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ight原

    顯然這部電影的這個辣媽不滿足這些條件。自己還是20來歲的女孩但卻有一個六歲大的女兒 住在廉價的motel每天支付著看似廉價但是比長租房貴很多的一天35-45美金的房租 沒有正式工作靠著賣批發來的冒牌香水和小偷小騙過活。沒辦法她沒有能力一下拿出來長租房一個月的租金 更沒有押金和擔保 沒人願意長租房子給她。看似這麼不靠譜的一位媽媽卻實際上儘自己所能的讓自己的女兒生活的開心快樂。生活在不順心從來不打罵女兒出氣,反而一到了女兒面前就裝出一副開心的樣子陪女兒跳舞 瘋跑 儘量讓女兒吃上孩子們都喜歡吃的東西。

    這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好媽媽但是她做的的確是一個好媽媽應該做的事 在她能力之內給女兒最好的。甚至後來因為不被motel掃地出門做了她不想做的事。整個故事看似喧鬧,孩子們的對話佔了很大的篇幅但是基本孩子們每一段對話都在體現大人們的困境。他們可能不懂,也可能懂一部分,女主的女兒看起來世俗 社會 跟媽媽一樣天不怕地不怕但終究是個孩子。結局很揪心,導演為了讓觀眾看的不那麼揪心讓女兒和最好的朋友跑去了迪士尼那個在他們看來可以happily ever after的城堡。但我看完還是眼睛酸酸的想哭。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不再忍受飢餓 寒冷以及與家人分離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可以快樂度過童年的樂園

  • 2 # 編劇演繹法

    《佛羅里達樂園》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濃烈的夏天質感——色彩繽紛,充斥著喧鬧和活力,冰淇淋,游泳,偶爾的一陣清風,還有那酷熱的太陽……

    太陽照射下來的地方就有陰影,但是《佛羅里達樂園》裡小主人公Moonee和她的小夥伴們活動的地方色彩光線都非常明亮。這是導演的一種表現手法:色彩斑斕。

    晴空萬里的鏡頭前,上映的是底層貧民們的邊緣生活,再加上主視角是天真無邪的小孩子,都在營造一種和底層生活殘酷的反差。

    但,電影以無憂無慮的暑假展開,以被兒童保護局拆分為結局……

    “養不教父之過”。

    電影開場,小主人公Moonee的行為舉止,就已反映出生活環境的惡劣。

    果不其然,接下來就展示了Moonee的家庭背景:單親媽媽,沒有固定的工作,性情大咧,母女倆租住在一家汽車旅館的單間裡。

    如果僅以一種簡單的心態去觀看,電影裡則是夏日的歡樂和一些暖心生活小片段,比如分享雪糕、吃飯跳舞、為小女孩Jancey過生日。

    但若果以一種更為現實的心態去看待,你會看到一個不成熟的單親媽媽對她的女兒放手式的養育,以及充滿破壞力和沒有罪惡感的熊孩子。

    電影把情感重點放在小孩的天真爛漫和Harry對女兒Moonee好友般相處和關愛,但以上帝視角去講故事,似乎並沒有想過要如何解決問題。

    電影最後,導演更是想用一個強硬煽情的結尾進行“昇華”。但那只是一種逃避,實際上什麼也沒有改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開端部的那個老爸,因為兒子亂吐口水而罰他禁足。因為那個老爸明白,即使生活再不濟,對後代也是有要求的。

    觀影期間,我多次想起一部也是描寫美國底層人們的生活的美劇——《無恥之徒》。

    (美劇《無恥之徒》)

    主角一家是芝加哥南區底層貧困區一員,從小沒有父母的管教,只要是能賺錢活命的手段,樣樣精通。因為父母的原因,裡面的成員或多或少都深受影響,酗酒、販毒、入獄、未成年媽媽……

    生活絕對不是靠別人施捨的,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面對問題。電影高潮尾部,Halley開始收拾房子,或許是為了應付兒童保護局的檢查,也可能是真正想要改變。只不過她在結尾的態度卻似乎更傾向前者。

