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小辰是個聰明的孩子,頭腦靈活,思維活躍而且模樣長的也非常討人喜歡。雖然剛進學校上一年級,但他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特別強,學習成績始終是在班裡名列前茅,甚至在年級中也數一數二。照道理這麼聰明又活潑的孩子老師應該是非常喜歡,同學也很願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實卻恰恰相反。在校的老師無不見他直搖頭,同學只要見到他就立馬躲得遠遠的,就想老鼠見到貓似得害怕。原來,小辰有個壞毛病,喜歡欺負其他同學,經常是看到班中的同學被他打,因此同學們都非常害怕他。另外,小辰有多動的毛病,無論是上課還是其他活動,他始終沒有辦法讓自己安靜下來,造成老師經常為了他而停下來沒辦法正常上課。教學進度沒法完成,他的特殊行為也影響到班裡其他同學的聽課、學習情況,就這點也讓老師非常頭大。
在這個案例中,孩子的表現的確讓我們很擔憂,這麼小的孩子就如此行為,等他長大了,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後果不堪設想。那麼,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讓孩子變成了這樣的呢?
一.個案基本情況:
小辰,男,民族:漢族,出生年月:2000.10.2
二.個案背景
父親是長途客運司機,長期在外工作,家中只剩母親和他兩人。母親負責照顧料理他的生活以及對他學習進行輔導和督促。母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沒有工作在,家庭經濟收入一般。由於父親很少在家,因此小辰跟父親的溝通和交流很少,他根本不瞭解父親其實是怎樣一個人。小辰的父親文化程度也較低,平時只要小辰犯錯誤或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就會用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頓來解決問題。父母親常常因為教育孩子的問題而產生矛盾,可以說小辰生活在一個不夠安定、和睦的家庭環境中。
三.個案分析
事實上,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多半是源自對父親行為的模仿。家庭環境中父母的行為方式是幼兒模仿的主要物件,父母有愛動手的習慣,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現出這樣的行為特點。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將一些不好的東西傳遞給了可愛的孩子。希望孩子好,就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這是一方面的提示。
仔細分析案例還可以發現,當孩子表現出錯誤傾向時,家長沒有去尋找孩子出現問題的緣因,而是將孩子痛打一頓以解決問題,這樣的辦法並不有效。原因在於父親沒有讓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決問題時,由暴力產生的不滿情緒就會儲積下來,它像洪水猛獸,必須找到發洩的途徑,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疏導,就會造成孩子心靈的扭曲,最終產生過激行為。正如我們在物理中學過的經典力學原理,你用多大的力,就會產生多大的反作用力。“你打我,我打貓”是孩子潛意識中典型的反作用力心態。該怎麼辦呢?我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據傳說,禹的父親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治服。因為他是水來土掩,造堤築壩,採取的是“堵”的辦法。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而大禹總結經驗,採用了疏導的方法,開渠排水,疏**道,使滔天洪水“決九川,距四海”,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結果治服了洪水。當孩子表現出錯誤傾向時,重要的是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並能像大禹治水那樣,從源頭上給予“疏導”和正確的引導,使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的指導,改正自己的錯誤。
四.個案指導
(一).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關鍵在於“定位”。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二).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1、一切從習慣培養開始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2、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3、透過習慣培養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不過,研究者發現,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誠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講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透過習慣培養來鑄造。
五.個案指導成果
小孩這樣的性格不是一兩天養成的,讓她在短期內完全改變,那是不可能的。目前,她的情緒穩定多了,臉上的那仇視的表情已經不見了,笑容也漸漸地增多了,和一部分同學的關係也還不錯,我想,這是學校家庭合力的結果
六.結論與反思
透過個案,我意識到家庭內不正確的教育手段必然促使孩子對愛的情感的“饜足”,對愛的情感的麻木不仁,亦抑制了其對周圍人產生愛,容易滋長狂妄自大、唯我獨尊的心理,加劇對孩子心靈的傷害。小辰家庭教育的惡性迴圈,加重了孩子仇視學校、老師、同學的心理。家庭因孩子的問題失去了往日的歡樂,從溺愛到打罵,對一個心智還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強的孩子來說,心理的不適應是顯而易見的,導致孩子問題的產生也就不足為奇了,於是只能透過不恰當的方法宣洩內心的不滿。兒童青少年學習不良、反社會行為、違法犯罪行為與家庭教育氣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環境等密切相關,任何一個學生的心理偏差以至於最終的行為偏差都可能從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人際關係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間接的根源。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重視和解決,不僅會對學生的學業產生負面的影響,嚴重的還會制約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因此,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把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作為一種責任,以此讓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機整合,共同雕塑具有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中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小辰是個聰明的孩子,頭腦靈活,思維活躍而且模樣長的也非常討人喜歡。雖然剛進學校上一年級,但他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特別強,學習成績始終是在班裡名列前茅,甚至在年級中也數一數二。照道理這麼聰明又活潑的孩子老師應該是非常喜歡,同學也很願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實卻恰恰相反。在校的老師無不見他直搖頭,同學只要見到他就立馬躲得遠遠的,就想老鼠見到貓似得害怕。原來,小辰有個壞毛病,喜歡欺負其他同學,經常是看到班中的同學被他打,因此同學們都非常害怕他。另外,小辰有多動的毛病,無論是上課還是其他活動,他始終沒有辦法讓自己安靜下來,造成老師經常為了他而停下來沒辦法正常上課。教學進度沒法完成,他的特殊行為也影響到班裡其他同學的聽課、學習情況,就這點也讓老師非常頭大。
在這個案例中,孩子的表現的確讓我們很擔憂,這麼小的孩子就如此行為,等他長大了,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後果不堪設想。那麼,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讓孩子變成了這樣的呢?
