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記》好詞:
烏煙瘴氣 決不埋怨 決不如此 角角落落 挺然翹然
嚴肅 裁撤 徘徊 遠眺 愛撫 侮辱 遲疑
《瑣記》好句:
衍太太卻決不如此.假如她看見我們吃冰,一定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的多.”賞析:平淡的幾句話,卻塑造出了一個背後經常慫恿孩子們幹不好的事,事後又充當“老好人”的一個角色。
大約此後不到一月,就聽到一種流言,說我已經偷了家裡的東西去變賣了,這實在使我覺得有如掉在冷水裡。賞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容自己當時被人冤枉時的心境,生動形象,簡潔有力。
看新書的風氣便流行起來,我也知道了中國有一部書叫《天演論》。星期日跑到城南去買了來,白紙石印的一厚本,價五百文正。翻開一看,是寫得很好的字,開首便道:——
“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歷歷如在機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將愷撒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
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來世界上竟還有一個赫胥黎坐在書房裡那麼想,而且想得那麼新鮮?一口氣讀下去,“物競”“天擇”也出來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也出來了,斯多葛也出來了。學堂裡又設立了一個閱報處,《時務報》不待言,還有《譯學彙編》,那書面上的張廉卿一流的四個字,就藍得很可愛。
“你這孩子有點不對了,拿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來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輩嚴肅地對我說,而且遞過一張報紙來。接來看時,“臣許應〔馬癸〕跪奏……,”那文章現在是一句也不記得了,總之是參康有為變法的,也不記得可曾抄了沒有。
仍然自己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一有閒空,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
但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很不平安的時期。那是第二年,聽說學校就要裁撤了。這也無怪,這學堂的設立,原是因為兩江總督(大約是劉坤一罷)聽到青龍山的煤礦出息好,所以開手的。待到開學時,煤礦那面卻已將原先的技師辭退,換了一個不甚瞭然的人了。理由是:一、先前的技師薪水太貴;二、他們覺得開煤礦並不難。於是不到一年,就連煤在那裡也不甚瞭然起來,終於是所得的煤,只能供燒那兩架抽水機之用,就是抽了水掘煤,掘出煤來抽水,結一筆出入兩清的賬。既然開礦無利,礦路學堂自然也就無須乎開了,但是不知怎的,卻又並不裁撤。到第三年我們下礦洞去看的時候,情形實在頗淒涼,抽水機當然還在轉動,礦洞裡積水卻有半尺深,上面也點滴而下,幾個礦工便在這裡面鬼一般工作著。
可愛的是桅杆。但並非如“東鄰”的“支那通”所說,因為它“挺然翹然”,又是什麼的象徵。乃是因為它高,烏鴉喜鵲,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盤上。人如果爬到頂,便可以近看獅子山,遠眺莫愁湖,——但究竟是否真可以眺得那麼遠,我現在可委實有點記不清楚了。而且不危險,下面張著網,即使跌下來,也不過如一條小魚落在網子裡;況且自從張網以後,聽說也還沒有人曾經跌下來。
原先還有一個池,給學生學游泳的,這裡面卻淹死了兩個年幼的學生。當我進去時,早填平了,不但填平,上面還造了一所小小的關帝廟。廟旁是一座焚化字紙的磚爐,爐口上方橫寫著四個大字道:“敬惜字紙”。只可惜那兩個淹死鬼失了池子,難討替代,總在左近徘徊,雖然已有“伏魔大帝關聖帝君”鎮壓著。辦學的人大概是好心腸的,所以每年七月十五,總請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場來放焰口,一個紅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盧帽,捏訣,唸咒:“回資羅,普彌耶吽,唵耶吽!唵!耶!吽!!!”