    當然,如果只是抱著觀賞電影的心態,也無需在意太多,好好享受電影裡面那些夏日的色彩和童真無憂的生活細節,足矣。

  • 3 # 職業影迷牛哄哄

    比導演的上一部作品《橘色》明顯成熟很多。

    故事講述了在一位和單親母親住在廉價旅館的小姑娘,和朋友們一起生活在底層社群,可她的母親連這樣的生活都維持不了,被迫分開。這部電影中出現的角色比上一部作品《橘色》要多,但同樣的有血有肉,形象非常豐滿。

    無法獲得工作,只能努力的想盡一切辦法賺錢的單親母親,在失去朋友的幫助後最終走入歧途。

    旅館經理鮑比表面看起來不近人情,其實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幫助、關心這些貧窮的人。

    而那群缺乏正常教育和管理的孩子,以自己所理解的方式野蠻生長。和《橘色》不同的是,《佛羅里達樂園》這部電影裡出現的人物都很好的為電影的表達提供了強有力的烘托。

    孩子們生長的環境裡大人們肆無忌憚的展現成人世界的內容,還有企圖猥褻兒童的黑手對他們蠢蠢欲動,他們被隔絕開像是比遊客們下等的公民。

    導演沒有刻意去塑造什麼苦大仇深,只是客觀的呈現了這類人群的生活狀態。另外在結局上,讓我想起來國內去年的佳片《嘉年華》。即將和母親的分開的女孩被好朋友拉著,兩個人狂奔向遊客眾多的遊樂園,奔向童話般城堡。這是寄託了一絲美好的希望。

  • 4 # 影評寶寶

    雖然相隔不遠,感覺上好像只有一線之隔,身處那間廉價汽車旅館中的住客,望著那不遠處的迪士尼樂園,感覺可望不可即,內心禁不住湧起一陣奢侈的嚮往,因為在他們的內心裡,明白到自己身處之地, 與之比較,簡直就像天堂跟地獄一樣。

    但在那個六歲的小女孩Brooklyn Prince 之心裡,卻完全相反,她不管身在何處,那兒都會立即變成了迪士尼樂園,只因為她懂得發掘身邊的一切事物,無論是斗室還是街邊,都能將之視作最現成的遊樂場。

    那些每天發生在汽車旅館中的悲歡離合,吵吵鬧鬧,她都覺得充滿了娛樂性,旁人的喜怒哀樂,成了她一套又一套的真人主演電影,深覺其樂無窮。

    便是那間,時常有癮君子出沒的廢置大屋裡,其他成人或許會覺得其陰森恐怖,但小女孩卻視它為迪士尼樂園中的古堡遊樂設施,屋內每一件的破舊事物,紛紛成了她的新玩具,就算是一個不小心,將屋子燒掉了,這也不要緊,只需快快的跑回家 ,對母親三緘其口,一切便會像沒有發生過一樣,第二天又是新的一天,可以再去找另一個所在繼續胡鬧下去便是了。

    本片的導演Sean Baker 刻意地,以那小女孩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 她旁邊的成人究竟在幹什麼或說什麼, 其實她皆隱隱約約、或明白暗地感受到, 心裡面已涇渭分明… …

    她亦明白,這樣的生涯最終會得到怎麼樣的結果,故此更驅使她懂得及時行樂,只要母親能夠伴在身旁, 這種不大健康的狀態仍然勉勉強強的維持下去, 便已經於願足矣。

    電影中最弔詭之處,就是筆者一直看著這對母女的所作所為,女兒每一天都無憂無慮,樂在其中,但當母親的,卻要拼命的向街上的路人招搖撞騙,用各種手段去騙取旁人數十塊的金錢,去支付母女二人的生活開銷,雖然睡在同一個房間之內,但兩人的心境卻有天淵之別。

    至此筆者方猛然的醒覺,她倆其實只是一個不停重複的惡性巡環而已,當女兒日後長大了,便會接棒去延續母親的命運,繼續渾渾噩噩,無所事事,跟著再生下了自己的女兒,讓這種可笑且悲慘的生活, 繼續輪迴下去罷,永無休止!

