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 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艾葉、青【藥用特性】 艾草與華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於艾葉的效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佔50%以上),其他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溼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溼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長期使用艾草葉的副作用:如果揮發油(香味成分)使用過多,對神經會有抑制。 【其他使用方法】 在詩經時代,艾草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於針灸術的"灸"。所謂針灸其實分成兩個部份。"針"就是拿針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後去薰、燙穴道,穴道受熱固然有刺激,但並不是任何紙或草點燃了都能做為"灸"使用。艾草的氣味肯定也同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江浙一帶還將艾草製作成青糰子,一般在清明節食用,可祭祖(製作方式為:將嫩艾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糰子內還可加芝麻等輔料)。 【染料作用】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還具有功能性作用。頭頂燒艾草 7月28日,在日本首都東京的一家寺院裡,人們為求健康將艾草裝在陶缽上點燃,然後頂在頭上。這種保健方法已有350年的歷史,據說在盛夏時使用可以使人頭部涼爽,精神振作。艾草泡腳 療效可觀 方法及療效:睡前泡腳(飯後一小時)以溫水40-50℃,涼了不斷加溫,時間以20-30分鐘(待全身溫熱發汗為止) 艾草加姜:可治風寒感冒、關節病、類風溼、咳嗽、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 艾草加紅花:可改善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迴圈不好,手腳麻木或淤血。 艾草加鹽:適用於上焦有火,經常眼紅、牙痛、咽喉腫痛、氣躁心煩、上火下寒、叫腿腫脹者。 艾草加花椒:艾草加花椒20粒,適用腳汗、腳臭、腳氣、溫疹。 泡腳後按摩腳底5分種,再磕腳10分鐘(磕腳方法:趴在床上小腿翹起,雙腳互相磕打)。 注:發燒、高血壓、糖尿病、急性傳染病患者應避免筋骨痠痛。 艾草全株30g、老公須30g、蔥根60g、煎湯20分種,燻洗或浸泡,能幫助消除意外傷痛。 艾葉30g、花椒30g、地膚子、白鮮皮各15g,水煎燻洗,能治療面板搔癢。
【別 名】 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艾葉、青【藥用特性】 艾草與華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於艾葉的效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佔50%以上),其他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溼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溼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長期使用艾草葉的副作用:如果揮發油(香味成分)使用過多,對神經會有抑制。 【其他使用方法】 在詩經時代,艾草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於針灸術的"灸"。所謂針灸其實分成兩個部份。"針"就是拿針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後去薰、燙穴道,穴道受熱固然有刺激,但並不是任何紙或草點燃了都能做為"灸"使用。艾草的氣味肯定也同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江浙一帶還將艾草製作成青糰子,一般在清明節食用,可祭祖(製作方式為:將嫩艾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糰子內還可加芝麻等輔料)。 【染料作用】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還具有功能性作用。頭頂燒艾草 7月28日,在日本首都東京的一家寺院裡,人們為求健康將艾草裝在陶缽上點燃,然後頂在頭上。這種保健方法已有350年的歷史,據說在盛夏時使用可以使人頭部涼爽,精神振作。艾草泡腳 療效可觀 方法及療效:睡前泡腳(飯後一小時)以溫水40-50℃,涼了不斷加溫,時間以20-30分鐘(待全身溫熱發汗為止) 艾草加姜:可治風寒感冒、關節病、類風溼、咳嗽、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 艾草加紅花:可改善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迴圈不好,手腳麻木或淤血。 艾草加鹽:適用於上焦有火,經常眼紅、牙痛、咽喉腫痛、氣躁心煩、上火下寒、叫腿腫脹者。 艾草加花椒:艾草加花椒20粒,適用腳汗、腳臭、腳氣、溫疹。 泡腳後按摩腳底5分種,再磕腳10分鐘(磕腳方法:趴在床上小腿翹起,雙腳互相磕打)。 注:發燒、高血壓、糖尿病、急性傳染病患者應避免筋骨痠痛。 艾草全株30g、老公須30g、蔥根60g、煎湯20分種,燻洗或浸泡,能幫助消除意外傷痛。 艾葉30g、花椒30g、地膚子、白鮮皮各15g,水煎燻洗,能治療面板搔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