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
2 # 半坡222
本人覺得古典詩詞是不用比喻和擬人這些文學概念,(與現代詩詞不是同一個傳承體系),從漢梵格律詩對比研究中得知,漢語與梵語對立最為尖銳,古漢語排斥所有語法形式,讓精神勞動來完成於詞序,詞只運用為某一經確定不輕易改變的形式,意義之間的聯絡,傳統漢詩詞講比興,(不講比喻),比有匹配之意,比與辨同義,宋玉有九辨,(後世變相,變文,大抵為梵佛之格義方式,按國之傳統,比,辨,詩體名詞而應用發展的體制?),興字本為四手持一長方承盤,禮書以為表陳器物,而古往往伴以樂或歌辭,作祝慶弔之辭,古有誅體一種,今本之詩經,頌,尚有原為興體之詩,如,酌,般,桓,武,諸詩之類,國風亦摻,按殷墟卜辭有興祭,或亦關乎祀與生育,又因其陳替物而為頌為祝誅贊習俗,故引以為有價詩緣物起興之分式,古有辨詩及祭詩之禮,多有二人或數人者對白對倡或一倡三嘆(一唱三和)如成相,方相之謂,倡即唱亮也,故古典詩詞講比興,非比喻,擬人。
問題:詩詞中的比喻和擬人怎樣使用?前言
比喻和擬人,都是詩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
比喻,甲物比乙物;擬人,把某物比作人,常見於詠物詩詞。老街從三首瀑布詩來區分一下比喻與擬人的不同。
一、皇帝的擬人瀑布詩唐宣宗李忱落魄之時,曾經雲遊四海,某日遇到黃檗禪師,二人同觀瀑布,聯句作詩云: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瀑布是自然現象,怎麼會有勞苦的感受呢,這裡給瀑布賦予人的性格特徵,是一種擬人的手法。
二、視覺上,用比喻瀑布詩最著名的瀑布詩,自然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在這首詩中,將瀑布比作銀河,這是甲物比作乙物,是一種常見的比喻修辭。
三、視覺與聽覺,都用比喻的瀑布詩唐代徐凝的《廬山瀑布》也用了比喻的方式: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徐凝的這首被蘇軾稱為惡詩,姑且不論。我們只看這首詩的修辭方式。
聽覺上,將瀑布的聲音,比喻為雷聲。視覺上,將瀑布的外觀形態,比喻為長長的“白練”。
四、韓愈一首詩中的比喻和擬人韓愈有是一首,短短四句,既有比喻也有擬人。《晚春》詩云: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草樹知春,是擬人;鬥芳菲,也是擬人;楊花無才思,還是擬人。
漫天作雪飛,楊花像飛揚的雪花,這裡就是比喻了。
五、比喻的要素與分類比喻有三要素,主體、喻體、比喻詞;比喻有分類:明喻、暗喻(隱喻)、借喻
1、明喻
本體、喻體和譬喻詞都出現,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東流水“比喻”愁“,主體+譬喻詞+喻體:愁+似+水。
2、暗喻(隱喻)
暗喻(隱喻),更進一層,為什麼這樣說呢?明喻用“如、似、像、同、猶”等譬喻詞,即甲像乙;而隱喻用“是、成、變“”為等譬喻詞,或者直接省略譬喻詞,簡單說甲家就是乙。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主體+譬喻詞+喻體:飛流+是+銀河,
辛棄疾‘’舊恨春江流不斷“,省略了譬喻詞:是:舊恨+(是)+春江。
3、借喻
比隱喻又進一層,本體與喻體更加密切,特定語境中,直接用喻體表示本體:借喻的本體與譬喻詞都隱藏,只有喻體出現。
例如王安石的木末詩:
木末北山煙冉冉,草根南澗水泠泠。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
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白雪比喻絲,黃雲比喻麥。兩句詩隱藏了主體絲和麥,但讀者可以直接領會到本體。
結束語在詩詞創作中,要善於使用擬人和比喻。比喻可以讓詩中意象更加鮮明生動,擬人則賦予景物以人格特徵。
前兩天,老街寫了首藏頭詩,寫柳絮(即楊花):
婉娩春風裡,如雲散漫飛,清歡終一夢,揚枻與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