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身白衣一生白衣
-
2 # 加力健康吧
中國高血壓人群達2.7億,其中控制得好的僅僅17%左右,而有50%左右的人根本沒治療。在治療的人群中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沒有控制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
1,認識不足:很多人對高血壓的後果及治療的長期性認識不足,血壓下來了或沒症狀了就擅自停藥,殊不知高血壓是要長期吃藥的。
2,基礎治療沒跟上:如糖尿病,血脂過高,血管硬化等沒控制好影響降壓。
3,不良生活方式如太肥胖或超重,吃太鹹,不運動,酗酒,吸菸太多,熬夜過度等都影響降壓效果。
4,藥物搭配不合理:如果一個方案使用後1個月血壓仍控制不好,要考慮調整方案。
5,降壓效果不好還應考慮其他因素,如有無腎功衰竭,甲狀腺功能亢進,-醛固酮增多症,嗜絡細胞瘤等繼發性高血壓情況。
6,由於人口老齡化,動脈粥樣硬化已很常見,由此導致的腎動脈狹窄引起血壓升高,也是高血壓難控制的常見原因,應檢查發現並處理。
7,交感神經尤其是腎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兒茶酚胺分泌過多,也使血壓難治。
等等。
總之,絕大多數高血壓都不難控制,極少數效果不好者應仔細找找原因,或有幫助。
-
3 # 夏明8234
我是血壓高三級的患者,血壓高病的診斷原因是相當複雜的,而且各地區、各種人群體的居住環境、各種群體的生活習慣和醫療條件又是不盡相同,所以就造成了不一樣的結果。
在這個平臺上經常有一些不怎麼負責任的人員在忽悠血壓高患者,也造成了相當多的患者無所適成。
就就我的治療經歷來講,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事。
為了個人的身體健康,在所在地區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群裡盡最大的努力去服用目前在市場上有療效的降壓藥物。
就我個人而言:在幾年來血壓控制的相當不錯,使用的是在醫療界公認的降壓藥,這其中包括了國外和國內的,應該講是化費了一定的錢,但至少保障了不會去擔心我的血壓狀況,當然就目前我想應該做的是發展各地區經濟來擔醫保的水平,而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血壓高患者是終身服藥的,不能抱有幻想!
回覆列表
你好!專業醫師為您解答!
高血壓為迴圈系統最常見疾病,是全球公認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同時也是心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風險之一。中國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很高,且仍有上升趨勢。隨著年齡升高,高血壓發病率也會逐漸升高。當前,也出現了發病年輕化的趨勢。可以說高血壓疾病嚴重威脅了人民健康。
高血壓病因
目前可以確定的高血壓病因有:1、遺傳因素,大約60%的高血壓患者有家族史。2、不良生活習慣:肥胖、長期精神緊張、壓力大、不合理飲食(高脂、高鈉、低鉀、酗酒)。3、年齡:40歲後發病率上升。5、避孕藥物。6、繼發於其他疾病:如嗜鉻細胞瘤、腎動脈狹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腎實質疾病、腎血管病。
但是高血壓很難降下來嗎?作為醫生,我可以確定的告訴你,高血壓是很容易治療的疾病,因為很容易降下來!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血壓,臨床上高血壓大多數都屬於原發性,這類高血壓透過口服藥物加飲食和生活習慣上的注意,都可以降至滿意程度!繼發性高血壓,如嗜鉻細胞瘤、腎性高血壓,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降壓治療,也會很好的控制血壓!
您的血壓控制不理想的話,我能想到幾個因素供你參考。
1.降壓藥物選擇不合理。根據血壓值的高低,我們將高血壓分為三級
如果血壓值較高,應選擇降壓作用強的藥物。現階段降壓藥物種類很多,每個種類又包括好幾種藥物,有的降壓作用比較弱,如:美託洛爾(倍他樂克)、尼群地平、尼莫地平、利血平等,這些藥物對於較高的血壓作用小,適合血壓升高較低的高血壓患者。此外,降壓藥物又分為長效和短效降壓藥,長效降壓藥如硝苯地平緩釋片、沙坦類,短效降壓藥如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卡託普利、利尿藥等。如果你服用的是短效降壓藥,在兩次服藥間隔期,有可能血壓不穩定。
2.服藥時機不正確。晚上休息時,血壓較平穩,起床活動後血壓會馬上升高。正常人也是這個過程,只是血壓不會高出正常範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會升至很高的程度。所以,我們服用降壓藥一定要早,只要沒有空腹服藥不適症狀,建議起床後立即服用!因為此時血壓沒上升很高,而藥物起作用又需要一定時間。此外,剛服用長效降壓藥的患者,因為學藥濃度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理想水平,所以這段時間有可能血壓不穩,需要臨時口服短效降壓藥維持血壓。
3.服藥依從性差。有的患者服藥後血壓降至正常,吃幾天後,覺得迫切性下降,慢慢的越吃越不規律,甚至自行停藥,等下次出現頭暈症狀或者測血壓發現又高了,才開始繼續服藥。殊不知,您的血壓正常是降壓藥的作用,並不是高血壓已經被治癒了。不按規律服藥甚至間斷服藥,都會造成血壓波動,危害更大!
4.日常生活未注意易引起血壓升高的因素。如高鹽高脂飲食、熬夜、疲勞、情緒易激動、過度鍛鍊、酗酒吸菸、體型肥胖等。
5.繼發性高血壓原發病未有效控制。
如何長期、穩定控制血壓,以下建議供你參考。
1.尋找專業醫生,選擇合理降壓藥
2.規律服藥,不自行換藥、停藥
3.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限制鈉鹽攝入;減肥;避免精神過度緊張,緩解生活壓力;適當運動,清淡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