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蘇克薩哈是政治犧牲品。

    四大輔政大臣,首輔索尼已經年邁,無力掌握政權。遏必隆首鼠兩端。蘇克薩哈卻是正白旗的,而且當初是背叛多爾袞投靠順治的,歷來被兩黃旗看不起(兩黃旗與正白旗的糾紛已經有幾十年,互相仇恨太多),所以鰲拜得以控制政權。

    蘇克薩哈鬥不過,上書請求歸政康熙。鰲拜抓住機會,說蘇克薩哈違背順治遺旨,是欺君大罪。顯然,朝政大權還在鰲拜之手,康熙只能暫時放棄蘇克薩哈。

  • 2 # 觀雪奇談

    蘇克薩哈的生死不是取決於康熙,而是在於朝野之間權力的爭鬥。

    蘇克薩哈,滿洲正白旗人。原為多爾袞的親信,善於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為了能獲得更大的權利,博得順治皇帝歡心,他告發多爾袞生前蓄謀造反,導致多爾袞死後都沒落到一個體面的下場。從這就可以看出,蘇克薩哈並非是什麼忠臣良僕,他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利益殫精竭慮,不惜加害他人達到加官進爵的目的。

    蘇克薩哈真正走上歷史的舞臺,是在順治皇帝謝世之後,遺詔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共同輔佐年僅八歲的康熙。這四人當中,索尼為正黃旗,為輔政大臣之首,蘇克薩哈為正白旗,遏必隆鰲拜為鑲黃旗,這樣的安排並非偶然,而是順治皇帝為了鞏固皇權,四人互相制衡而精心設計的。

    果然,四位輔政大臣之間經常意見不合。而其中蘇克薩哈與鰲拜的關係尤為惡劣。八年中,兩人的爭鬥日益激化,最後問題集中在正白旗與鑲黃旗圈換土地上。鰲拜執意更換,而蘇克薩哈力阻,在社會上激起了軒然大波。他們之間的這場生死較量,是滿洲八旗之間爭權奪利的惡性競爭。

    索尼去世後,鰲拜更是日益驕縱,囂張跋扈,遏必隆也凡事附和,一起排擠蘇克薩哈。蘇克薩哈勢單力孤,雖心存不滿也只能默默忍受。在對待輔政大臣歸還權力一事上,兩人存在嚴重的分歧。鰲拜手握兵權勢力龐大,意欲獨攬朝政。而蘇卡薩哈則與康熙站在同一陣營,希望他能早日親政支援自己,主動上疏解職歸還權力。

    此事徹底激怒鰲拜,他想法設法要除掉蘇克薩哈。康熙六年,鰲拜網羅蘇克薩哈二十四條罪狀,奏請處死其全族,罰沒家產。康熙知曉二人積怨頗深,開始不同意,但無奈鰲拜的強勢請求,為了穩固朝政,只能捨棄蘇克薩哈的性命。

    蘇克薩哈被定罪以後,被處絞刑而死,全族受到牽連被誅,盡數成為這場權力鬥爭中的犧牲品。

    ------------------------------------------------------------

  • 3 # 伊耆角木

    蘇克薩哈談不上什麼忠臣,品德和才能都不怎麼樣,鰲拜也談不上什麼奸臣,不過比較強橫霸道。其實蘇克薩哈被鰲拜定罪是滿洲兩黃旗和兩白旗的宿怨加上爭權失敗而已,而康熙最終決定殺他既符合當時的朝局形勢(鰲拜專權),也滿足大多數人(包括索尼派系和遏必隆,甚至孝莊太后)的意願。

    一、蘇克薩哈如何發跡

    (蘇克薩哈)

    其實,蘇克薩哈能夠位列康熙初年四大輔臣之第二位在當時很有點不光彩,因為他屬於“賣主求榮”。這要從清朝初年的八旗格局說起了。清朝第一位稱帝的君主是皇太極。皇太極在位期間,滿洲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皇帝親掌,其他王爺分掌另外六旗。皇太極死後,由於他是清朝第一個皇帝,清朝沒有漢族王朝父死子繼的必然規定。於是兩黃旗的眾多大臣擁護皇子(最早支援長子豪格)即位,而擁有兩白旗的多爾袞兄弟則覬覦皇位虎視眈眈。雙方几乎在崇政殿兵戎相見,最後由於豪格竟一氣之下提前離場,多爾袞與兩黃旗大臣達成妥協,讓年幼的皇九子福臨即位,是為順治帝。而多爾袞後來逐步成為權傾朝野的皇父攝政王,兩白旗地位也就突飛猛進,狠狠壓制本應最尊貴的兩黃旗。

    順治在位前期對多爾袞敢怒不敢言,甚至在多爾袞死後還要追尊他為皇帝。而有些臣子則嗅出了順治的不滿,其中的代表就是蘇克薩哈。蘇克薩哈是正白旗人,是多爾袞生前的親信。由他出面,告多爾袞圖謀不軌,意圖篡位,正中順治下懷。順治藉此褫奪多爾袞哀榮,對其黨羽一網打盡,並將正白旗收歸皇帝親掌。蘇克薩哈由此飛黃騰達,深受順治信任,最終在順治死後成為四大顧命大臣第二位,僅次於四朝元老索尼。

