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談教育

    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來的一盒禮物,並附有一信。信中說:“敬奉琵琶,望祈笑納。”他開啟盒子一看,卻是一盒新鮮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給友人說:“承惠琵琶,開奩(lián)視之:聽之無聲,食之有味。”友人見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詩自諷:“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當年識字差。若是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枇杷、琵琶同音不同義,沈石田的友人張冠李戴,鬧了笑話。

    從前有個公子哥,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學習,常常唸白字,寫錯字,笑話出了一大堆。

    有一天他的妻子病了,想吃枇杷果。他打發僕人去買,那個僕人是個啞巴,他就寫了個紙條,比劃著叫僕人去水果攤買吃的東西。啞巴不識字,出了門,到了水果攤前,把條子往上一遞。賣水果的認識字,一看就笑了,指著對面的樂器店,叫他上那兒去買。啞巴進了樂器店,店主一看也樂了,在紙條上又寫了一句:“這東西沒有整三斤的,所以沒法賣。” 啞巴拿著紙條回來了,公子哥一看他空著手就火了。啞巴把紙條遞了過去,公子哥更火了:“怎麼沒法賣,真是胡說!”他妻子拿過紙條一看,撲哧一下笑出聲來。原來公子哥把枇杷寫成了琵琶。她就提起筆來寫了一首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ince引導的從句一般要用什麼時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