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
2 # 科學黑洞
直徑1.4公里天外來客迅速飛臨地球,NASA:時間就在5月21日。
不得不說2020年真的很魔幻,澳洲林火從19年開始一直燒到了2020年初,燒燬大面積林地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加劇溫室效應。同樣開始於2019年的蝗災,從非洲大陸一路跋山涉水的跨紅海來到阿拉伯半島,之後並沒有停下它們的腳步,繼續穿過波斯灣來到伊朗、印度和巴基斯坦,造成了嚴重的糧食減產。還有就是南南極出現的罕見高溫以及北極出現的200多萬個甲烷熱點,都表現出了地球的憤怒。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震的發生,美國黃石公園火山的異動以及影響很大的疫情,這些都讓我們深深地意識到人類文明的脆弱。
除了地球之上的這些異變,而在地球之外也經常有大量的小行星從地球周圍飛過,時時刻刻的牽動著我們的心,雖然已經清楚地探測到了它們的軌道資訊,也知道這些天體只是近距離飛過地球,但也難免會擔心,萬一小行星距離地球過近,受到地球的引力干擾,從而改變飛行軌道再和地球來個親密接觸,那後果不堪想象。
畢竟已經有先例擺在那裡了,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高速的撞擊到地球表面,導致統治地球1.6億年的恐龍滅絕了,而正因為恐龍的滅絕,才有了很多的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從而讓哺乳動物快速的發展起來,在1000萬年之內就填補了“空缺”,某種意義來講我們還要感謝恐龍的滅絕,不然人類文明是不會出現的。
在此前NASA釋出通告稱,在5月21日會有一顆小行星近距離飛越地球,它就是我們的“老朋友”1997BQ,永久編號為(136795),從它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它是在1997年被發現的,在此之後科學家一直都在追蹤、記錄、觀測它的軌道資訊。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在800-1400米,並且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為0.041155天文單位小於0.05天文單位,這意味著這顆小行星是對地球具有潛在威脅的。
太陽系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平靜,在太陽系記憶體在著大量的天體,除了八大行星以及它們的衛星之外,還有各種小行星以及彗星。一般而言小行星主要聚集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上,短週期彗星以及一些碎片聚集在柯伊伯帶,而長週期彗星聚集在奧爾特雲。所有的太陽系天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要繞著太陽進行公轉,如果一些天體的公轉軌道近日點小於一個天文單位,這就意味著它們的軌道和地球軌道之間有交集,那麼就有碰撞的威脅存在。
其實地球上每年固定時間都會出現的流星雨,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地球“撞擊”到了大量的小顆粒上,這些小顆粒都是彗星在近日點留下來的,最終它們撞擊到地球的大氣層上發光發熱變流星。
對於這些近地天體有這樣一個定義,當它們的直徑大於150米,最小軌道交會距離 (MOID) 小於0.0天文單位,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小行星或者彗星等就是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天體,因為直徑大於150米就可以對地球造成區域上的破壞,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意味著撞擊的可能性更大。
而在5月21日也就是本週四近距離飛掠地球的小行星1997BQ,它的直徑已經超過1公里了,並且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是0.041155天文單位,大約是616萬公里,相當於16個地月距離了,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也是速度最快的可以達到11.7公里每秒,這個速度從北京到上海可能就需要110秒。
當然了也不用緊張,對於近地天體只要時刻關注它們的軌道資訊就好了,最應該擔心的是那些沒有被發現的,忽然就出現在人類視線中近地天體,它們才是對地球威脅最大的。
回覆列表
NASA警告:直徑1.6千米小行星於週四擦過地球,有危險嗎?
美國宇航局警告,一顆比帝國大廈還要大三倍的小行星將於2020年5月21日掠過地球,這顆編號為 1997 BQ的小行星速度大約是11千米/秒,它是天鵝彗星透過近地點後經過地球的第一顆小行星!當然這並不是我們關注的物件,而是NASA警告它未來的軌道可能會與地球靠得很近,對地球威脅極大!
