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每日點播歷史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針對大不列顛空戰前丘吉爾說過這麼一句話:
我能奉獻給你們的只有鮮血,勞苦,眼淚和汗水。......你們問,我們的方針是什麼?我要說:就是用上帝賜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從海、路、空三路拼命作戰;同在黑暗、可悲的人類犯罪史上空前的專政暴政作戰。這就是我們的方針。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這就是勝利,不惜一切代價來取得勝利,無視任何恐怖來取得勝利,勝利——不管道路可能是多麼漫長,多麼艱苦......
----------------邱傑爾
那麼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背景:
在5月21日至6月4日的9晝夜裡,數十萬人從敦刻爾克逃離法蘭西,這是戰爭史上空前的渡海大撤退。此次撤退行動,除了沒來得及撤出的法軍4萬人投降外,共有338226名英法士兵撤出敦刻爾克,其中英國遠征軍21.5萬人,法軍12.3萬人。這次撤退行動為英國未來戰爭的勝利留下了種子,某種意義上這次撤退也是勝利的。
敦刻爾克大逃離
希特勒的判斷失誤:希特勒認為如果我們與英華人現在開戰會造成東西兩線作戰。這對德國並沒有什麼好處,我們流血犧牲得到一些勝利,但獲得實惠的只有是日本、美國及其他國家。“英國是一個理智的國家,待它明白了自己孤立無援的處境後,必定會接受我的和談方案。”這為英國留下了寶貴的戰爭準備時間。
希特勒
邱吉爾的態度:“不,決不”,面對希特勒伸來的橄欖枝,英國首相邱吉爾做出了明確的而堅定的回答。我將在這間屋子裡指揮這場戰爭。他宣佈說:“我就坐在那裡,直到德華人被趕出去,要麼到他們把我的屍體抬出去!”英國這個時期已經開始了全民總動員,儲糧、備彈、挖掘防空洞、演習等等一切應對戰爭的準備。
邱吉爾
空戰武器裝備對比:德國空軍大約有4500架隨時可以參加戰鬥的飛機,英國皇家空軍只有2900架。如果只看數量不看質量,德國當然在英國之上。但是,德國飛機存在著不少的薄弱環節。
德國 梅-109式戰鬥機
英國 噴火式戰鬥機
科技領先:雷達系統,英華人大量應用雷達系統,能準確的攔截和發現德國飛機,造成以少勝多的局面,有很好的戰場態勢感知。英華人施出了一條妙計,他們從被擊毀的雷達站廢墟中發出假訊號,使德軍誤以為他們的轟炸確實摧毀了這些雷達站。德華人果真陷入了英華人的陷阱,不久就完全放棄了對英國雷達站的攻擊,這就為其最後失敗留下了隱患。
雷達站
英國的勝利:戰略上,英國早就預見到了英國生死存亡的關鍵取決於制空權的爭奪,所以從1940年5月就開始有計劃有目的地採取一切措施來加強防空,在指揮體制、防空兵力部署等方面做好充足的準備。而納粹德國始終抱有誘使英國和談的幻想,在外交和政治上展開了誘降活動,軍事上明顯準備不足。而且德國統帥部一直都沒有一個比較成熟完善的進攻方案,“海獅”計劃也是倉促而就,缺乏必要的研究分析。即使在空襲開始後,希特勒也一直夢想透過空襲迫使英國屈服,並未進行認真周密的登陸作戰準備。更嚴重的錯誤是德國在7月16日下達“海獅 ”計劃指令,7月31日卻又決定進攻蘇聯,戰略上如此三心二意,怎能不敗?
針對大不列顛空後丘吉爾說過這麼一句話:
在人類戰爭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麼少(飛行員)的人對這麼多的人(英國民眾)做過這麼大的貢獻!” ----------------邱傑爾
回覆列表
二戰中,如果能決定英國生死存亡的,一定是大不列顛空戰;如果說德軍最終功虧一簣怨誰的話,那一定是怨他們自己。原來,就在英國皇家空軍“山窮水盡”的時候,兩架冒失的德軍轟炸機誤炸了倫敦,讓丘吉爾找到了挽救英國的方法。
因為誤炸,他可以“堂而皇之”地對柏林進行報復性轟炸,從而激怒德華人,並將轟炸目標轉向倫敦。給筋疲力歇的空軍一難得的喘息、恢復機會。於是,英國不僅自開戰以來第一次轟炸柏林,而且一炸就是連著三天。他的方法管用嗎?
