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元哥說歷史
諸葛亮,那絕對是神一般的人物,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就跟西漢的張良一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每次都能將敵人玩弄於股掌之中。
想那諸葛亮還沒出山時,就在草廬中跟劉備預測了天下大勢的發展。諸葛亮對劉備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這是其一;“孫權據有江東,已立三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這是其二。緊接著,諸葛亮向劉備建議,首先應該攻打荊州,然後奪取益州,因為他們的主人劉表和劉璋都是昏庸無能之人,立足於世後,再兩路出兵,如此天下可定矣。
諸葛亮的《隆中對》真是千古奇文,其中很多的事情都被他說中了。由此可見,諸葛亮是一個很會判斷時勢的人。而劉備當時一直寄人籬下,沒有自己的地盤,也沒有多少兵馬和錢糧,然而他最終能成帝業。可見諸葛亮是一個很有眼光的人,否則他不會追隨劉備。
但是也有某些人說,諸葛亮眼光很差,看走眼了很多人。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就來給大家盤點一點諸葛亮看走眼的四個人。
第一,魏延。魏延驍勇善戰、武藝高強,尤其在蜀漢後期,他更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猛將。他曾鎮守漢中十多年,曹軍望而生畏,不敢打漢中的注意。不過在諸葛亮看來,魏延的腦後有反骨,他將來必定會造反。應該說,早在魏延投降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對劉備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斬之以絕禍根。”
結果劉備不信,諸葛亮就暫時饒過了魏延一命。後來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臨死前,將軍權交給了楊儀,讓他將主力帶回漢中,並讓魏延斷後。誰知道魏延沒有斷後,他想繼續北伐曹魏。結果,楊儀將魏延誅殺,夷他三族。魏延就此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到了人們的唾罵。
諸葛亮看錯了魏延,也下錯了命令(令魏延斷後)。魏延是個堅定的反曹主義者,他後腦怎麼可能有“反骨”呢?又怎麼可能因為諸葛亮的死,就放棄北伐的大業呢?
第二,楊儀。諸葛亮第二個看錯的人,就是楊儀了。楊儀是一個書生,文文弱弱的,諸葛亮怎麼能將軍權交給他呢?還讓魏延替楊儀斷後,這魏延起碼是一員大將,他怎麼會聽楊儀的話呢?這也就罷了。諸葛亮更沒有想到的是,他一死,軍中立刻亂成一鍋粥。以楊儀為首文武大臣,僅僅因為魏延不聽命令,就將他誅殺。這顯然是一個冤案,也不是諸葛亮的意思,諸葛亮只是說:“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不從命,大軍自發。”這意思再簡單不過了,諸葛亮只是讓楊儀帶著軍隊走好了,不要管魏延的死活。可是這並不意味著,諸葛亮讓楊儀將魏延殺死。
諸葛亮真的是看錯了楊儀,沒想到他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會公報私仇,將蜀漢的大將魏延斬殺。蜀漢後期厲害的武將本來就少,魏延一死,蜀漢再也沒有像樣的將領。不僅如此,楊儀殺死魏延後,還想去後主面前邀功請賞,結果只是被封為一個有名無實的中護軍,連蔣琬都比不了。這楊儀很不滿意,整天以淚洗面。費禕就去安慰楊儀,楊儀就發牢騷,說:“早知如此,當初就投靠魏氏好了。”費禕就將楊儀的言行上報給後主,結果楊儀被廢,遷徙漢嘉郡。這楊儀還不罷休,整天上書誹謗朝廷,言辭激烈,後主於是下令將楊儀打入天牢。楊儀不堪重負,最終自殺。
第三,馬謖。諸葛亮第三個看錯的人就是馬謖了。馬謖自幼飽讀兵書,好論軍計,諸葛亮很是器重他,經常將他帶在身邊,用心培養。其實,馬謖是一個書呆子,看似滿腹經綸,其實就是個酒囊飯袋之徒。劉備死前,再三告誡諸葛亮,馬謖名副其實,不可重用。諸葛亮不聽,第一次北伐時,不顧眾人的建議,硬要讓馬謖去鎮守街亭。結果大家都知道,馬謖自以為是,將軍隊駐紮在山中,被張郃所敗。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失守街亭,只能敗退漢中。
第三,姜維。姜維,也是諸葛亮看錯的人之一。姜維掌權後,不顧蜀漢國力,窮兵黷武,再三出兵北伐曹魏。蜀國不堪重負,民怨四起,最終難逃滅亡的命運。
那麼,大家認為諸葛亮還看錯了哪些人呢?
