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微史春秋
這個提問有問題,將諡號和廟號混在了一起。
廟號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也就是有廟號的帝王要麼某祖要麼叫某宗。
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一般認為廟號制度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
秦朝時取消了廟號和諡號制度,漢朝又承襲了廟號和諡號制度。不過由於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只有諡號。
如漢武帝,“武”是諡號,他的廟號是“世宗”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氾濫。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
如唐太宗,“太宗”是廟號,他的諡號的不斷增加,初諡“文皇帝”,674年加諡為“文武聖皇帝”,749年加諡為“文武大聖皇帝”,754年又加諡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如果用諡號的是在太長,便稱廟號唐太宗。
-
3 # 中孚鑑
這是皇帝不同的稱呼,稱為宗和祖的位廟號,比如唐太宗,宋太祖。
而稱為帝的,比如文帝,武帝,惠帝等都是諡號。
而貞觀,洪武,永樂,康熙,乾隆等為年號。
像文帝是就是褒義的,比如漢文帝,隋文帝。像隋煬帝就屬於貶義的,像漢惠帝,晉惠帝是屬於平義的,意思就是沒有大功,也沒有大過,平常之君。
本來諡號在秦朝之前都有,但是到了秦始皇時,諡號是後人品論前人,就是子議父,臣亦君,覺得這樣有違禮制,所以秦始皇就不用諡號。
到了漢朝,又開始用諡號,大家熟悉的諡號比如文武懿宣莊明等,比如漢朝來說,漢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元帝,明帝等。
隋朝之前,諡號的用法非常嚴謹,該是褒義就是褒義,該是貶義就是貶義。
但是到了隋朝之後,諡號就開始亂用濫用。因為那時諡號都是子對父,臣對君的評價,所以諡號都是好的褒義美諡,即便這個皇帝過大於功,也是褒義。
這樣諡號就不能看出皇帝一生的功過是非,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廟號。
廟號的用法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建立基業的也太祖,功高的在高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宗等。而宗就多了,比如唐太宗,宋太宗,唐玄宗,唐中宗,宋神宗等。
所以從唐朝開始,大多都是以宗的形式出現的。
當然還有年號,大家比較熟悉的,李世民貞觀,朱元璋洪武,朱棣永樂,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等。
這就是諡號,廟號,年號的分別。諡號和廟號最大的區別,廟號在古時只是皇帝有的。而諡號不僅皇帝有,有功的大臣諸侯也可以有。
-
4 # hjh海闊天空
問題不準確!唐太宗之後哪裡統一叫宗了?在他之後廟號是祖的,不說那些小國家不出名的,就有一大堆。按順序他們分別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宋太祖趙匡胤,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唐以後,相對影響力較大的朝代就有遼,宋,金,元,明和清六個,卻出現了十個廟號是祖的皇帝,已經夠多了!根本不存在唐太宗之後皇帝廟號都是宗的情況啊!廟號是宗的皇帝多比較多是正常的,畢竟一個朝代只有開國的幾個皇帝廟號才是祖,其他的都是宗就很正常。
-
5 # 宋安之
準確來說應該是唐太宗以後的皇帝除了亡國之君和短命皇帝基本上都有廟號了。
廟號是古代皇帝獨有的待遇,不同於諡號,諡號臣子也可以有,而廟號只是皇帝獨有,廟號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皇帝祖或者宗的稱號,也就是說廟號有兩種分祖和宗。
