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場,成就了兩位職業軍人的輝煌,一個是德國的隆美爾,另一個是英國的蒙哥馬利。大多數的軍事歷史迷們很自然地將二人的指揮能力進行比較,孰能孰強,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當然,單純的將兩人進行比較,顯然缺乏嚴謹和說服力。因為,每一場戰鬥的勝負不僅僅是指揮官的戰術素養和戰鬥意志決定的,這其中往往還有許多客觀因素左右著戰局。但是,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軍人生涯、戰術實踐等方面評價一二。
首先,他們二人有相似的人生履歷。蒙哥馬利比隆美爾年長3歲,按照咱們通俗的說法“三歲為一番”,他們是年齡相仿的同齡人。他們都經歷過殘酷的一戰,幾經生死,戰功顯赫。戰後兩人都當過教官,是典型的職業軍人。
隆美爾在一戰期間就是能征善戰的戰鬥英雄,雖然戰後兩人的軍銜相當,但是制裁下的德國軍官只保留了4000人,大批的軍官被降級使用。從這個角度看,顯然比蒙哥馬利要高出一截。
儘管兩人都做過軍校教官。但從創新方面,隆美爾顯然更高一籌,他不僅喜歡擺弄槍械,研究坦克戰術,而且還將授課教案編寫成了一部《步兵攻擊》教科書,一夜之間成了暢銷書的作者。而蒙哥馬利這一時期更顯得“安分守己”、沒有大的建樹。
其次,他們有著相似的脾氣性格。二人都愛出風頭,珍惜榮譽,喜歡矯揉造作,常“拿雞毛當令箭”,與周圍同事們的關係緊張;同時喜歡獨斷專行,容不得別人勝過自己和受人控制,更不會輕易言敗。
可是,架不住隆美爾後面有大人物幫忙,讓他很快就脫穎而出。打破常規,由步兵將領指揮裝甲師,橫掃法國,享有“魔鬼之師”的稱號;非洲告急,又破格升為非洲軍團司令,2個月扭轉頹勢,成為英華人心驚膽戰的“沙漠之狐”。
而蒙哥馬利自接任第8集團軍司令,將不聽指揮、不稱職的將領換了一批,建立了一個小型作戰部,只負責作戰,其他事物交給其他人。他的臭脾氣自然也招致其他將領的反感,好在他的上司亞歷山大將軍從不計較並處處替他說話。
當然,他們都是熱愛戰爭的職業軍人,說的難聽些就是戰爭狂。他們喜歡炮火連天的戰場,享受統御千軍萬馬衝鋒陷陣的快感。在實踐中,他們總結出自己的戰術特點和習慣打法,並都為他們帶來了榮譽和輝煌。
隆美爾是個敢於冒險,不按常理出牌的戰術家,對戰場有著極其靈敏的感知。他倡導的是“進攻、進攻、再進攻”,往往不顧側翼的危險,在快速推進中打亂對手的部署,打擊對方士氣,並最終完成包圍和殲滅。
相反,蒙哥馬利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從不靠僥倖心理打仗。他的戰術理念是,在沒有取得人數、裝備方面的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會貿然出擊。他甚至延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陣地戰”,只是更加註重火炮和坦克的運用罷了。
一是,有人幫他打好了基礎。就在非洲軍團攻佔託布魯克後,向埃及進發,英軍駐中東司令奧金萊克接管了第8集團軍,他在研究了坦克戰的打法後,將傳統步兵師改建成步、炮協同作戰的“戰鬥群”,增強了部隊的火力優勢。
同時,採取縱深防禦,大量佈置地雷和反坦克炮,將非洲軍團阻滯在阿拉曼地區。由於不同意丘吉爾主動出擊的要求被撤職。由蒙哥馬利接任第8集團軍司令,他不僅接過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而且依然沿用奧金萊克的縱深防禦。
二是,地理位置優勢。阿拉曼地區距離德軍大後方2000多公里,其中還有1000多公里的水路,物資運輸本就困難;再有皇家海軍和空軍24小時不間斷對其補給線進行攔截,非洲軍團的日子並不好過,可謂強弩之末。
而英軍到最近的亞歷山大港只有75公里,補給十分簡便。同時,大量美國援助的坦克、大炮運抵前線,大量的兵員補充部隊。在兵力上達到了2.5:1,飛機、坦克等裝備達到了5:1,這樣的“富裕仗”,換做隆美爾早就拿下整個非洲了。
