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集序 李陽冰
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
神龍(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的年號。神龍元年二月中宗復國號唐,沿用武則天“神龍”年號不改。
李姓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或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
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伯陽
1.古賢人。相傳為 舜 七友之一。《墨子·所染》:“ 舜 染於 許由 、 伯陽 。” 孫詒讓 間詁:“此 伯陽 自是 舜 時賢人。”《呂氏春秋·本味》:“故 黃帝 立四面, 堯 、 舜 得 伯陽 、 續耳 然後成,凡賢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高誘 注:“ 伯陽 、 續耳 皆賢人, 堯 用之以成功也。” 陳奇猷 校釋:“ 伯陽 、 續耳 系 舜 七友中之二友。”參閱 宋 王應麟 《小學紺珠·名臣·舜七友》。
2. 老子 的字。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文選·應璩<與滿公琰書>》:“西有 伯陽 之館,北有曠野之望。” 李善 注:“ 伯陽 ,即 老子 也。” 宋 陸游 《讀<老子>》詩:“恍然親見古 伯陽 ,袂屬關尹肩 庚桑 。”
李姓的產生和李樹有關,
這句話大概就是把李白出生時的境況和他的祖先類比起來
草堂集序 李陽冰
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
神龍(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則天和唐中宗李顯的年號。神龍元年二月中宗復國號唐,沿用武則天“神龍”年號不改。
李姓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或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
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伯陽
1.古賢人。相傳為 舜 七友之一。《墨子·所染》:“ 舜 染於 許由 、 伯陽 。” 孫詒讓 間詁:“此 伯陽 自是 舜 時賢人。”《呂氏春秋·本味》:“故 黃帝 立四面, 堯 、 舜 得 伯陽 、 續耳 然後成,凡賢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高誘 注:“ 伯陽 、 續耳 皆賢人, 堯 用之以成功也。” 陳奇猷 校釋:“ 伯陽 、 續耳 系 舜 七友中之二友。”參閱 宋 王應麟 《小學紺珠·名臣·舜七友》。
2. 老子 的字。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文選·應璩<與滿公琰書>》:“西有 伯陽 之館,北有曠野之望。” 李善 注:“ 伯陽 ,即 老子 也。” 宋 陸游 《讀<老子>》詩:“恍然親見古 伯陽 ,袂屬關尹肩 庚桑 。”
李姓的產生和李樹有關,
這句話大概就是把李白出生時的境況和他的祖先類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