終扶蘇公子、蒙恬將軍兩位北軍主將被賜死。中原混戰時,秦朝北部邊軍也沒有回防,任憑中原混戰;最終只用王離率五萬北軍參與平叛之戰,被項羽全殲。
-
6 # 牧漁子
趙武靈王改革之後,趙國曾建立起中原第一騎兵。但足以改變戰國時局的長平之戰,對趙軍騎兵的記載卻了了無幾。他們沒有參加長平之戰嗎?到底什麼原因,牧漁君簡單分析一下。一、長平的地形不屬於騎兵的戰場
去過長平古戰場遺址的人都知道,長平是個山麓地區,山體、丘陵交錯。攻守戰術一般以山地戰為主。騎兵在平地上不可一世,但這種地形就是騎兵墳場。步兵只要利用有利地形,戰馬擁有的速度和衝擊力就無從發揮。
二、趙國騎兵被後人高估,其實並無獨立建制戰國還沒有馬鐙,騎兵在馬上作戰的能力不足,這就決定了,騎兵打仗靠衝擊力,如果到了近搏階段,說不定還得從馬上下來接著打。從考古上看,無論你騎兵有多強,戰國打仗的戰術依然是以戰車為核心。當然,圍繞戰車的有步兵,也有騎兵。趙國騎兵跟本不同於匈奴人,匈奴人是整個騎兵團隊作戰,趙軍騎兵只是作戰團隊的一個組成部分,並非獨立建制單位。所以,他們參加了長平之戰,但不足以引起史官的重視。
秦趙長平之戰,並非趙國的騎兵憑空消失,而是因為趙國騎兵本身就是作戰軍團的一部分,但是本身沒有獨立建制,同時長平的地形又不利於騎兵單獨展開行動,故而趙國騎兵發揮不了足夠的價值。所以後人才會有此一問!
-
7 # 使用者94738516596
趙國的崛起就是因為趙武靈王在趙國進行了胡服騎射,導致趙國的國力迅速的提升,我們知道縱觀世界歷史,在近現代之前,騎兵對於步兵有絕對的優勢。不管是機動性,還是作戰能力上面來說,騎兵都是要比步兵有優勢的,而趙國進行的胡服騎射之後主要發展的就是騎兵,這個也是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騎兵。趙國的騎兵後來部署也主要是在北方和胡人打,因為北方是草原,平原善於騎兵的發揮。
再說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作為整個春秋戰國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不光是左右秦趙兩國的命運,更是影響到了整個戰國的局勢。這一場戰役可以說秦趙兩國都拼盡了全力,可惜最後趙國還是輸了。導致秦國在這之後一家獨大,最後滅掉了六國完成了統一。很多人都在懷疑到底趙國的主要騎兵部隊有沒有參與長平之戰。
首先從軍隊人數上來說,長平之戰秦國直接參戰的有60萬人,而趙國有45萬人,當時秦國的總人口在六七百萬左右,而趙國在五百萬左右,也就是說這兩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十個人中抽一人。這個比例在現在來說沒有一個國家會這樣的,在當時來說也是非常大的。出去老人,婦女,小孩基本上是所有的成年男性全部都要上戰場。所以說趙國怎麼還會有大量的部隊沒有參與到這一場戰爭呢?
而且當時來說不管是趙國還是秦國,都知道這一場戰爭是關係到自己國家命運的一場戰爭,誰都不敢放鬆的,所以才會一直增兵,把兩國最能打的將軍,將士都派上去了,趙國的北軍,也就是駐守在趙國北境的騎兵部隊,這個是趙武靈王一手建立起來的,也是趙國部隊中王牌中的王牌,趙國怎麼可能會不讓這一支部隊參戰呢?
但是我們要知道騎兵最大的優勢就是機動性,而且必須要在平原作戰才會凸顯出騎兵的優勢,但是上黨這一塊地方偏偏又是高地,四周都是山,根本不適合騎兵的作戰。所以當時來說趙國的騎兵肯定是到了長平之戰的,但是不是以騎兵的方式參戰,而是以步兵的方式來參戰的。所以也就不難發揮出趙國騎兵的優勢了。
-
8 # 君山話史
誰說趙國騎兵沒有參加長平之戰?
史料對長平之戰的具體過程記錄比較簡單,沒有提到趙國騎兵,但是不能說趙國騎兵沒有參戰。長平之戰,不僅是關係到趙國的生死之戰,而且趙國投入了四分之三的軍隊。憑什麼說最精銳的騎兵沒有參戰呢?這完全是瞎猜臆測。
關於騎兵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早在《孫臏兵法》就有闡述:“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敵虛背;三曰追散亂擊;四曰迎敵擊後,使敵奔走;五曰遮其糧食,絕其軍道;六曰敗其津關,發其橋樑;七曰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整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燒其積聚,虛其市裡;十曰掠其田野,繫累其子弟。此十者,騎戰之利也。夫騎者,能離能合,能散能集,百里為其,千里而赴,出入無間,故名離合之兵也。”
正是因為騎兵在戰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到了戰國中期,騎兵已經取代車兵,成為第一軍種。行軍打仗,除非實在沒有騎兵,否則一定會參戰的。在各諸侯國中,又以趙國對騎兵最為重視。趙國軍事力量能異軍突起,正是得益於胡服騎射的改革。在趙國的對外戰爭中,騎兵每每充當先鋒與主力。
比如滅中山之戰,閼與之戰等,都是憑藉騎兵以快速機動贏得勝利。無論是滅中山或閼與之戰,與長平之戰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特別是趙括為將後,一意追求進攻,更不可能把騎兵藏著掖著。在長平之戰中,白起以騎兵遮擊趙之糧道,迂迴包抄截斷趙軍的後路。趙國再笨,也不致於笨到把自己的騎兵藏起來,對步兵去對付秦國的騎兵。
回覆列表
胡服騎射不單指騎兵,主要是軍服改革有利於士兵行動靈活便利,士兵的靈活性和防護性是有矛盾的,再說,長平是山地,不是開闊地,騎兵是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