    所以電影中最令人震撼的,便是結尾的時候,小女孩向她的唯一的摯友道別,她在那一刻終於崩潰了,忍不住撕心裂肺地痛哭,那震撼的感覺,感染了戲院內觀眾之神經,無論她或者觀眾皆明白到,時辰終於到了,那些童年七彩斑斕的生活已走到了盡頭,她要被逼步向成人的殘酷世界裡去了。

    電影評分: 8.0 分(10 分為最高, 7 分以上個人認為好看)

  • 5 # 英皇娛樂經紀人

    迪士尼夢幻樂園的背後,是美國社會底層人民的掙扎與苦楚,就如一塊陰影,把童話王國與現實世界割裂開,影片透過孩童視角直擊人性,告訴觀眾何為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惡劣的成長環境源於監護人的不負責任,好吃懶做,孩子無錯,大人有過,剝奪監護權治標不治本,但又能怎樣呢?這樣的問題家庭在美國比比皆是,政府出面干預,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這是整個美國社會體制的病,貧富差異過大,不好治。

  • 6 # 阿郎看電影

    16歲那年,諾蘭看了一本小說,他說,他後來拍攝的所有電影,都是這本小說教的。

    這本小說就是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水之鄉》,說的是一個歷史老師對自己人生的追溯。

    《水之鄉》讓諾蘭知道,“每部電影都應該有一個存在於真實世界之外的,符合自己邏輯的世界”。

    《佛羅里達樂園》就是這樣的電影。

    它在有條不紊地講述一個故事,同時在說的是另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幾乎佔據了影片全部,另一個故事如風吹過窗簾,雖只是電光火石,但已然風聲呼嘯,山雨翻滾。

