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不止是元曲,宋詞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尤其是《行香子》,簡直是為鼎足對量身訂製的一樣,當然,表現方式不一定非是對偶模式。

    比如李清照《行香子》尾句: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比如蘇東坡《行香子》尾句: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比如晏幾道《行香子》尾句:渚蓮凋,宮扇舊,怨秋風。

    比如辛棄疾《行香子》尾句:北移山,盤谷序,輞川圖。

    三句連對,唐詩中不多,因為律詩是兩兩對偶,次聯再對的話一般而言語法結構必須要串開才好,因此,律詩無法形成三連對,排律可以,但鑑於語法或片語結構需要交叉,所以也是不能。絕句的可能更是少,但不是沒有。

    所以,鼎足對顯然對字數有要求。在宋詞裡有一個字數不多的詞牌叫《浣溪沙》裡面的第四,五句要求對偶,顯然,如果採用相同結構,那麼《浣溪沙》的後三句就可以組成一個鼎足對!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為什麼喜歡用鼎足對?

    這根排比的功能差不多,加強語氣,突出韻味,提升吟誦效果,彷彿如海浪一般重重疊疊地捲了過來。

    但是,鼎足的效果要高於排比,因為對偶的效果是互補,是出句與對句之間的反差和襯托,如果再加上一句,就會起到二加一大於三的驚人特效。如果一定要找一個比喻,彷彿你你在品一杯紅酒,心中暗想,若是再有加些冰塊就好了,這時,有人將冰塊及時地送了過來。當你正滿足於美酒時,突然,燈光幽暗,一曲小提琴曲悠悠揚揚地傳了過來。

    文學體裁走到宋朝的時候,詩和詞分了開來,詩言志,詞詠情,詩是正裝,詞是休閒,詩要說理想,詞便說愛情。可是到了北宋中後期,詞也可以說理想,說情懷。到了南宋,詞的表達範圍和詩幾乎相同了。

    但是,詩和詞仍然是上層文人的專屬,原來屬於平民街頭的詞被文人拉上了高壇,所以民眾需要一個新的體裁,別那麼典奧,別那麼艱深,同時文人也需要在文學體裁上另起一行來擴充套件自己的才學。

    於是,曲就出來了。大量應用副詞和助詞,以及口語,讓其變得更加通俗親近,但是通俗和親近必然少了些藝術上的含蓄之美。為了彌補這種表現力的枯燥和單調,引入一些修辭再所難免。

    鼎足對,就是非常巧妙的一個辦法。用三連對偶來強化情感,一波一波不同的美撞擊到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港4-2魯能,武磊收穫個人中超100球,在中超歷史射手榜上一騎絕塵,你怎麼評價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