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蟲二歲月

    辦喜事,宴請同事,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喜事有多種,看具體是哪種喜事。一般而言的喜事為結婚和生子。

    就以結婚和生子這兩種喜事為例。結婚,是人生成熟的一大標誌,從走進婚姻的殿堂起,也就向人們宣告,我真的長大成人了。在中國有這樣的風俗,結婚圖熱鬧,邀請好朋友前來慶賀一番,相應好朋友來時隨個份子,自己安排體面一些,宴請一下朋友,歡歡喜喜進洞房。

    宴請什麼樣的人,這也是結婚待客的一項重要事項。在這裡分以下情況:

    一是自己的親戚。親戚這種關係是一定要通知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如果你在工作的城市,親戚相對來說離的遠,交通不便,這個時候就不要一一通知,只需通知近的,交通方便的,最好是同一個城市裡面的。老家的親戚可以安排回老家再宴請他們。

    二是朋友。朋友也包含有同學,和親戚一樣,最好通知同在一個城市裡的。如果有三兩個最要好的朋友,親自打過去電話,向對方說明時間和地點,徵求對方是否有時間,如果能來最好,不能來,請約定有機會再專一宴請。

    三是同事。這種關係也是最令人頭痛的,大家在一個單位上班,關係有遠有近。這個時候,如果全部同事都通知,勢必有一些本身不想和你有什麼瓜葛的同事,如果你親自通知到了,等於給他們出了一個難題,來與不來都很為難。

    我有個朋友在遇到這種事情時,就採用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對於同事裡面平時關係較好的,親自說一聲,並且關照,不收禮,只宴請。但關係正的幾個,還是堅持要隨禮,也是對他的尊重。第二種是平時交往不深的,沒有過多聯絡的朋友,在通知的時候,同樣關照不收禮,只宴請。來的當然以賓相待,不能來的,也不去猜測什麼,這裡大多數來的,都會隨禮,這個時候,朋友一一記下他們隨禮的數額,等宴會結束後,分別在微信裡一一發資訊,對他們能參加自己的喜宴表示感謝,同時把隨禮的錢用紅包的形式退回。

    這裡面,可能有人會說,即收了,再退回,那不等於白吃了。其實你換個位想一下:有來無往非禮也。在這此人當中,有的辦喜宴時,你可能還沒參加工作,沒趕上,可你的喜宴,他要出份禮,你現在返回去了,不管以後他有沒有宴會,至少你心裡和他心裡都彼此平衡,你唯一吃虧的,是少吃人家一頓飯。

  • 2 # 君昊影視

    一總的來講,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局面,無論“請與不請”,都會留下辦事不妥的痕跡。但是,通常來講,這種“尷尬”還是很普遍的。所以,當酒店規定“員工辦喜事不得宴請同事”的時候,無論是酒店員工,還是外圍的輿論,都覺得這是“明智之舉”。 通常來看,之所以會陷入這種“隨禮尷尬”,最重要一點是,我們的大傳統裡,“公私並不分明”。甚至,私交會成為公共交往的主要推動力,尤其,在一些上下級關係中更為明顯。記得一位朋友曾經跟我說,他的辦公室主任的岳父葬禮上,他的同事們都去“隨禮”。 我們很清楚,這些同事們對於辦公室主任的岳父,並沒有什麼情感,之所以前去“隨禮”,就是為維護所謂的“工作關係”。可是,對於他(她)們而言,其實並不情願,甚至是“牴觸的”。就像我的朋友所言:“大家都去,不去就好像是一種錯誤”。 說到底,討好型的“隨禮”,就是一種打著人情搞關係的勾當。無論是被討好的一方,還是主動討好的一方,其實都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但是,往往在宴會上,人們還是一副裝模作樣的感覺,該感謝的感謝,該感動的感動,那種虛偽的氛圍,瞬間就能烘托出來。 不得不承認,一頓飯的功夫,是難以建立“好關係”或者“鐵關係”的。甚至,就算“隨禮”後,也並不見得就能將所謂的關係打通。很多時候,作為討好者來講,著實會顯得有些想當然。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很多人卻很沉迷這種世俗套路,並且深信這是一種有效的“人情世故”。 可事實上,在絕大多數討好型的“隨禮”上,多數人並不能如願以償。從本質講,“隨禮”是一種關係的互動,關係太近或者太遠,確實是不一樣的。關係太近,肯定是要“隨禮”的(起碼就傳統世俗而言,暫時不會有太大改變),不用邀請也會“參宴”,關係太遠,硬往上靠,就會顯得吃相難看。 與此同時,有一種更為尷尬的人,就是為“收禮”而肆意亂邀。這些人大多是“一面之交”,或是“老死不相往來”,但是“隨禮”的時候,就會想起“你”(比如從別處找到你的聯絡方式,連“你”自己都感到驚詫)。這種時候,有的人耐不開顏面就會前去赴宴,有的人乾脆嘴上答應下來,緩解當時尷尬,到時候選擇不去。 可是,不管怎樣,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總還是有些“尷尬”的。甚至,從具體的事情出發,被邀請的人算是“小尷尬”,主動邀請的人,自然就是“大尷尬”。不過,有的主動邀請人,可能根本不在乎尷尬,只要自己能透過辦宴會“收禮”,就感覺無所謂。 但是,久而久之,這樣的人在“熟人圈”中,口碑還是會壞掉。坦白講,他(她)們不是不懂事兒,而是沒有基本的“親疏觀念”。作為“隨禮”這種互動,實際上就是一種“關係對等”的互動。一方面,彼此間確實要有實際來往,一方面,過去的關係交往中,確實已經有沉積,要不然“隨禮”就會顯得很功利,也會讓人覺得“交淺言深”。 所以,對於過度化的“隨禮之交”,一定要有一種清醒的認知才好,要不然很容易將淺薄的關係鏈條也破壞殆盡。過去我們常講“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在強調“非功利化”,“非裹挾化”的關係鏈條。但是,從普遍的現實來看,能拎得清的人,其實並不多。 不過,越是拎不清輕重,關係也就越艱澀。無論是“討好型”,還是“收禮型”,到最後,都不會有太好的結果。很多人,甚至在“隨禮之交”破裂後,也就伴隨著關係的破裂。 因此,要想保持邊緣化的關係持續建立,就要拎清“輕重”,否則很容易進入絕交狀態。 從這個意義上,看“員工辦喜事不得宴請同事”,似乎就能明白酒店的用心。雖然,表面上顯得有點“不近人情”。但是,從反饋來看,似乎很得人心。說到底,如若“隨禮”只變成“份子錢”的過場,那麼對於關係的建立,自然就是“百害無益”。所以,作為主動邀請者來講,在發出邀請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不是“收禮”,而是關係“親疏”。否則,很容易陷入“收禮”和“回禮”之爭中,糾纏不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將至,如何安全燃放煙花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