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土豆絲68115376
-
2 # 文眾說易經
杞人憂天寫的是一個杞華人,他所擔心的是天會塌下來,天天發愁,吃不下飯,也睡不好覺。
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天是永遠也不會塌下來。所以杞人憂天的寓意是對還毫無由來的事情所擔心,是自己嚇唬自己。
現在是萬眾創業的時代,創業的環境和經商的環境,都是歷年來最好的。只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就能成就輝煌的一生。不要前怕狼後怕虎,只要意志堅定,即使白手起家,但只要善於用個人優勢,仍能挖出一桶金。
不要天天杞人憂天,火星不會撞地球。不要盼望著自己會中彩票,機率真的很小。這也是杞人憂天。
-
3 # 祥蛋不翻車
成語本意指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原意是要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這是道家的人生哲學的反映.後來,人們常用“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形容不必要的無根據的憂慮.但是如果從積極方面看待杞人憂天的話,則是一種積極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並且勤於探究的良好表現.
反觀現如今科技發展迅猛,國際局勢與國內形勢日新月異的當今。杞人未必憂天,每個人在時代的洪流中都應該保持一顆憂天的心,只有想別人之不敢想,才能做別人之不敢做之事。雖然先天下之憂而憂對於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來說,有點宏觀,但落到個人的事業,發展甚至一切值得我們付出和進步的事情上,這個憂慮是應該有的。憂慮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想法和更多的壓力,這樣會滋生出了更多的方法,更多的靈感和更多的出路。
所以當今社會,杞人未必憂天,他可能在為人生的下一步棋做準備。
-
4 # 孤崖青松
杞人憂天是一個典故,話說一個杞華人呢,整天無所事事,一個勁的憂心忡忡,擔心天掉下來,大地斷裂。搞得自己神經兮兮的,時刻活在恐懼之中。
現在來看,根本就是無緣由的胡亂猜測,擔心那些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在別人眼裡,是有點蠢的。因為正常人的思維,就是天在我之前很多年,沒有塌;天在我之後,也不會塌。因為這是約定俗成的定理,是司空見慣的常態。
可以想到,杞人憂天本就是無端的自找麻煩,沒有科學依據,而且喜歡悲觀看待問題。
俗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深思有遠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需要高超的卓越的眼光和水平才行。
假如掉入一種以悲觀和不切實際看問題的怪圈裡,那就是杞人憂天了。
是的,人需要遠見卓識,需要未雨綢繆。無根據盲目混亂的看問題,這是會出大問題的。
首先自己的精神處在一種極大的壓力之下,整日吃不下睡不著,身形憔悴,自己先垮掉了。
其次呢,過於悲觀,過於憂慮,手足無措,是一種精神病的前兆。
所以說,千萬不要杞人憂天。要辯證的看待問題,要樂觀的處理問題,防範於未然。
-
5 # 齊國一柱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其人曰“奈地壞何?”曉之者曰:“……”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大體意思是:杞國有個人擔心天地會崩塌,為此事就不吃不睡了。又有一個擔心他、因為憂天地而出問題並還(懂得點天地之說)的人,就去勸他說:天不會崩塌,日月也不會墜,地也不用擔憂其陷落,於是二人皆舍然大喜(釋然而開心)。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提練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主要就是奉勸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慮,作者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這是道家的人生哲學。後來人們常用“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形容不必要的無根據的憂慮,這個成語帶有明顯的貶義,顯得有些多慮,像是庸人自擾般的“無知”
這一成語反映的故事,從現在看來我以為“杞人憂天”,應該“憂”,憂得很有道理、很有必要,今天來講具有積極意義。
1、“杞人憂天”的正確性。