回覆列表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他是諸葛亮的老鄉兼嫡系。劉備死後,後主劉禪年幼,蜀漢大權落到了丞相諸葛亮身上。諸葛亮自然是重用自己的親信楊儀等人。楊儀是諸葛亮軍中的長史,掌握好多軍事機密,為諸葛亮參謀作戰計劃,傳達諸葛亮的軍事行動。
然而,楊儀卻和魏延有著很深的矛盾,常常因為瑣事鬧得不可開交。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楊儀掌握軍事大權,以權謀私,想要置魏延於死地,讓其斷後。魏延不從,後將魏延除掉,除掉了蜀漢當時的第一大將,棟樑之才。
他回到成都後,自恃護送諸葛亮靈柩有功,僅僅被劉禪任命為中護軍職位,屈居蔣琬之下,不服不忿,和費禕發牢騷,“當初寧願投魏”。隨後費禕告密,楊儀被罷官被罷官,最後羞愧而死。
諸葛亮看走眼的第二個:魏延魏延,字文長,是蜀漢除關羽、張飛等五虎上將之外的第一大將,中後期蜀漢軍中的頂樑柱。演義中,他從長沙投奔劉備後,一直是劉備最為倚重的大將之一,為蜀漢的建立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魏延剛剛投奔劉備時,諸葛亮就下令想要將其斬殺。演義中原因如下:
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斬之以絕禍根。”諸葛亮根據面相,太武斷了,他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就想殺了。雖然魏延在劉備的保護下,沒有被殺,卻也沒受到諸葛亮的信任。尤其是在諸葛亮病逝時,他寧肯將大軍交給沒有多少作戰經驗的長史楊儀,也不交給身經百戰的魏延。如果當時司馬懿得知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後,全面反攻,蜀漢大軍岌岌可危。魏延本來是大忠臣,用“重門之策”守衛漢中數十年固若金湯,卻被諸葛亮誣陷為有反骨,最後還假借楊儀和馬岱之手,將其除去。
諸葛亮看走眼的第三個:馬謖馬謖,字幼常,是諸葛亮行軍打仗的參軍。諸葛亮的好多軍事計劃,都有他的影子在內,如七擒孟獲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之策。馬謖相當於是諸葛亮的弟子,常常聆聽諸葛亮的教導,然而,此人“名不副實”,常常誇誇其談。早在白帝城託孤之時,劉備就告訴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可是,諸葛亮早把這句話忘得九霄雲外了。在第一次出祁山時,諸葛亮大膽啟用自告奮勇的馬謖守衛街亭。結果馬謖違反軍事常識,將街亭丟給張郃,自己逃跑了回來。馬謖守衛街亭之時,還立了軍令狀,此時被諸葛亮追究丟失街亭的責任,身首異處。
諸葛亮看走眼的第四個:姜維姜維,字伯約,本來是曹魏天水郡部將,後轉投諸葛亮門下。姜維是諸葛亮的關門弟子,一直聆聽諸葛亮的教導,在諸葛亮臨終時,繼承了諸葛亮的兵法和“連弩”製造之法。
然而,姜維在接受諸葛亮的衣缽後,逐漸掌握了蜀漢的軍事大權,盲目多次伐魏,勞而無功,耗盡了蜀漢有限的國力。尤其是在執行修生養息之策的費禕遇刺後,姜維連年伐魏,發動軍事戰爭。
總結:諸葛亮一生看走眼楊儀、魏延、馬謖、姜維這四人。本來是鼠肚雞腸的小人楊儀,諸葛亮臨終前將大權交給了他;本來是鐵骨錚錚的大將魏延,諸葛亮卻誣陷他有反骨;本來是“紙上談兵”的馬謖,諸葛亮卻讓其把守軍事要塞街亭;本來應修生養息的國策,諸葛亮卻將衣缽傳給窮兵黷武的姜維。諸葛亮一生看錯四人,致使蜀漢國力大減,乃至最後被曹魏所滅。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