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七旅店
-
2 # 完美釋愛
十五以前。最喜歡過年。二十歲。後就徹底討厭過年了。三十歲後。為人父母,為人子女。一家人陪伴。又有點喜歡過年了
-
3 # 奔波的輪子
過年,一般來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在外混得好的,回家是風風光光楊眉炫富,家庭有壓力子女又上大學靠打工節衣縮食供大學生的最怕過年,本就節據的口袋年貨是一大筆支出,還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孩子紅包壓歲錢,返工的車費錢,搞得連煙花都不敢放了。最盼望過年的還是小孩,吃好不說,因為平時就那樣吃,但在七八十年代,過年殺豬殺鴨淨吃好的卻也是一大盼頭,現在小孩盼過年,是因為有收不完的紅包,玩具,可以放鞭炮煙花,但不管混得如何,過年,還是全民扳著指頭嚮往的事,奔波整年,終於可以暫時放下一切,享受著一年一次的大假,這是專屬華人的日子。
-
4 # 一個好人149185133
“過年”,是個非常喜慶的詞語!自打有記憶開始,約7到8歲吧,我就喜歡並盼望過年。這種情結一直延續到現在,從不討厭過年:因為小時候只有過年了爸爸媽媽才會大方地給幾毛錢讓我去買鞭炮,幫我買全新鞋子,衣服,還有好多好吃的。長輩們也會給壓歲錢。去親戚家拜年能收到豐厚的利是紅包(儘管大多數要上交父母還禮)。而今長大又為人父母了,我仍喜歡過年,只有過年我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放假,可以和孩子們一起開心地做飯,和好友聚餐吹牛,可以睡一會懶覺,不用再擔心上班是否會遲到,不用考慮工作中的煩心事,真正的“我的地盤我作主”……
-
5 # 老五208137671
童年過年有意思,盼放假,吃好的,穿新衣,放鞭炮。現在上歲數了,過年想休息幾天緩緩。一年一年過的太快了。沒啥意思。
-
6 # 略懂壹貳叄
小的時候很喜歡過年,只有過年才有零花錢;步入社會後不喜歡過年,過年時自己的窘迫藏無可藏,過年成了“比較”大會。
-
7 # 好心態由感而生
過去的學生時代喜歡過年,因為小時候吃的供應糧,一個月十幾斤細糧,平時吃不到餃子,盼到過年享受春節那幾天的喜慶和快樂。在單位效益最好的時候喜歡過年。因為單位過春節給職工的福利幾乎不用自己買什麼年貨,大部分部是單位發。所以那個年代我很喜歡過春節。
-
8 # 卑微般念舊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記得小時候每天都盼著過年_因為只有過年才能穿新衣服,能吃到很多平時不怎麼吃的東西_還可以拿壓歲錢_然後跟左鄰右舍的小夥伴一起打雪仗_一起放鞭炮!記得那時候_每年都會早早起床_看人家放鞭炮了_完事了去撿沒有炸的鞭炮_回家一顆顆點著玩,那時候河裡會結厚厚的一層冰_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去滑冰_那時候雖然沒有現在科技這麼發達_玩的東西也沒有現在多_可是就是很開心_是打從心裡覺得的幸福!
現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快_娛樂的東西很多_小時候只有過年才能吃的美味現在隨時都可以吃到_可是卻沒有以前的味道了!越來越覺得華人把一些傳統佳節都忘記了_越來越不重視這個一年一度闔家團圓的節日了!就連以前每年都守候的春晚都已經很多年不在看過了!時代變了!