當然,由於希特勒的瞎指揮,禁錮了隆美爾的發揮。同時,早被英國情報部門破解的恩尼格瑪密碼,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洲軍團的一舉一動,蒙哥馬利都掌握。因此,才會有了阿拉姆哈勒法嶺之戰的勝利。
所以,蒙哥馬利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可以說是一場事先精心佈置好的“富裕仗”,在戰術上並沒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之所以英國大力的宣傳,主要在於不僅可以鼓舞反法西斯同盟國計程車氣,而且以此來提高英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說白了,此戰役的政治意義比軍事意義更大。
隆美爾再次返回戰場時,已經感受到了對手的實力強大,不撤退就有可能全軍覆沒。於是,他再一次的違抗命令,組織部隊撤退。他在撤退的路上佈置了大量的地雷,並多次組織反衝鋒,硬是阻擋對手1個月。
並在缺乏空中支援和補給匱乏的情況下,以劣勢兵力巧妙的挫敗了對手的數次進攻,同時將北非戰場上2萬多德軍精銳,安全順利的撤回德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而蒙哥馬利擁有絕對優勢兵力,卻沒能全殲非洲軍團,兩人的戰術水平差距可見一斑。
當然,評價一名指揮員的能力不能簡單的從一場戰役中來比較,更不能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標準蓋棺定論。如果非要選出一個勝出者的話,還要從他的個人經歷、性格特點、戰鬥經驗以及戰術思想方面進行評定。
其實,個人的輝煌往往離不開國家實力的支援。也就是說,戰術家既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難,也有數倍於敵的富裕戰。但是,優秀的戰術家往往能夠審時度勢,善於捕捉戰機,當斷則斷,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場,成就了兩位職業軍人的輝煌,一個是德國的隆美爾,另一個是英國的蒙哥馬利。大多數的軍事歷史迷們很自然地將二人的指揮能力進行比較,孰能孰強,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當然,單純的將兩人進行比較,顯然缺乏嚴謹和說服力。因為,每一場戰鬥的勝負不僅僅是指揮官的戰術素養和戰鬥意志決定的,這其中往往還有許多客觀因素左右著戰局。但是,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軍人生涯、戰術實踐等方面評價一二。
兩人軍人生涯的異同。首先,他們二人有相似的人生履歷。蒙哥馬利比隆美爾年長3歲,按照咱們通俗的說法“三歲為一番”,他們是年齡相仿的同齡人。他們都經歷過殘酷的一戰,幾經生死,戰功顯赫。戰後兩人都當過教官,是典型的職業軍人。
隆美爾在一戰期間就是能征善戰的戰鬥英雄,雖然戰後兩人的軍銜相當,但是制裁下的德國軍官只保留了4000人,大批的軍官被降級使用。從這個角度看,顯然比蒙哥馬利要高出一截。
儘管兩人都做過軍校教官。但從創新方面,隆美爾顯然更高一籌,他不僅喜歡擺弄槍械,研究坦克戰術,而且還將授課教案編寫成了一部《步兵攻擊》教科書,一夜之間成了暢銷書的作者。而蒙哥馬利這一時期更顯得“安分守己”、沒有大的建樹。
其次,他們有著相似的脾氣性格。二人都愛出風頭,珍惜榮譽,喜歡矯揉造作,常“拿雞毛當令箭”,與周圍同事們的關係緊張;同時喜歡獨斷專行,容不得別人勝過自己和受人控制,更不會輕易言敗。
可是,架不住隆美爾後面有大人物幫忙,讓他很快就脫穎而出。打破常規,由步兵將領指揮裝甲師,橫掃法國,享有“魔鬼之師”的稱號;非洲告急,又破格升為非洲軍團司令,2個月扭轉頹勢,成為英華人心驚膽戰的“沙漠之狐”。
而蒙哥馬利自接任第8集團軍司令,將不聽指揮、不稱職的將領換了一批,建立了一個小型作戰部,只負責作戰,其他事物交給其他人。他的臭脾氣自然也招致其他將領的反感,好在他的上司亞歷山大將軍從不計較並處處替他說話。
當然,他們都是熱愛戰爭的職業軍人,說的難聽些就是戰爭狂。他們喜歡炮火連天的戰場,享受統御千軍萬馬衝鋒陷陣的快感。在實踐中,他們總結出自己的戰術特點和習慣打法,並都為他們帶來了榮譽和輝煌。
