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炎黃軍武
-
2 # 飛豬漲姿勢
首先可能是俄羅斯至今尚未掌握整體座艙蓋玻璃的製造技術。
就美國而言,其F-16和F-22的整體無隔框式座艙蓋玻璃都採用了先進的體積注射成形制造技術,就是把融化的聚碳酸酯(PC)透明材料以注射的方式注入大型注塑模具內,冷卻後就能成形,前後僅需1小時。而傳統的採用透明板材的壓力成形法制造一個整體座艙蓋需要6星期之久。
F-35和殲-20的內隔框整體座艙蓋玻璃應該也採用類似工藝鑄造而成,只不過這兩種戰鬥機座艙蓋風擋處的厚度比座艙蓋處厚,在保持原有抗鳥擊能力的同時降低了重量,並實現穿蓋彈射,縮短了逃生反應時間。但由於俄羅斯目前尚不具備整體座艙蓋的注射成形技術,所以蘇-57自然就無源這種座艙蓋了。
第二個原因是蘇-57在座艙蓋和風擋的製造上採用了特種矽酸鹽玻璃而不是傳統的PC和PMMA有機玻璃。
與有機玻璃相比,這種特種矽酸鹽玻璃具有強度高耐高溫的特點,有利於蘇-57長時間超音速巡航,也提高了風擋低空抗鳥擊的能力。但這種無機玻璃在製造座艙蓋和風擋時就只能採用傳統的板材壓力成形法了,與有機玻璃形成多層複合材料結構。所以材料特性的限制也決定了蘇-57無法採用整體式座艙蓋,而是採用風擋+類似“鷂”式戰鬥機的滑動式座艙蓋設計,而且座艙蓋後部被遮蔽,毫無後向視野可言。
蘇57不採用一體化座艙蓋,是不是機體隱身太差、放棄治療了?
航空界的共識,戰鬥機一體化座艙蓋的隱身效果更好,看看中美俄的五代機(其他國家的模型就別瞎湊熱鬧了),除了蘇-57,都是很光滑的一整片座艙玻璃,殲-20和F-35的艙蓋乍一看是有隔框,其實只是艙蓋內的支撐結構,艙蓋玻璃仍然是整體成型的,相比之下,只有蘇-57的艙蓋還是三代機那樣的分體式。
先看一下蘇-57挺有特色的“滑蓋”座艙,艙蓋並不是向上豎起、而是平推開啟:
有圖為證,和殲-20、F-35的艙蓋不一樣,蘇-57的艙蓋是真正的兩段式,前風擋固定、後艙蓋可動,艙蓋隔框就只能實打實的鑲在玻璃外邊、而沒法像殲-20和F-35那樣隱藏在一體式的艙蓋玻璃之下。
整體式和分體式,艙蓋的結構大不一樣,隱身的差距也很大。
像殲-20、F-22和F-35那樣的一體化艙蓋,可以蒸鍍特種材料、把照射過來的電磁波散射掉、避免進入內凹的座艙四處亂彈,這時候艙蓋下的加強結構——隔框並不怎麼反射電磁波,對戰機隱身的影響也不大。
而蘇-57的結構,隔框暴露在外,還是兩段式艙蓋,那麼隔框與玻璃、風擋邊框與艙蓋邊框之間必然有接縫。
放一張舊照片,可見玻璃艙蓋與金屬邊框之間,沒辦法做的完全平滑,邊框與邊框之間也必然有接縫,這些都是電磁訊號的散射源一旦被敵方雷達照射,這些接縫就會散射電磁波、影響隱身。
艙蓋邊框,只是蘇-57上影響隱身的諸多元素之一,很多被網友吐槽爛了的點,譬如進氣道暴露發動機葉片,機腹中線的凹槽,等等,這些負面因素加在一起,可想而知蘇-57現階段的隱身效能不會太好。
既然隱身能力馬馬虎虎,老毛子也許就覺得,艙蓋邊框的一點反射也無所謂了。
隱身效能欠佳的蘇-57,為什麼還會持續推進到要定型量產呢,筆者的猜測,一種可能是俄羅斯軍方對隱身戰機的評估,和中、美的觀點迥異,並不認為雷達隱身是必須滿足的指標;另一種可能,目前的蘇-57仍然處於試驗階段,定型時還會再改進,把影響隱身的缺陷都改掉。
不過後一種可能性裡,即便老毛子想改,蘇-57的艙蓋恐怕也很難辦了。
注意蘇-57的前機身,為保證飛行員的視野,座艙凸起很大,甚至比F-22座艙蓋的凸起都大,飛行時艙蓋承受的氣流壓力會很大,這種情況下,蘇-57的艙蓋必須設計成兩段式,才能用固定的前風擋來承受較大的風壓。
這樣一來,除非連座艙佈置一起改(這幾乎不可能),蘇-57艙蓋邊框影響隱身的問題……恐怕是無解的。
所以答案很清楚,蘇-57如果用一體化座艙蓋,受力太大,沒有辦法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