只能說唐朝起廟號開始氾濫,每個皇帝都擁有廟號了,在兩漢時期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有著嚴格的要求,像西漢12帝只有4位皇帝有廟號,中國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中的漢景帝都沒有廟號,可見廟號的要求之高。
兩漢之後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了西晉短暫大一統中國幾十年後,可以說其他時期中國一直是分裂狀態,而這時期廟號也可以氾濫,如三國中的曹魏政權,就擁有一朝三祖,也就是說曹魏中有三個皇帝擁有的都是帶祖的頂級廟號。
唐朝建立後,一方面是之前亂世廟號的泛濫,一方面是中央集權的加強,君權比之前面朝代加強,所以唐朝21帝除了亡國之君唐哀帝外人人都有廟號。
唐朝之後的朝代也延續了這種作風,每個皇帝都有廟號,開國皇帝一般都是太祖世祖高祖什麼的,開國皇帝之後的皇帝都是帶宗的廟號。
帶宗的廟號也分好壞,如宋仁宗、明孝宗是褒義廟號。如宋寧宗、清文宗是貶義廟號。
後世明朝一朝二祖,清朝一朝三祖可以看成廟號使用的進一步氾濫,因為明清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
回覆列表
如何稱呼記錄皇帝,是有講究的。
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辦法。比如大體分為諡號廟號年號。
諡號。就是對皇帝一生的總結。一般只一個字。比如漢武帝就是武字。漢文帝就是文字。
諡號很早就有,死後國家政權、家族會對過世者進行一生蓋棺定論性質的總結。國家政權對主君、后妃、大臣進行追諡。家族給的當然算私諡,比如溥儀死後他的親屬就給了私諡。有興趣者可以查詢。
由於秦始皇不承認以臣議君,以子議父,所以秦代皇帝沒有諡號。
西漢開始,國家政權重新執行諡法。以後直到滿清結束。不過後來的追諡越來越成為美麗辭藻的堆徹,如清代皇帝是22字諡號。這樣的諡號基本不能反應皇帝真實作為,也沒有人能記得住十多二十字,因此,在曹魏之後,對皇帝的稱呼逐步被廟號取代。
廟號何為廟號?
簡單說,就是皇帝死後在宗廟中的位置。
周禮規定天子七廟。所謂宗廟,就是給皇帝一個單獨的廟,配置人員,進行祭祀,奉以舞樂。所以西漢嚴格執行這個規定,很多皇帝沒有廟號。
西安復古西漢祭祀:
譬如漢惠帝、漢景帝等沒有單獨宗廟。而只在父親名下作為配角享受後世皇帝祭祀。而漢少帝未被西漢政權承認為皇帝,自然就享受不到祭祀。
廟號因為嚴謹,所以基本能描繪皇帝的一生功績。比如劉邦是漢太祖,文帝是太宗,武帝是世宗。漢宣帝劉病已是中宗。
漢太祖是開拓漢朝的皇帝,所以得到太祖這個比高祖還要好一點的廟號。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的世宗也是很有講究的,他之前的太子是兄長劉榮。而世就是另起一個皇帝世系的意思。後面的元世祖忽必烈,周世宗柴榮也是相同的涵義。
廟號要遵循祖有功,宗有德的規定。功勞不夠的不能有廟號。比如,漢景帝有削藩和安民的功績也沒有得到廟號,因為大臣認為漢景帝只是延續了文帝的政策。最終只得到景這個比較好的諡號。
曹魏的曹叡,活著就讓大臣給自己上烈祖的廟號,天下無不笑之:
而自曹魏開始,誰都有廟號了,所以後面就用廟號來稱呼皇帝。
年號皇帝死後,可稱呼諡號,也可稱廟號。但皇帝在世的時候如何稱呼呢?
總得記錄歷史,記錄時間吧?
所以,最初是這麼記錄的,秦王政三年,漢皇邦五年。
漢武帝創造了年號。自此在世皇帝就不需直接稱呼記錄名字。比如寫大唐貞觀四年而不用寫唐皇世民四年(也不敢寫)。而鄉民偶爾還稱呼李世民為貞觀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由於皇帝經常改元,比如武則天15年改了7個年號,所以當時沒人以此稱呼皇帝。明代之後皇帝一般只用一個年號,所以通常就使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雍正:
比如大家都知道雍正這個年號,可誰管他是清世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