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歷史

    南朝這場慘絕人寰的奪位大戰發生在南朝第三個朝代:梁。主角是梁武帝的兒、孫以及侄孫們。

    一、悲劇的昭明太子

    九王奪嫡,從一個人身上引起。這人在中國文學史上大大的有名,姓蕭名統,字德施,小字維摩。他編纂的《昭明文選》,是中國歷史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然而蕭統的命運,卻遠遠不如他的《昭明文選》。

    蕭統系梁武帝嫡長子,梁朝建國第一年他便被立為太子。無可撼動的嫡長地位,無可爭議的良好品德,以及無人能及的父親的寵愛,都顯示著他儲君地位的絕對穩固。

    世間萬事,但凡人力能及的,他都擁有了。唯一無法擁有的,是一副健康的身體,這也是他最大的不幸。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蕭統因病去世,亡年31歲,梁武帝痛不欲生,追諡蕭統為昭明。昭明太子留下的儲位空白,立時成為眾多皇子、皇孫覬覦的目標。

    梁武帝共8個兒子,第二子蕭綜先前已叛逃北魏,第三子晉安王蕭綱,第四子蕭績先於昭明太子去世,第五子廬陵王蕭續,第六子邵陵王蕭綸,第七子湘東王蕭紀,第八子武陵王蕭紀。

    按理封建法統立嫡不立長的原則,太子之位應由嫡長孫繼承。蕭統有五個兒子,分別是蕭歡、蕭譽、蕭察、蕭譬、蕭鑑,理當由其長子蕭歡繼為太子。

    然而梁武帝在議立太子之事上犯了嘀咕。梁朝社稷雖雲力爭,實乃新創,第二子蕭綜叛逃事件令人心有餘悸,人心不穩啊!

    而梁武帝也年近古稀,天下猝有大事,恐怕蕭歡年少,根本無法應付。梁武帝遲疑猶豫了一個多月,最終立三子晉安王蕭綱為太子。

    這一猶豫,直接開啟了梁武帝末年諸子孫爭位的大幕。

    世間萬事,壞就壞在不按規矩出牌。既然可以捨棄嫡長制,那麼餘下的皇子皇孫們都有繼位的權利。

    二、野心勃勃的五王、六王

    首先跳出來的是第五子廬陵王蕭續。蕭續為人雄武多力,被武帝譽為“我之任城”,任城王指曹操的兒子曹彰。當時新立的太子蕭綱與第七子湘東王蕭繹關係較好,蕭續自恃有父親寵愛,對儲位很有想法。當時湘東王蕭繹到荊州當刺史,擅自取荊州行宮一名宮女為妾。蕭續遂向皇帝舉報,企圖藉此事搞臭蕭繹,並連帶著對太子蕭綱施加影響。

    蕭綱也看出了五弟背後的咄咄逼人的刀子,與是以太子之位勸和蕭續與蕭繹,蕭繹也主動把宮女送還荊州行宮。蕭續大概也看出,光憑此事尚不足以整垮太子和蕭繹,表面上接受太子之勸。但自此之後,五、七二王情同仇敵,絕交不相往來。但蕭續天生無福,過了不久染病而亡,他這一枝的奪儲風波就此終結。

    第二個跳出來的是第六子邵陵王蕭綸。蕭綸天性驕傲,對蕭綱接任太子十分不滿。蕭續死後,蕭綸自我感覺良好,便在州中大聚兵馬,稱蕭綱德行不足,任非其位。被梁武帝申斥後,蕭綸一度想在貢酒中下毒。梁武帝發覺後將共關押起來,想要窮治其罪。

    然而梁武帝生子時年齡已在三十開外,對諸子極為寵愛。又痛心於宋、齊兩代宗室互相殘殺的慘劇,因而對犯了罪的宗室子弟一律寬大為懷。蕭綸被關了一段時間,連嚇唬都沒捨得多嚇唬便放了出來。

    寬縱宗室子弟、自壞國家法度,後果是極其嚴重的,梁武帝晚年時終於為此自食惡果。這是後話暫且不說。

    侯景之亂爆發後,蕭綸重又被委以重任,持節都督淮南江北諸州軍事,負責統一指揮數路大軍圍剿侯景。蕭綸起初追剿侯景甚是用心,大概想借軍功自重身份,以藉機好好羞辱一下在臺城坐觀成敗的太子蕭綱。

    然而侯景的強悍令蕭綸的如意算盤落空,僅有8000人的侯景叛軍從數萬梁軍鬆散的包圍圈中脫身,渡江殺到建康臺城。蕭綸率本部兵追擊,在鐘山與侯景遭遇。已經穩住陣腳的侯景掉轉槍口,迎頭將蕭綸胖揍一頓。

    眼看就要偷雞不成蝕把米,如果打光了手中這點兵,不要說奪嫡爭儲,恐怕連身家性命都要斷送了。蕭綸當機立斷,大兵駐守臺城之外,不管城內梁武帝的死活。至於勤王解圍的事,誰愛幹誰幹去吧。