    而問題在於,清朝初期,滿洲並不認同漢族的君權至上思想,而是講究旗主對所轄旗內人的宗主身份。蘇克薩哈身為正白旗人卻告自己的旗主多爾袞,在眾臣眼裡是不齒的行為。不僅正白旗恨他賣主求榮,兩黃旗也一樣看不起他。

    二、康熙初期四輔臣格局

    (康熙初年四輔臣)

    康熙初期,順治留下的四輔臣依順序是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鰲拜(鑲黃旗)。所以是三黃對一白。遏必隆鰲拜屬同一旗,索尼的正黃旗也一向交好,而蘇克薩哈與鰲拜是兒女親家。一開始,四大輔臣關係還比較融洽。

    但是,正如我前面說過,危機早已埋伏。因為當年崇政殿豪格與多爾袞爭位之時,索尼、鰲拜正是兩黃旗擁護豪格的八大臣中的二人。而遏必隆那時則率領著兩黃旗的親軍在殿外包圍,隨時可以發難誅殺多爾袞。正因如此,多爾袞後來掌權後對此三人都大肆打壓,甚至投入牢獄。試想此三人又怎麼可能看得起多爾袞的正白旗出身,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蘇克薩哈列於他們之中,甚至在遏必隆、鰲拜二人之上,更何況蘇克薩哈還是個賣主求榮的小人。

    三、蘇克薩哈與鰲拜矛盾爆發

    (四輔臣)

    蘇克薩哈與鰲拜的矛盾還是與多爾袞有關。多爾袞掌權期間,壓制兩黃旗,將兩白旗手中的劣等土地強制與兩黃旗的優等土地交換,此事引發兩黃旗大為不滿。康熙即位後,索尼逐漸年老不再管事,遏必隆處事圓滑不願出頭自願居於鰲拜之後,而鰲拜行事作風強硬,於是,為自己的鑲黃旗出頭,要求將正白旗當年所換鑲黃旗土地換回(當然不可能原樣換回,勢必從中變本加厲)。此事侵犯正白旗利益,身為正白旗人的蘇克薩哈自然不能不管,於是,二人矛盾激化。

    而此時,索尼基本老邁不管事,遏必隆支援鰲拜,蘇克薩哈本身就資歷淺,在朝堂之上,鰲拜的力量已絕對壓制蘇克薩哈。面對鰲拜換地導致矛盾其他人的態度又如何?索尼作壁上觀,樂見其成;遏必隆堅定支援鰲拜。而其他有幾個敢於與鰲拜對抗的大臣都被鰲拜找機會罷了官。蘇克薩哈也無能為力。

    四、蘇克薩哈死局

    (鰲拜給蘇克薩哈定罪)

    由於親信被鰲拜處置,自己在朝堂也無力與鰲拜對抗,蘇克薩哈多有不滿。後來康熙大婚親政,緊接著索尼去世,蘇克薩哈成為名義上的三輔臣之首。對鰲拜心懷怨恨的蘇克薩哈決定與鰲拜“同歸於盡”。他採取的方法是辭職。

    因為康熙已經親政,顧命大臣已經不再必要。蘇克薩哈名為輔臣之首,他的想法是隻要自己辭職去給先帝守陵,鰲拜和遏必隆也只能跟著辭職。但這顯然動了他們的乳酪,觸動了底線。鰲拜於是羅織蘇克薩哈二十四項大罪,將其定為死罪。康熙初不同意,但無奈鰲拜大權獨攬,最終“矯詔”將其處死。

    其實,蘇克薩哈的行為衝動而且非常愚蠢。首先其目的不是為了幫康熙而是跟鰲拜魚死網破。而從結果來看,原本在朝堂還能多少制衡一下鰲拜的蘇克薩哈派系自此徹底瓦解,讓鰲拜更加猖狂。康熙又怎麼能不恨他。而蘇克薩哈由於素來狂傲,多有得罪人,即使索尼派系和遏必隆等人也恨不得除之而後快,更兼其代表正白旗影響了兩黃旗的勢力。所以,雖然後來康熙將蘇克薩哈的死定義為鰲拜“矯詔”,但實際上他的死是“眾望所歸”。

    (康熙除鰲拜)

    至於鰲拜,雖然諸多影視劇將其描寫的多可惡,實際上他根本沒有反心,不過是貪戀權勢並且囂張跋扈一點。康熙也明白這個,只是鰲拜侵犯了他的至高無上的君權所以不得不除,而且康熙也沒有殺他而是將其囚禁後鰲拜自己鬱鬱而終。康熙晚年,就已經將鰲拜平反,授予子孫爵位。甚至到了雍正年間,還追尊鰲拜為“超武公”,達到異姓臣子爵位頂峰。足見康熙及後世君主都知道鰲拜沒有什麼大罪,並且功勞很大。至於蘇克薩哈,康熙給的定義卻是“蘇克薩哈雖有罪,不至誅滅子孫”,讓他子孫恢復爵位。給他的定義依然是“有罪”。這兩相對比,可見一些問題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伏是用什麼材料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