一.個案基本情況:
小辰,男,民族:漢族,出生年月:2000.10.2
二.個案背景
父親是長途客運司機,長期在外工作,家中只剩母親和他兩人。母親負責照顧料理他的生活以及對他學習進行輔導和督促。母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沒有工作在,家庭經濟收入一般。由於父親很少在家,因此小辰跟父親的溝通和交流很少,他根本不瞭解父親其實是怎樣一個人。小辰的父親文化程度也較低,平時只要小辰犯錯誤或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就會用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頓來解決問題。父母親常常因為教育孩子的問題而產生矛盾,可以說小辰生活在一個不夠安定、和睦的家庭環境中。
三.個案分析
事實上,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多半是源自對父親行為的模仿。家庭環境中父母的行為方式是幼兒模仿的主要物件,父母有愛動手的習慣,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現出這樣的行為特點。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將一些不好的東西傳遞給了可愛的孩子。希望孩子好,就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這是一方面的提示。
仔細分析案例還可以發現,當孩子表現出錯誤傾向時,家長沒有去尋找孩子出現問題的緣因,而是將孩子痛打一頓以解決問題,這樣的辦法並不有效。原因在於父親沒有讓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決問題時,由暴力產生的不滿情緒就會儲積下來,它像洪水猛獸,必須找到發洩的途徑,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疏導,就會造成孩子心靈的扭曲,最終產生過激行為。正如我們在物理中學過的經典力學原理,你用多大的力,就會產生多大的反作用力。“你打我,我打貓”是孩子潛意識中典型的反作用力心態。該怎麼辦呢?我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據傳說,禹的父親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治服。因為他是水來土掩,造堤築壩,採取的是“堵”的辦法。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而大禹總結經驗,採用了疏導的方法,開渠排水,疏**道,使滔天洪水“決九川,距四海”,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結果治服了洪水。當孩子表現出錯誤傾向時,重要的是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並能像大禹治水那樣,從源頭上給予“疏導”和正確的引導,使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的指導,改正自己的錯誤。
四.個案指導
(一).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關鍵在於“定位”。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二).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再也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1、一切從習慣培養開始
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維習慣,德育是細小的行為習慣,素質教育更加體現在人的細小的行為上。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2、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習慣是個大問題,是大智慧。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快反饋,勤矯正。習慣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人作用。
3、透過習慣培養鑄造品格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問題通常很難落實到具體操作上來。不過,研究者發現,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誠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講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透過習慣培養來鑄造。
五.個案指導成果
小孩這樣的性格不是一兩天養成的,讓她在短期內完全改變,那是不可能的。目前,她的情緒穩定多了,臉上的那仇視的表情已經不見了,笑容也漸漸地增多了,和一部分同學的關係也還不錯,我想,這是學校家庭合力的結果
六.結論與反思
透過個案,我意識到家庭內不正確的教育手段必然促使孩子對愛的情感的“饜足”,對愛的情感的麻木不仁,亦抑制了其對周圍人產生愛,容易滋長狂妄自大、唯我獨尊的心理,加劇對孩子心靈的傷害。小辰家庭教育的惡性迴圈,加重了孩子仇視學校、老師、同學的心理。家庭因孩子的問題失去了往日的歡樂,從溺愛到打罵,對一個心智還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強的孩子來說,心理的不適應是顯而易見的,導致孩子問題的產生也就不足為奇了,於是只能透過不恰當的方法宣洩內心的不滿。兒童青少年學習不良、反社會行為、違法犯罪行為與家庭教育氣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環境等密切相關,任何一個學生的心理偏差以至於最終的行為偏差都可能從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人際關係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間接的根源。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重視和解決,不僅會對學生的學業產生負面的影響,嚴重的還會制約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因此,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把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作為一種責任,以此讓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機整合,共同雕塑具有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