“杞人”憂“天崩墜、地塌陷”,不是憑空捏造。世界各地隕石的墜落、各處地面塌陷就證明了“杞人憂天”的正確性。而那位“曉之者”的勸說又顯得蒼白無力,沒有一點說服力。
2、“杞人憂天”是有“居安思危”意識的積極表現。
“居安思危”這一成語來自《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備則無患。”如果將“杞人憂天”一詞從正面理解,與“居安思危”一詞結合,其積極意義顯而易見。杞人的“憂天地”意識,是“居安思危”的、有前瞻性的遠見卓識。只有“杞人憂天”的深謀遠慮,才能“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才能防患於未然,才能達到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中,以確保長治久安。所以,“杞人憂天”從現在工作意義上講其意義重大。
3、“杞人憂天”在今天的歷史意義。
“杞人”在兩千多年前,就為“天崩地陷”擔心,基於那時人的知識的侷限性,能認識到這點,就很是難能可貴了。
從今天意義上講,其思想學說是“偉大的”。
相信在兩千多年前,有天“墜”、也有“地壞”,只是受地域的侷限性而當時的人所未見或不知,才把“杞人”所說當做笑料嘲笑之,也沒有引起當時人們的重視,也沒有形成“天墜地陷”的自然學說的猜想。而在歐洲波蘭有一位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神父尼古拉·哥白尼(1473一1543),在1514年才在一篇四頁的《短論》中總結了自己的“日心”說猜想,這距杞國消失近兩千年後歐洲人才有的關於“宇宙天體執行”方面的猜想。
在古代,其實“杞人”所說,被重視又能怎樣呢?人們對大自然的認知和戰勝大自然的能力相當有限。
對於今天來講,“杞人憂天”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於:今天的人們,知道了天能“墜”,地也能“壞”。“尊重科學,相信科學”已經成為當代人們的普遍共識。愛護地球、保護地球;愛護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也成地球人正在實施的、為原毀壞大自然進行的補救措施。
如果“杞人憂天”那時起,我們就能引起對大自然保護的足夠的重視、不去嘲笑他,愛護保護“天、地”並保持到今天,我們的地球會怎樣乾淨、整潔呢?
我敬佩“杞人”,也敬佩他的“憂天”說。
因篇幅原因,至此。如有不當,請指正。
附:
杞國的簡介:
杞國(約公元前2000年一一前445年,國祚延續15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姒姓,大禹的直系後裔。
周武王伐紂建國後,尋找大禹的後裔,就找到了東樓公,便封他到杞地(今河南杞縣),重新建國,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夏朝君王的祭祀。200多年後,杞謀娶公時,杞先後受到宋、淮夷、徐國等勢力的攻打,無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暫時到(今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因捲入叛亂,被周王朝遷置今山東新泰、寧陽一帶,直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淮夷病杞,杞國遷都緣陵。春秋中期偏晚階段,晉國為杞修城。到春秋晚期,杞文公被迫遷徙魯國北部淳于(在今山東安丘附近)。
-
6 # 妙哉書道
在《列子·天瑞》中有這樣一段話:“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其大意為:杞國有個人整天擔心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而自己無處依託,於是便食不下咽,寢不能眠。
這就是所謂的“杞人憂天”,在現在經常拿來比喻那些總是去憂慮那些不切實際的事物人。雖然說未雨綢繆是一件好事,意思是自己準備充分,等到遇到急事的時候好有準備應付。但是一味的杞人憂天卻是不可取的。
我個人認為對於一個人來說,整天憂慮那些不切實際的事物,不如腳踏實地顧好眼前才是最重要的。就如上面所述的那個故事,你整天擔心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有什麼用呢?就算是真的,你又有什麼辦法呢?超出自己能力範疇的事就不必要考慮太多。不然只是徒增煩惱罷了。
回覆列表
小時候看到杞人憂天覺得很搞笑 天塌下來關你何事 做好自己眼前的事 一步一個腳印過好自己的生活 如今再看杞人憂天卻再也笑不起來了 北極冰川融化 全球溫度升高 自然災害頻發 似乎離天塌下來不遠了 如果杞人憂天的精神存在全球的每個人身上 那地球會不會比現在好得多 我們的老祖宗是否早已預測到今天 杞人憂天並非是一個貶義詞而是讓子孫後代且行且珍惜啊 看到拯救地球的廣告語就香笑 地球根本不需要我們來拯救 我們需要的事拯救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