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湯圓電影Vlog

    中國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舜,也稱虞舜,黃帝的八世孫,因生於姚地,以地取姓氏為姚。 姚姓族人是黃帝、舜的後裔。 清乾隆《諸城縣誌》載:“縣人物以舜為冠,古蹟以諸馮為首。”證明山東諸城是虞舜的故鄉。【今山東諸城市萬家莊鄉諸馮村人。】 舜,歷來與堯並稱,為傳說中的聖王。 舜名重華,晉代皇甫謐又說他字都君。舜又稱虞舜,建國號有虞,都 舜帝蒲阪。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故稱有虞氏帝舜。舜出生於姚墟,故姓姚氏,唐代張守節特別指出:“蒲州河東縣本屬冀州。”似認為舜是河東縣人。唐代蒲州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市,治所在今蒲州鎮。孟子認為舜是東夷人。《孟子》:"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頊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裡,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在家裡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馬上回到他們身邊,儘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係,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歷坎坷。他在歷山(濟南南郊的千佛山,古稱歷山,又稱舜山、舜耕山)耕耘種植,在雷澤(在今山東荷澤東北)打魚,在黃河之濱製作陶器,總之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為養家餬口而到處奔波。 相傳舜在20歲的時候,名氣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聞名的。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過了10年,堯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徵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佔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隻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倖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裡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象住進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裡卻說:“我思舜正鬱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後來堯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鍊。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還有“四凶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氏的不才子檮杌、縉雲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凶族”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幹。 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於舜,《尚書》中稱為舜“受終於文祖”。又傳說是舜代替堯攝行天子之政,雖有天子之權,而無天子之號。與此二說差異甚大的一個傳說是,舜將堯囚禁起來,還不讓其子丹朱與他見而,舜自己做了天子,類似於後代的宮廷政變,篡權奪位。 舜執政以後,傳說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曆法,又舉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絡,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 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羽山,壞人受到懲處,天下人心悅誠服。 按照《史記》所載傳說,舜攝政28年,堯才去世。舜於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後,便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那裡,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裡。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過,傳說中舜的都城與堯的都城不在一個地方。據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引皇甫謐所說;“舜所營都,或雲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東縣,即今山西永濟縣。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釋出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透過這樣的整頓,“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舜帝雕像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當比之時,“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故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聖王。 據說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稱為“零陵”。但是,對於此一說,卻有頗多疑義。首先蒼梧於當時乃荒蕪之地。既非經濟、文化中心,也非抵禦外族的軍事要地。舜當時已近百歲高齡,沒有理由巡視至此。其次,舜定都蒲坂,即今山西永濟縣。與蒼梧相距數千裡。以當時的交通情況,舜若想來回一次,須得花上數年時間。況且,舜乃南巡,蒼梧或許並非終點,而年近百歲的舜絕無那樣的體力與精力,進行如此長征般的南巡。綜上所述,有人提出一個觀點:舜當時遠行,肯定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或是武裝押送,不得不去;或是後有追兵,盲目逃生。兩者當居其一。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裡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寒假實習季#如何快速適應實習工作,最終拿到實習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