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事情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是個比較有人情味的帝王,他與長孫皇后的關係是帝室極其罕見的夫妻和睦恩愛、充滿生機的典範。愛屋便會及於烏,人皆如此,若說是“女兒奴”,恐怕與史不合。李世民共有二十一女,他比較寵愛的有襄城公主、長樂公主、合浦公主(即高陽公主)、晉陽公主等四人,她們其實並非全部都是長孫皇后所生,然而李世民既能愛天下,又怎能不愛自己的女兒呢?

    襄城公主性孝睦,動循矩法,帝敕諸公主視為師式。

    生母不詳,她是李世民的庶長女。無論在帝室還是民間,長子長女都需要循規蹈矩,上不讓父母操心,下要為弟妹的表率。

    襄城公主在這一點做得確實無可挑剔。

    她孝順父母,友愛弟妹,遵守禮法,以至於唐太宗親自下旨,讓別的女兒向她學習。

    襄城嫁人後,依例不能住在夫家,有司準備給她新建公主府,公主推辭說:“女子嫁人後,對待公婆也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要遵守晨昏定省的禮節。”

    因此只把夫家的舊宅子整修了一下,門列雙戟以符合公主的身份,就住了進去。

    後人曾作辭讚譽唐朝歷史上三個最有名的公主:

    平陽起娘子之軍於司竹,襄城行匹庶之禮於宋公,常樂匡復之師於武后,皆前古之所未有。

    一個是平陽公主,才略膽識過人,巾幗不讓鬚眉的典範,李淵起兵時,她已經在關中為父親打下了一片天下。李淵這麼輕易的打進長安,平陽公主起了很大作用。

    一個是常樂公主,氣節和見識皆有帝室之風。她的女兒被武則天所殺,越王李貞起兵反武,派使者來和她接洽,公主與其共謀,並勉勵李貞拿出李家男兒的雄風,寧可捨生取義,也不能聽憑武后欺壓。後來越王兵敗,連坐而死。

    最後一個就是襄城公主。

    李世民對襄城的愛,是看到孩子懂事後的欣慰,是看到孩子有出息後的感慨。

    如果真是如此,這對那些聽話懂事的孩子又會是多麼的不公平!

    即使小時候父母不喜歡你,等你長大了,等你成家立業了,父母一定會以那個幸福的你為榮的。

    長樂公主

    生母是長孫皇后,所以是李世民的嫡長女。

    公主下嫁時,李世民告訴有司,公主的嫁妝按照他的妹妹永嘉公主出嫁的比例翻倍。

    後來名臣魏徵勸諫,皇后也認為老魏說得有理,事才作罷。

    不得不說,李世民此時的表現確實是一個十足十的疼愛女兒的父親,女兒出嫁,他又是高興又是難受,又覺愧疚又要補償。高興的是女兒長大成人,難受的是好白菜終於要給豬拱了,愧疚的是沒盡到父母的職責,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他惟一能做的,只是給女兒在物質上給予加倍補償。

    這不是女兒奴,這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人皆如此。

    李世民的所作所為,只是從一個冷冰冰的帝王,還原成了一個感情豐富、淚腺發達的父親。

    合浦公主

    生母不詳。封號先是高陽,高宗時追贈合浦。

    高陽嫁給房玄齡家的老二房遺愛。高陽也是李世民十分喜愛的一個女兒,因此連房遺愛受到的禮遇也比別的駙馬更高階。

    可惜,高陽辜負了父親的愛。

    她先是因為慫恿房遺愛和大哥房遺直爭房玄齡死後的爵位,這讓李世民十分痛心,從此對她有些疏遠。

    然後又與辯機和尚私通,還送給辯機金寶神枕,唐太宗知道這件事後將偷腥的和尚給腰斬了。

    這讓高陽越發的不爽不忿,以至於父親李世民死的時候,她連一點傷心難過的表示都沒有。

    後來,高陽又繼續跟好幾個人私通,並攛掇房遺愛謀反,終於被高宗賜死。

    對女兒高陽,李世民確實寵愛,但父親的愛顯然成了女兒有恃無恐的根源。

    高陽就像一個叛逆的丫頭,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這種叛逆的個性會使她擁有不同於其他姐妹的可愛魅力。

