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成城路上

    士人,是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統稱。他們政治上尊王,學術上循道,遊弋於王道之間的入世者。《論語》中,子貢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對士人,也就是知識分子進行了概括。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上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中國知識分子堅守了這種精神。

  • 2 # 看文化人拉思

    回答者,百度網友:流年星閃閃

    LV.7 2006-05-27

    時常聽人們戲謔讀書人,說“知識越多越反動”。細細一想,這裡面有不少值得探討的東西,比如說,什麼叫知識分子就很值得思考。什麼樣的讀書人才叫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怎麼個分類的?為什麼知識越多就越反動了?如此說來還不如不要知識。但是反過來一想,我們正在構築知識型社會,怎麼可能不要知識呢?要知識自然要知識的載體,知識的載體可不就是知識分子?不但要,而且還要“和諧”。所謂的“和諧”就是叫你知識多了還不要反動。

    那麼,什麼叫知識分子呢?以筆者看來,就是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個體的人或一類人整體的集合。我一般不喜歡對什麼個東西下定義,所以這個定義下的也不倫不類。但2004年底有個以《解放日報》評論員為諧音的作者叫吉方平的,在該報上發表了一篇叫《“公共知識分子”論》的文章,後有被《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他說“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人民大眾的一分子,是黨領導下的一個群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定義下的比我下的那個定義還混蛋。很簡單因為知識分子早在我中華的歷史上就有了,而中華歷史肯定是比黨的歷史要悠久的多。准此,他的這個馬屁拍的實在不像個知識分子。

    那麼什麼樣的讀書人才叫知識分子呢?如果以讀書多少來論,該分為大知識分子、中知識分子和小知識分子。這麼說院士、博士、碩士該算是大知識分子了,依此類推學士可以算中知識分子,學士以下讀過書的人就是小知識分子了。

    但是怎麼就還感覺到不是這麼回事?比如那些搞政治的人,也讀過書,甚至還是博士,自然也有不少的學問,而且也是以腦力勞動為主的,但他們很明顯不屬於知識分子的範疇,所以我上面下的定義也是狗屁不通。因為就如數學上的集合一樣,只說了他們之間的交集,而沒有相交的部分卻沒有說出來,所以要給知識分子分類確實是一件麻煩的事。

    但是我記得西方的一位哲人就曾給知識分子分過類,他把知識分子分為三類,一類是幕僚型知識分子,即葛蘭西稱之謂“統治集團的管家”;一類是技術型知識分子,就是技術專家;一類為人文知識分子。前兩者好理解,因為可以結合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比如古代就流行過“養士”,其實就是幕僚,其幕僚和士就是知識分子了,現代的幕僚說白了,就是秘書,是某某研究中心,其特徵還是脫不了一個“養”字。與下面所說的“上書房行走”屬於一類。

    而技術型的知識分子無疑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了,他們搞的都是高科技,比如古代的張衡、李冰等等在現如今就是工程院院士,他們到底為社會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所以這一類知識分子是永遠值得人們景仰的。

    惟獨人文知識分子很複雜,所以還要作進一步的劃分。鄙人不揣冒昧,對人文知識分子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風花雪月型、考古型、隱士型、上書房行走型、和腦生反骨型。且容小子一一析之:

    首先是風花雪月型。好理解,這類知識分子就是不問時世,“春有鮮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像古時候的李白、李商隱、柳三變、唐伯虎等知識分子就是這一類,他們或是不滿權貴而流連於山水之間,或是不被權貴所容而嬉戲於青樓紅粉之中,或是蓬頭跣足於鬧市,或是醉心於琴棋書畫,而藏於山野寺廟。參差不齊,要用現實的眼光看這一類人,就是頹廢,就是無聊。但他們卻以為人生苦短,如白駒過隙,或嬉笑怒罵,或對酒當歌,或對著天空和星星哀嘆。雖對社會無益,但也無害。

    其次為考古型知識分子。考古型的知識分子與其他知識分子還是有所區別的,現代的時勢他管不著,因為鬧不好會扣上“右派”的帽子,所以沉入故紙堆裡,如清朝初始時就以考據著稱,為什麼?怕文字獄,所以才考古,但是考本國的古還是有危險,於是索性就考外國的古,介紹一些外國的東西,離裡中國更遠。但這類的知識分子不是沒有思想,而是怕,但是骨子裡仍有悲憫情懷,所以或借古諷今,或借外諷內,以微風細雨潤之。這類知識分子可敬,但也可嘆。難道不是嗎?