-
9 # 溜溜玩轉轉
步入社會前都挺喜歡過年的,只是每個階段喜歡的原因和程度不同吧。
上小學前特別渴望過年,因為物質匱乏,平時吃不到好吃的,穿不到新衣服,父母因為忙著勞作掙錢,沒時間給你解答十萬個為什麼,只有當過年的時候,父母才特別慷慨地殺豬宰雞,蒸炸燉炒,買各種零食,添置新衣服。我們兄妹則在大哥的帶頭指揮下,清掃大院,各間內屋打掃,把過年需要的木柴坎成小節,整整齊齊摞在牆頭。大年三十,母親忙著準備年飯,父親帶著哥哥們寫對聯,貼對聯,準備鞭炮,我則擺好桌凳,時刻準備著將菜端上桌,時不時在火盆裡添幾把木柴,讓火燒的更旺。聽到有人家放鞭炮,哥哥們都迫不及得放鞭炮,放完會喜滋滋地說我們家鞭炮聲好大,父母親會在開飯前倒上平時都不喝的紅酒和白酒,對我們說又是新的一年,娃們都長大了,年年有餘之類的話。當時並不在意他們說的這些話,只顧歡快地吃菜。大年三十晚上,吃外飯大家會洗個澡,換上新衣服,圍坐在火盆旁烤火,吃瓜子,看春晚,一家人聊天說笑到很晚。還要熬夜到天亮,說是“熬百歲”,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午夜零點正要放鞭炮,迎財神,爸媽會在財神畫像下面放糧食,水果,插上幾根拜神用的香柱,很虔誠的拜上幾拜,祈求來年豐收,隨後在財神面前掏出紅豔豔的三個紅包遞給我們,我們則像發了財似的拼命說吉利話。放完鞭炮,我們小傢伙們就結伴去別人家串門撿鞭炮 ,說吉利話,討紅包。大年初一,一派紅紅火火的景象,一家老小出去看獅子舞。那時候過年是對大人來說一種信仰,他們相信會在這個節日裡有財神來保佑我們來年平安,豐收。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象徵,象徵著好吃和好玩,象徵著物質和內心富足和滿足。
中學的時候,對過年有期待,但是又多了份恐懼,對大人們來說,又是一個慶祝去年豐收,期待來年更豐收的節日, 但是也多了一份惆悵和恐懼,因為過一年意味著自己又老一歲 我發現人都是害怕老的。對我們小傢伙們來說,過年終於放長假了,再不用早起上學學習,但是大人們會在過年的時候最有時間詢問你的成績,每每成績考不好,就會被訓斥,不過大人們也是對來年寄予厚望的。
大學的時候,對過年已經沒多大期待了,因為自己去了更遠的地方求學,見到了更多的人,接觸到了不同地方的習俗,也接觸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人呀,眼界一開就不想著以前過以前的生活了,也突然對“老”這個字來了興趣,有點恐慌,不僅僅是父母們明顯老了,發現自己也在變壯,變老,而且還沒啥成就,只能安慰自己,“我還在求學呢,不著急!” 父母則關心我們在大學有沒有處物件,處物件錢夠不夠花之類的,突然覺得父母開明瞭不少,估計是我們也到了找物件的年紀,應該順命而為,遵循自然規律吧。
步入社會,過年對父母來說是一個期待的節日,因為他們一年都沒見到我們人了,數日子數的特別準,還時不時催你趕緊訂票回來。也或許對部分人來說是個值得期待的節日,因為他們在過去的一年裡確有收穫,回家不至於被詢問時尷尬。對我們大多數來說是一個恐怖的詞,我們沒多大成就,沒掙到多少錢,說不定還因為天天加班頭已經禿了,還沒時間處物件,回家的路上急急忙忙搜尋各種與親戚們“鬥智鬥勇”的良心推薦。每每被七大姑八大姨好心地詢問時,總能懟出一番新意。
快過年了,硬著頭皮也要回去見見父母,看看親朋好友們。也祈求在新的一年裡,願自己找個心儀的物件,順帶掙個不大不小的收入,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風風光光回家。
-
10 # 無顏以對9
以前小的時候喜歡過年,那時候生活條件差,只有過年才有零花錢,才有新衣服,才能不幹活,才能見到很多親戚朋友,才能吃大魚大肉,吃到平時吃不到的,以前最開心的就是過年前後那一個月,天天從這家吃到那家,天天都是一桌子的肉,過了年就得長重好幾斤,可是特別高興。
後來,年紀稍大,紅包依然有,可是年味卻沒那麼重了,親戚們也是再不齊了,很多變成了年後回來,或者不回來,走親戚也少了。
過了二十歲,就開始害怕過年了,回家就意味著催婚,念不完的嘮叨,相不完的親,其他的過年也沒什麼了,有的東西還是一樣,可是人卻沒有小時候知足了
回覆列表
大抵所有人,在兒時,無憂無慮的年紀,都會盼望過年,或是壓歲錢,或是廟會里的小玩意和小零食,又或是幾響爆竹,都誘惑著兒時期盼的心。到了二三十,步入社會的年紀,找沒找到伴侶?在哪工作?薪資如何?讓人想逃避過年時七八姑八大姨的追問。又到步入中年,四十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人際往來,經濟窘迫,不免也開始討厭過年,最後,等到老時,又會開始盼望過年,兒女團聚,一家和樂融融,人生本就是個輪迴的過程,在老時似極兒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