我的前輩同學被關聖帝君鎮壓了一整年,就只在這時候得到一點好處,——雖然我並不深知是怎樣的好處。所以當這些時,我每每想:做學生總得自己小心些。
總覺得不大合適,可是無法形容出這不合適來。現在是發現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烏煙瘴氣”,庶幾乎其可也。只得走開。近來是單是走開也就不容易,“正人君子”者流會說你罵人罵到聘書,或者是發“名士”脾氣,給你幾句正經的俏皮話。不過那時還不打緊,學生所得的津貼,第一年不過二兩銀子,最初三個月的試習期內是零用五百文。於是毫無問題,去考礦路學堂去了,也許是礦路學堂,已經有些記不真,文憑又不在手頭,更無從查考。試驗並不難,錄取的。
這回不是It is a cat了,是Der Mann, Die Weib,Das kind。漢文仍舊是“潁考叔可謂純孝也已矣”,但外加《小學集註》。論文題目也小有不同,譬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是先前沒有做過的。
此外還有所謂格致、地學、金石學、……都非常新鮮。但是還得宣告:後兩項,就是現在之所謂地質學和礦物學,並非講輿地和鐘鼎碑版的。只是畫鐵軌橫斷面圖卻有些麻煩,平行線尤其討厭。但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們道:“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
《瑣記》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
文章先從衍太太這一角色入手,回憶了魯迅先生兒時與衍太太之間的故事。文中寫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來像是在誇讚她,實際卻諷刺了她的虛偽舉止。也讓我從中懂得了不能憑藉表象來判定一個人的好與壞,事情的對與錯,而是要從內心、從本質上來判斷。
而後文所寫去學堂一事,則更是耐人尋味。文章中說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瞭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一天的時間都消磨在一科的學習上,滿腦子的英文或滿腦子的古文。學堂中根據等級的分別,竟然連宿舍的好壞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揚威,不好的就低頭不敢言語,連走路都要讓他三分。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魯迅先生要醫好人思想上的病。
總而言之,《瑣記》雖提名為瑣記,但卻頗能展現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透過閱讀此文,讓我長了不小的見識,真是受益匪淺
《瑣記》好詞:
烏煙瘴氣 決不埋怨 決不如此 角角落落 挺然翹然
嚴肅 裁撤 徘徊 遠眺 愛撫 侮辱 遲疑
《瑣記》好句:
衍太太卻決不如此.假如她看見我們吃冰,一定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的多.”賞析:平淡的幾句話,卻塑造出了一個背後經常慫恿孩子們幹不好的事,事後又充當“老好人”的一個角色。
大約此後不到一月,就聽到一種流言,說我已經偷了家裡的東西去變賣了,這實在使我覺得有如掉在冷水裡。賞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容自己當時被人冤枉時的心境,生動形象,簡潔有力。
看新書的風氣便流行起來,我也知道了中國有一部書叫《天演論》。星期日跑到城南去買了來,白紙石印的一厚本,價五百文正。翻開一看,是寫得很好的字,開首便道:——
“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歷歷如在機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將愷撒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
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來世界上竟還有一個赫胥黎坐在書房裡那麼想,而且想得那麼新鮮?一口氣讀下去,“物競”“天擇”也出來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也出來了,斯多葛也出來了。學堂裡又設立了一個閱報處,《時務報》不待言,還有《譯學彙編》,那書面上的張廉卿一流的四個字,就藍得很可愛。
“你這孩子有點不對了,拿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來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輩嚴肅地對我說,而且遞過一張報紙來。接來看時,“臣許應〔馬癸〕跪奏……,”那文章現在是一句也不記得了,總之是參康有為變法的,也不記得可曾抄了沒有。