隆美爾是個敢於冒險,不按常理出牌的戰術家,對戰場有著極其靈敏的感知。他倡導的是“進攻、進攻、再進攻”,往往不顧側翼的危險,在快速推進中打亂對手的部署,打擊對方士氣,並最終完成包圍和殲滅。
相反,蒙哥馬利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從不靠僥倖心理打仗。他的戰術理念是,在沒有取得人數、裝備方面的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會貿然出擊。他甚至延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陣地戰”,只是更加註重火炮和坦克的運用罷了。
蒙哥馬利在阿拉曼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一是,有人幫他打好了基礎。就在非洲軍團攻佔託布魯克後,向埃及進發,英軍駐中東司令奧金萊克接管了第8集團軍,他在研究了坦克戰的打法後,將傳統步兵師改建成步、炮協同作戰的“戰鬥群”,增強了部隊的火力優勢。
同時,採取縱深防禦,大量佈置地雷和反坦克炮,將非洲軍團阻滯在阿拉曼地區。由於不同意丘吉爾主動出擊的要求被撤職。由蒙哥馬利接任第8集團軍司令,他不僅接過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而且依然沿用奧金萊克的縱深防禦。
二是,地理位置優勢。阿拉曼地區距離德軍大後方2000多公里,其中還有1000多公里的水路,物資運輸本就困難;再有皇家海軍和空軍24小時不間斷對其補給線進行攔截,非洲軍團的日子並不好過,可謂強弩之末。
而英軍到最近的亞歷山大港只有75公里,補給十分簡便。同時,大量美國援助的坦克、大炮運抵前線,大量的兵員補充部隊。在兵力上達到了2.5:1,飛機、坦克等裝備達到了5:1,這樣的“富裕仗”,換做隆美爾早就拿下整個非洲了。
當然,由於希特勒的瞎指揮,禁錮了隆美爾的發揮。同時,早被英國情報部門破解的恩尼格瑪密碼,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洲軍團的一舉一動,蒙哥馬利都掌握。因此,才會有了阿拉姆哈勒法嶺之戰的勝利。
所以,蒙哥馬利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可以說是一場事先精心佈置好的“富裕仗”,在戰術上並沒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之所以英國大力的宣傳,主要在於不僅可以鼓舞反法西斯同盟國計程車氣,而且以此來提高英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說白了,此戰役的政治意義比軍事意義更大。
有一種撤退叫本事。隆美爾再次返回戰場時,已經感受到了對手的實力強大,不撤退就有可能全軍覆沒。於是,他再一次的違抗命令,組織部隊撤退。他在撤退的路上佈置了大量的地雷,並多次組織反衝鋒,硬是阻擋對手1個月。
並在缺乏空中支援和補給匱乏的情況下,以劣勢兵力巧妙的挫敗了對手的數次進攻,同時將北非戰場上2萬多德軍精銳,安全順利的撤回德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而蒙哥馬利擁有絕對優勢兵力,卻沒能全殲非洲軍團,兩人的戰術水平差距可見一斑。
當然,評價一名指揮員的能力不能簡單的從一場戰役中來比較,更不能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標準蓋棺定論。如果非要選出一個勝出者的話,還要從他的個人經歷、性格特點、戰鬥經驗以及戰術思想方面進行評定。
其實,個人的輝煌往往離不開國家實力的支援。也就是說,戰術家既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難,也有數倍於敵的富裕戰。但是,優秀的戰術家往往能夠審時度勢,善於捕捉戰機,當斷則斷,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