    然而我們總要長大,青春期的逆反不能持續到成家立業,不能持續到三十歲四十歲,最終離經叛道的我們都要回復到正常人的軌道,才算真正的過日子。

    高陽,真的不算是一個會過日子的人。

    晉陽公主

    長孫皇后所生。

    這是個真正懂事的孩子,但她的懂事又和大姐襄城公主截然不同。

    襄城是那種大家閨秀範,而晉陽是平民女兒範,還不是小家碧玉的可愛路線,就是平易近人的無敵親和範兒。

    由於長孫皇后走得早,基於對觀音婢的愛,和對孩子的虧欠,晉陽和李治都由李世民親自撫養。她也是有史可考的,歷代皇帝親自撫養女兒的惟一一個案例。

    據《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

    未嘗見喜慍色,帝有所怒責,必伺顏徐徐辯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譽愛。

    想想這副畫面,老爸正因為某事氣夠嗆,正唾沫橫飛的數落著呢,這位貼心小棉襖才不管你那個,看你臉色稍稍好轉,就跟你勾肩搭背的賠罪了,哪個父母又能再生氣?

    大氣點,跟個孩子你計較啥?

    還捨得罵嗎,還捨得打嗎?

    晉陽性情溫和,不愛生氣,又是李世民的貼心小棉襖,她的這個性格不但讓老爸不愛生她的氣,很多時候連大臣的氣都不愛生了,許多大臣都因此受到她的恩惠,都稱讚和喜歡她。

    不但如此,晉陽這人還很長情。

    母親長孫皇后死的時候,她還是抱在手上的孩子,到五歲能記事的時候,就能想起媽媽從前抱著她去過的地方了。每當經過這些地方,晉陽小小的臉蛋上都會顯露出明顯的哀傷。

    她與哥哥李治的關係也最好,每當李治上朝參政時,她都怕哥哥要搬出去住再也不回來,都會哭鼻子。而她一哭鼻子,李世民可能是想起長孫皇后,又看女兒孤悽可憐,都會跟著哽咽。

    晉陽還善書法,她的書法是李世民親自教出來的,她臨摹的父親的筆跡,幾乎沒有人能分辨。

    晉陽死時十二歲。想來她應該身體不好,是個柔弱的女孩兒。

    她死後,李世民哀傷不已,一個多月茶飯不思,身體明顯見瘦。

    群臣勸勉,李世民說:

    朕渠不知悲愛無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

    我怎會不知道悲傷也挽不回什麼,可就是忍不住,我也不知道這種難過是從哪裡來的。

    這時的李世民,不是什麼唐太宗,不是什麼天可汗,只是一個失去女兒的父親,失去摯愛親人的家屬。

    歸根結底,皇帝也只是個人罷了。

    回到寢宮,這便是他的家了,往常會撲過來跟他說話的小棉襖沒有了,往常會向他興致勃勃講述白天好玩的事的小丫頭沒有了,往常會過來驕傲地把臨摹的字帖給他展示的不姑娘沒有了……

    沒有了女兒歡呼雀躍的身影,這個寢宮,就會少很多東西;而心裡,有個地方已經永遠的空了。

    李世民對晉陽的愛,是天下父親對女兒都會有的愛。妻子早逝,所以才要加倍地對女兒好。然而,突然有一天,女兒也夭折了。

    整個世界都崩潰了……

    李世民從來都不是女兒奴,在其本紀中,我讀出了他的偉大;而在公主列傳中,我只讀出了他的平凡。

    女兒奴的定義是,父親心甘情願為女兒付出,甘心為女兒當牛做馬。

    如果是女兒奴,就會對二十一個女兒一視同仁,但他顯然更偏愛長孫皇后所生的孩子。

    他是個合格的爸爸,卻也是個偏心的父親。

    因了這份偏心,讓他迴歸了平凡,顯得如此真實。

    參考書籍:《新唐書》。

    ————完————

  • 2 # 迎得小狸奴

    可縱觀李世民21個女兒的命運和下場,並沒有顯示出他是“女兒奴”的傾向。

    下面舉幾個例子,就能看出李世民不是“女兒奴”。

    襄城公主,下嫁肖銳,永徽二年亡,陪葬昭陵汝南公主;南平公主早亡;長樂公主,其母長孫皇后,下嫁長孫衝,貞觀十七年亡,陪葬昭陵豫章公主;母下嬪,長孫皇后養,下嫁唐義識,陪葬昭陵巴陵公主,下嫁柴令武,因“房遺愛謀反案”永徽思念被刺死。陪葬昭陵東陽公主,下嫁高履行臨川公主。其他公主的命運大致也都如此。

    自古最無情的就是帝王家,縱然是自己的掌上明珠也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當今足壇,兇狠的上搶型中後衛是否正在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