仍然自己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一有閒空,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
但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很不平安的時期。那是第二年,聽說學校就要裁撤了。這也無怪,這學堂的設立,原是因為兩江總督(大約是劉坤一罷)聽到青龍山的煤礦出息好,所以開手的。待到開學時,煤礦那面卻已將原先的技師辭退,換了一個不甚瞭然的人了。理由是:一、先前的技師薪水太貴;二、他們覺得開煤礦並不難。於是不到一年,就連煤在那裡也不甚瞭然起來,終於是所得的煤,只能供燒那兩架抽水機之用,就是抽了水掘煤,掘出煤來抽水,結一筆出入兩清的賬。既然開礦無利,礦路學堂自然也就無須乎開了,但是不知怎的,卻又並不裁撤。到第三年我們下礦洞去看的時候,情形實在頗淒涼,抽水機當然還在轉動,礦洞裡積水卻有半尺深,上面也點滴而下,幾個礦工便在這裡面鬼一般工作著。
可愛的是桅杆。但並非如“東鄰”的“支那通”所說,因為它“挺然翹然”,又是什麼的象徵。乃是因為它高,烏鴉喜鵲,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盤上。人如果爬到頂,便可以近看獅子山,遠眺莫愁湖,——但究竟是否真可以眺得那麼遠,我現在可委實有點記不清楚了。而且不危險,下面張著網,即使跌下來,也不過如一條小魚落在網子裡;況且自從張網以後,聽說也還沒有人曾經跌下來。
原先還有一個池,給學生學游泳的,這裡面卻淹死了兩個年幼的學生。當我進去時,早填平了,不但填平,上面還造了一所小小的關帝廟。廟旁是一座焚化字紙的磚爐,爐口上方橫寫著四個大字道:“敬惜字紙”。只可惜那兩個淹死鬼失了池子,難討替代,總在左近徘徊,雖然已有“伏魔大帝關聖帝君”鎮壓著。辦學的人大概是好心腸的,所以每年七月十五,總請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場來放焰口,一個紅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盧帽,捏訣,唸咒:“回資羅,普彌耶吽,唵耶吽!唵!耶!吽!!!”
我的前輩同學被關聖帝君鎮壓了一整年,就只在這時候得到一點好處,——雖然我並不深知是怎樣的好處。所以當這些時,我每每想:做學生總得自己小心些。
總覺得不大合適,可是無法形容出這不合適來。現在是發現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烏煙瘴氣”,庶幾乎其可也。只得走開。近來是單是走開也就不容易,“正人君子”者流會說你罵人罵到聘書,或者是發“名士”脾氣,給你幾句正經的俏皮話。不過那時還不打緊,學生所得的津貼,第一年不過二兩銀子,最初三個月的試習期內是零用五百文。於是毫無問題,去考礦路學堂去了,也許是礦路學堂,已經有些記不真,文憑又不在手頭,更無從查考。試驗並不難,錄取的。
這回不是It is a cat了,是Der Mann, Die Weib,Das kind。漢文仍舊是“潁考叔可謂純孝也已矣”,但外加《小學集註》。論文題目也小有不同,譬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是先前沒有做過的。
此外還有所謂格致、地學、金石學、……都非常新鮮。但是還得宣告:後兩項,就是現在之所謂地質學和礦物學,並非講輿地和鐘鼎碑版的。只是畫鐵軌橫斷面圖卻有些麻煩,平行線尤其討厭。但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們道:“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
《瑣記》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
文章先從衍太太這一角色入手,回憶了魯迅先生兒時與衍太太之間的故事。文中寫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來像是在誇讚她,實際卻諷刺了她的虛偽舉止。也讓我從中懂得了不能憑藉表象來判定一個人的好與壞,事情的對與錯,而是要從內心、從本質上來判斷。
而後文所寫去學堂一事,則更是耐人尋味。文章中說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瞭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一天的時間都消磨在一科的學習上,滿腦子的英文或滿腦子的古文。學堂中根據等級的分別,竟然連宿舍的好壞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揚威,不好的就低頭不敢言語,連走路都要讓他三分。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魯迅先生要醫好人思想上的病。
總而言之,《瑣記》雖提名為瑣記,但卻頗能展現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透過閱讀此文,讓我長了不小的見識,真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