    建康外圍救兵雲集,然而一者懾於侯景強悍的戰鬥力,一者目睹蕭綸的不作為,大家心有靈犀地都作壁上觀,拒不發兵解圍。不久,在數十萬勤王軍的靜坐戰中,臺城被破,梁武帝父子被生擒。蕭綸無奈,只好率兵遠走郢州,靠手中殘存的萬餘人馬當了個一方諸侯。

    此時所謂的梁帝國法統到底授予何人,已不取決於被俘虜的老皇帝蕭衍,而全要靠實力來奪取了。蕭綸手中兵力寡弱,遠非荊州的七王蕭繹和益州的八王蕭紀,他不甘於在郢州當土皇帝,轉而又樹起為武帝復仇的大旗,企圖在政治上加分。只可惜,沒過多久,北朝的西魏趁火打劫殺入南朝。蕭綸東奔西走無處可逃,被西魏俘虜後處死。

    三、狗咬狗的七王、八王

    第七子湘東王蕭繹,是個心機深重的人。他分封為王並且掌管荊州後,自知在法統上絕無與蕭綱爭位的可能,於是退而求其次,在荊州“獨善其身”。

    他雖然與太子蕭綱感情較好,但在儲君之位的巨大誘惑面前,虛情矯飾的蕭繹表面上不像其他皇子蠢蠢欲動,而是一直悶頭經營自己的勢力。

    侯景之亂暴發後,蕭繹立即意識到他的機會來了。梁武帝飛檄調諸州兵入援,蕭繹遷延日月,只派出少量部隊到建康勤王,未及與叛軍交一陣,臺城便陷落了。

    蕭繹自恃荊州乃是梁朝第一大鎮,除了喪家犬般的六哥蕭綸,餘下便以他實力為大。諸州敗軍也以荊州的指示為遵,盼望他早日與侯景決戰。但蕭繹並不忙於進兵討伐侯景,而是把屠刀揮向了河東、岳陽二王。

    河東王蕭譽、岳陽王蕭察都是昭明太子蕭統的兒子。蕭譽的封地在湘州(今長沙),蕭察的封地在雍州(今襄陽)。從法統上來說,他兩人是嫡長子的兒子,更有權力繼承皇位,對諸州軍隊也有號令權。

    蕭繹久與長兄家這兩個侄子有怨,因此率先撕破臉皮,發兵攻打湘州,殺死了親侄子蕭譽。蕭察勢力孤弱,不敢與蕭繹硬剛,便舉州投降西魏。

    之後侯景勢力擴張,蕭繹被迫迎戰。由於人心還傾向於梁朝,侯景數度作戰不利,被逼回建康。蕭繹發兵將其圍困,最終消滅了全部叛軍,收服了江南失地。在攻打臺城之前,蕭繹便喪心病狂的授意,一旦拿下城池,便將被叛軍俘虜的梁武帝、梁簡文帝蕭綱全殺掉。所幸淪陷期間梁武帝已經餓死,即位的蕭綱也被處死,蕭繹好歹沒犯下弒父殺兄的大惡。

    此時六王蕭綸也被西魏擒殺。放眼天下,梁武帝所遺諸子以他為長——實際上就剩下他和老八蕭紀,又挾平叛之功,蕭繹便在群臣勸進下自立為帝,是為梁朝第二代、第三位皇帝梁元帝。

    不過就在蕭繹稱帝的同時,益州的蕭紀也以巴蜀漢川之地為基礎,改元稱帝,年號天正,公然與蕭繹分庭抗禮,號稱自己才是梁武帝的正統。

    如果不稱帝,像蕭綸那樣只是號稱稱制攝政,七王、八王之間的矛盾未必會立即公開化,畢竟當時梁朝大亂甫定,需要時間鞏固內政。但二者同樣對帝位充滿了強烈的慾望,是以他倆立即撕破臉皮,互相兵戎相向。

    八王蕭紀在益州經營日久,自恃實力不亞於七王蕭繹,遂傾川中之兵,沿江東下決戰。雙方在三峽苦戰良久,七王內部爆發了湘州叛亂,外部又遭受北方西魏攻擊,隨郡、安陸一帶被攻陷。為了求得一個安穩的局面,蕭繹甘願割讓隨、陸二郡,並與西魏修好,請西魏協助出兵消滅八王。西魏遂趁火打劫,越過秦嶺攻入漢中、蜀中,端掉了八王的老窩。蕭紀前後不能相顧,戰敗被殺。

    至此,七王最終在爭奪儲位的大戰中勝出,靠著屠戮兄弟子侄、割讓土地,終於勉強當上了皇帝。不過他這個皇帝的成色相當弱。益州被西魏拿下,揚州江州又處於半獨立狀態,七王手下其實只有荊湘二州。沒過多久,這個弱小的梁朝就被西魏攻滅,梁元帝被俘後處死。

    於梁朝的大局來看,這場爭位大戰直接導致了國家的覆亡,可以說毫無積極意義。九王之中,除昭明太子和蕭續早亡、蕭察當了兒皇帝得以善終,其餘六人(太子蕭綱、六王蕭綸、七王蕭繹、八王蕭紀、河東王蕭譽、臨賀王蕭正德)都死在互相傾軋的惡潮之中,於國於家於己,都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研到外校的步驟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