    再次就到了隱士型。隱士型的知識分子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都很多。這叫打不過你,我讓你,我自己圖開心,圖消遙。以老子的思想為宗旨。這類知識分子經過了打和博的階段,知道時世、世事的不易。之所以歸隱,一是覺得不好玩了,如以鳥般“戀舊林”的陶淵明,如魚般入西湖的范蠡,再不濟就象王國維也投入了頤和園的湖,等等等等。二是不帶你玩了,因為負有盛名,不便於消滅,不如就讓你歸隱。變大隱為小隱,隱於野。到底落得了善終。這一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再再次為“上書房行走型”。這一類的人也算是知識分子,而且有不少還是弘學大儒,美其名曰:“大隱隱於朝”,他們以皇上的聖旨為載體,推動社會的變革。這也怪不得他們,其一是志向所然,如孔子曰:“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遠”。且又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實在要怪的話,就怪皇上太英明瞭,士能為我所用,何樂不為?唐太宗開科舉取士後大喜:“天下士子盡入我甕中也”。而士子卻甘心被驅,且謂之“士為知己者死”。這似乎竟成為士的最高目標了。比如現而今的兩院院士,誰不垂涎?即被統治者視為知己,且又有豐厚的俸祿,自然得為主人效力,這麼說稱之謂“御用”也就不過分了。其二為生存所迫,如果要養成獨立的思想,最簡單是要有住處,有衣足,有飯飽,至於要求“食有魚、出有車”那已是將自己買了,在待價而沽呢。如果切斷了他們的麵包,或乾脆將其共產,你還不乖乖的投靠於麵包?悲兮,麵包!麵包,悲兮!所幸現在不搞共產了,在搞私有制,也許將來有了“破帽遮顏”、有了麵包,他們就不在上書房行走了,也未可知。

    最後該說說到腦生反骨型的了。所謂腦生反骨型的知識分子,他們敢於直面現實,且心存濟世情懷,不甘被豢養,獨立特行,與體制保持一定的距離,於體制外叫囂,他們不是隸屬於某一個人,某一個集團,而是屬於自己,善於整個社會。如飛蛾撲火也在所不惜,可惜的是他們的聲音一般不被聽到,一方面是沒有他們說話的地方,就是偶爾被聽到了,人家也裝著聽不見。他們的聲音屬於體制外的聲音。很不好聽,甚至很難聽。所以這樣的知識分子在歷史上就很難找到了,簡直成了國寶,如李贄、如魯迅。就連魯迅還有人不認為他是知識分子,因為他不是學士、不是碩士、更不是博士。這些知識分子因為不能造導彈,不願在“上書房行走”,不甘被收買,沒有誰給他們任務,甚至還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莫名的壓力。但他們還像“一條老狗”樣的一廂情願的在叫,這樣的叫聲只是出於一種道義、出於一種良心。所以他們活的很累,很辛苦。如在元代就被放在官、吏、僧、道、醫、工、獵、民之後,放在乞丐之上,謂之老九,甚至就連老九都在加上一個臭字,鬧不好,人家一翻臉,腦袋就搬了家。可是因為他叫的聲音透過各種渠道傳的很遠,所以他們是屬於公共的。

    准此我以為區分一個人文知識分子的思想是否具有公共性,是否具有自己的靈魂,其“分水嶺”就是在於是否在體制內還是在體制外叫。

    而今連這樣叫聲都很難聽到了,都被收買在上書房行走了嗎?還是考古去了?抑或是玩風花雪月去了?所以只剩下李敖這麼個四不象還在走俏了。

  • 3 # 手機使用者70174962639

    知識人才:善長務虛,乏實;識廣多謀,乏勇;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繁文縟節好名利,簡單問題複雜化;文人相輕,搬磚模仿;文人治國 ,國弱。

    能力人才:善長務實,乏虛;行速果斷,乏謀;實踐中思悟,體驗中學習;敢想敢幹為志向,複雜問題簡單化;同難相濟,質疑創新;能人治國,國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年婚姻終散場,唱了20年情歌的梁靜茹為何3段感情都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