    影片講的是在奧蘭多一個廉價汽車旅館附近,小女孩穆尼和她的小朋友們的故事。

    和所有小孩子的夏天一樣,穆尼和小夥伴每天瘋跑、大笑。看水牛,看彩虹,去路邊的荒草地探險。

    有時候也沖人吐口水,拉旅館電閘,罵做太陽浴的女人“大咪咪”。攔人要錢,說自己“得了哮喘,急需一個冰激凌”。

    她們總是在笑,總是在跑。好像太陽一直那麼大,這個夏天永遠也過不完,童年永遠也不會結束。

    這一段真正拍出了小孩子的純真。

    小孩子的純真不是百分百劑量的天真無邪,而是不懂得遮掩。她們把人最本真的東西,好的壞的,都坦露在臉上,披掛在身上。

    她們漠視一切規則,還沒有學會成人世界的惡,但也不認可成人世界的善。因為弱小,她們的惡,破壞力有限,她們的善,光芒萬丈。

    她們吐口水,說髒話,罵人,做壞事,還燒了一棟房子。

    她們對後果毫無預知,像一頭小獸,橫衝直撞,又生猛又柔弱,又邪惡又無辜。

    另一個故事是關於大人的。

    這個故事如閃電,在遙遠的遠方一閃即逝,只是偶爾照亮了孩子們瘋跑生活的底色。

    一個故事被導演打上了糖果色,端到了觀眾面前。到處是小孩子們的尖叫、笑聲和奔跑聲。

    一個故事被導演小心翼翼隱藏在Sunny後面。媽媽面對穆尼詢問,為什麼不要回香水,媽媽回答,“這很複雜”,“我不能再被逮捕了”。

    《佛羅里達樂園》的主題非常尖銳,也非常殘酷。

    廉價旅館旁邊就是迪士尼樂園。一條街道之隔,是兩個世界。

    一個普通家庭在迪士尼樂園一年的消費,是迪士尼旁邊居住在廉價旅館裡單親母女一年的生活費。

    穆尼的媽媽在距離迪士尼樂園不遠的酒店門口兜售香水,為每週的旅館錢發愁,甚至偷東西、賣身。

    但拍攝得非常溫柔。

    在這樣鋒利的現實裡,是威廉·達福飾演的旅館經理,悄悄地趕跑了孌童慣犯。是斯考提媽媽頂著被穆尼媽媽打腫的眼睛,擁抱穆尼。是媽媽賣身時,浴缸裡音樂放到最大聲。

    小女孩穆尼也擁有自己的佛羅里達樂園,對於童年的穆尼而言,它和迪士尼樂園並沒有什麼不同。

    這一段拍出了美國貧困階層的潦倒、混亂、骯髒和醜惡,也拍出了原諒、幫襯和卑微但茁壯的愛。

    但生活總會翻到長大那一頁。影片最後,穆尼要被送往別的家庭。她在影片中第一次哭,她對小夥伴說,“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見你了”,手指塞進嘴裡,哭的稀里嘩啦。

    然後,小夥伴抓起她的手,像影片前半段那樣奔跑,但這一次不是跑在佛羅里達樂園裡,而是跑到了迪士尼樂園。

    童年消逝,真實的樂園再也不會出現了,她們的樂園變成了一個人工虛擬的城堡。

    穆尼對小夥伴說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棵樹。

    為什麼?

    因為它摔倒了,可以依然在長大。

    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沒有醜惡,而是我們看到了醜惡,依然相信美好,並願意為之而繼續努力。

    看到醜惡,一點都不牛逼。發現醜惡中的美好,才牛逼。因為前者只需要你長了一雙不瞎的眼睛就可以,而後者還需要一個善良的心靈。

    前者很容易就成為惡的參與者、旁觀者,而後者會最終成為美的發現者、製造者。

    這也是我為什麼不喜歡《嘉年華》的原因。

  • 7 # 電影審片官

    最好看的兒童片,是拍給成人看的。

    因為成人的心底裡,都藏著孩子的靈魂。

    蒙了塵埃的,純潔的靈魂。

    他們更能感受到快樂和痛苦撕扯的感覺,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

    《佛羅里達樂園》

    The Florida Project

    豆瓣8.1

    IMDB7.9

    該片的導演是獨立電影新銳肖恩·貝克。

    還記得他上一部電影《橘色》,全程用iPhone5S拍攝,一舉便轟動了國際影壇。

    他鏡頭下最常出現的就是底層社會的邊緣人群。

    《橘色》,講的是好萊塢變性妓女工作的主題,臺詞大膽露骨,風格辛辣特別。

    《佛羅里達樂園》,講的是借一個住在廉價旅館裡的小女孩之眼,看盡成人世界殘酷現實的故事。

    雖然他的作品成本都很低廉,但沒有人會說這個導演的誠意不夠豐厚。

    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他始終在努力拍下邊緣人物的悲歡人生,而不是去為好萊塢的錦繡繁華添磚加瓦。

    可以說是電影界的一股清流了。

    《佛羅里達樂園》在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大獲好評,在全球各大電影節上也斬獲頗多。口碑極佳。

    電影的主角,是一對母女。

    22歲的媽媽哈莉,帶著她6歲的小女兒穆尼。

    哈莉渾身刺青,滿口糙話,可以說是個又浪又叛逆的不良少女了。

    半點都不像是個有那麼大女兒的媽。

    她們住在佛羅里達迪士尼樂園附近一棟薰衣草般夢幻的“紫色城堡”裡。

    當然,這個形容詞是穆尼眼中的樣子。

    其實這裡就是個蝸居一般的廉價汽車旅館。

    因為哈莉實在交付不起房租了。

    雖然有了女兒,但年輕的單身媽媽還是靠著推銷假香水、兜售假門票等不正當手段賺錢。

    她們的生活,窮困潦倒,飢寒交迫。

    但這一切落在一個孩子的眼中,都會蒙上一層童年特有的夢幻濾鏡。

    像大橙子一樣的超級市場。

    有好多甜筒的冰激凌店。

    還有藍色的巫師商店。

    但其實,這裡的居住環境很差,鄰居們的成分也都很複雜。

    暴躁酗酒的怪蜀黍,經常進出警局的慣犯...

    用成人的標準衡量,這裡是地獄;以孩子的視角仰望,這裡就是天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伏羲八卦次序圖的卦序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