倫敦遭到空襲,丘吉爾長舒一口氣。德軍誤炸倫敦事件,儘管德方多次宣告是無意的,“純屬誤會”,但丘吉爾不但不買賬,反而要轟炸柏林。原來,在他的規劃中只要德軍轟炸倫敦,不管其故意不故意,英國都將掌握戰爭主動權。現在機會來了,他要在這個問題上大做文章。
首先,英國在當時現代空軍的建設,是領先全世界的,不僅有首次應用於實戰的雷達,而且還有先進的“颶風”和“噴火”戰鬥機,但數量不到千架的戰鬥機,與近乎2倍於己的德軍,明顯處於劣勢。當然,開戰初期,這個問題並不突出。
但一個半月的激烈交戰,不斷傷亡的飛行員一時很難補充,曾經的優勢很難再發揮,致使防禦能力越來越弱。丘吉爾和道丁都清楚,皇家空軍現在需要休整一段時間,“哪怕只有一個星期”,他們甚至期盼德軍,能將打擊目標轉向倫敦。
其次,政治上的需要。戰爭是兩國軍事力量的比拼,不針對平民和民用設施是國際慣例。在丘吉爾看來,為了激怒德華人就要設法轟炸其首都,但前提是德軍必須先轟炸倫敦,因為這裡面有一個“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政治上要說得過去。
關鍵還是要堅定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自開戰起來,英國基本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儘管戰果頗豐,但機場、軍工廠等軍事設施遭到嚴重破壞,還是讓人們開始質疑能否堅持到勝利。藉機對柏林進行轟炸,是最能提振軍民計程車氣和信心。
所以,就有了德國一再宣告是“誤炸”,但丘吉爾“置若罔聞”,堅決轟炸柏林,而且一連炸了三天。說白了,就是要徹底將德華人激怒,從而干擾和影響其軍事打擊的目標,給“山窮水盡”的英國皇家空軍一個恢復、休整的時間,以利再戰。
但德華人會上當嗎?1940年8月底,就在德軍誤炸倫敦的第二天,皇家空軍的漢普登轟炸機大隊接到命令,轟炸德國首都柏林。自開戰一個多月,基本處於“靜止狀態”的轟炸機飛行員,各個摩拳擦掌衝向飛機,利用夜間掩護,將炸彈第一次投向了柏林。
儘管轟炸效果不佳,但還是讓毫無準備的德華人大為震驚。他們紛紛咒罵戈林,這是為什麼?原來,作為帝國元帥的空軍司令戈林,曾信誓旦旦地向民眾保證,英國的飛機不可能轟炸柏林。眼下的一幕,讓他百口莫辯、狼狽不堪。
更讓他難堪的是,英華人一連三天轟炸柏林,徹底激怒了民眾,戈林更是坐不住,他向德國元首請求,放棄不轟炸倫敦的原則,對英華人進行報復性轟炸。同樣焦頭爛額的德國元首,同意他的方案,並且要求將倫敦“夷為平地”。原因有三:
一是,給不識好歹的英華人以慘痛教訓。之所以將倫敦劃在轟炸之外,就是為了逼迫英國選擇和談,留了一個迴旋餘地。如今,居然不聽“解釋”,膽敢轟炸柏林,這是“給臉不要臉”的節奏,必須給以更猛烈的回擊,挽回自己的面子。
二是,英國有能力轟炸柏林,說明英國的軍事力量並沒有太大的“消耗”。也就是說,前期的作戰,不能說是無功而返,但也沒有傷及英國空軍的“筋骨”。對倫敦進行轟炸,可以迫使英軍戰鬥機傾巢出動,德軍可以趁機在空中消耗他們。
更主要的是,從英軍轟炸柏林的效果看,德國民眾震驚的同時,都在質疑德軍的實力能否征服歐洲,對未來充滿了擔心。同樣,對倫敦的轟炸,也一定會讓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陷入混亂和癱瘓,併產生畏懼心理,最終屈服於德國的意志。
從這一刻起,戈林與德國元首決定,對英國軍事目標的打擊,轉為對倫敦進行重點轟炸。看來,丘吉爾和道丁期望的事情終於實現了,或許他們也不知道,正是德國這一戰略性錯誤,保住了皇家空軍的空中防禦力量,更是保住了英國。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