關於阿波羅型小行星1997 BQ
這種型別的小行星是一群非常接近地球的近地小行星型別,它們的軌道大於地球半徑,但在環繞太陽軌道時會兩次穿過地球軌道,而其中則有一些在這個過程中會非常接近地球(軌道長半徑越接近地球軌道半徑,且軌道扁率越小的就會越靠近地球),因此這類小行星對地球的潛在威脅非常大!
阿波羅型小行星(以綠色顯示)。 中心往外依序是太陽(黃色)、水星(灰色)、金星(黑色)、地球(藍色)
阿波羅型小行星中直徑最大的是小行星(1866) 薛西佛斯,直徑10千米,必須要提醒一下各位的是6500萬年前撞擊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也是10千米,另外據NASA和俄羅斯航天局專家分析,在車里雅賓斯克上空30千米處凌空爆炸的小行星,也是阿波羅型號小行星!
小行星1997 BQ
編號為136795(1997 BQ)的小行星每隔844天(2.31年)圍繞太陽公轉一週,近日點0.91AU,遠日點2.58AU,它的直徑根據其亮度變化分析,可能是一個長條形,長度可能在1.5千米左右,看起來似乎並不大,但它已經超過97%的小行星!1997 BQ每次經過近地點時的距離是變化的,NASA預測了未來約200年內最接近地球的幾次軌跡!
未來160年內最接近地球的時間
看起來編號為136795(1997 BQ)的小行星並沒有威脅地球的意思,但即使是NASA的科學家也承認,要精確預測一顆小行星的軌道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一些非常靠近地球的小行星,比如距離在地月系範圍(38萬千米)內的小行星!
小行星精確軌道預測有那麼難嗎?十九世紀初拉普拉斯就聲稱,只要他獲知道宇宙中每一粒粒子的準確位置資訊,那麼他將可以計算出宇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當然他的豪言壯語跟時代侷限有關,因為他的年代量子力學和混沌學都還沒發展起來!
但預測小行星用不到量子力學,而是跟軌道動力學和Sunny輻射以及小行星自身的性質有關,小行星在軌道上會因為其他天體的攝動導致其軌道發生輕微變化,累積後誤差會相當可觀,還有一個則光的輻射壓效應,會導致小行星軌跡發生變化,最後則是小行星的性質,像阿波羅型小行星一直都在雪線內飛行,自身揮發物質早已消耗殆盡,這方面影響比較小!
其最典型的是2017被發現的來自於太陽系外的奧陌陌小行星,它在經過近日點後,歐洲天文臺科學家發現它出現了神秘加速現象,實際軌跡位置超過預測軌跡十萬千米,一時間奧陌陌是一艘飛船的說法不脛而走,但其實這只是奧陌陌朝著太陽方向的揮發物質被加熱噴出,出現了一個反向動力效應,導致奧陌陌速度越來越快!
奧陌陌是一顆不會回到太陽系的系外小行星,軌跡改變並不敏感,但阿波羅型小行星就不一樣了,十萬千米對於地球來說可能就是生死攸關的距離,一念之差可以撞上地球毀滅人類,同樣也可以有驚無險,大家圍觀看個熱鬧!
關於C / 2020 F8天鵝彗星原本沒這顆彗星什麼事,既然本文開頭提到了就不妨一說,SWAN天鵝彗星是4月11日由澳洲業餘天文學家馬蒂亞佐(Michael Mattiazzo)在NASA的太陽和日磁層探測衛星(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SOHO)公開的資料中發現的!
因為拍攝它SOHO探測器相機縮寫是SWAN,所以這顆彗星被稱為天鵝彗星,十分湊巧的是Michael Mattiazzo就住在澳洲維多利亞州的天鵝山!SWAN彗星已經在2020年5月12日經過了近地點!當前的亮度已經突入到了5等以內!
C / 2020 F8天鵝彗星的亮度變化曲線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SWAN彗星還是南半球為主要觀測點的彗星,當前在太陽昇起前,會在東方天空中看到一會,但太陽昇起後馬上就會被強光所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