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墨淺白

    《三國演義》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那一段,但是讓我感動的不是趙雲,而是劉備的老婆糜夫人。

    演義中,趙雲尋到糜夫人和劉禪,可趙雲只有一匹馬,糜夫人為了不連累趙雲,同時儲存劉禪,自己投井而亡。

    年輕的時候讀一段就覺得趙雲厲害,忠義。現在為人父母再讀的時候,才發現真正生死抉擇的時候,父母才是可以為孩子捨生忘死的人。正應了那就老話“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 2 # 兵兒哥

    《三國演義》算是我讀的第二部四大名著,第一本是《水滸傳》,當時正上初中,新來的語文老師在暑假給我們佈置暑假作業中有一道就是,至少在暑假期間要讀一本四大名著,然後我選了又選,選中了《水滸傳》,讀完後,只覺熱血噴張,第二學期開學,口頭禪變成了“鳥說的”,跟同學聊天經常就會冒出這麼一句“鳥說的”,意思就是對對方所闡述的觀點表示懷疑。

    有一次老師提問,抽一同學起來回答,我對那同學的回答不敢苟同,就舉手反駁,出口就是一句“鳥說的。。。。”,當時提問老師那目瞪口呆的樣子,現在都記憶猶新。の。。。有點跑題了,言歸正傳,回到三國上來。

    對於《三國演義》是我讀的第二部名著,也是初中時候讀的,出於書荒,省了半個月的早飯錢去三味書屋(我們所在的縣城的一家個體書店),買了一本《三國演義》,當時定價現在都記得:19.98元,給了20,沒有找我那一分錢。

    然後就是初三一整年有事沒事抱著看三國,每天晚上睡覺前,必須要讀幾章才能睡覺,寒暑假如果有演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也會抱著書跟電視劇對照著看。新三國在前幾年上映,感覺跟唐國強版的比起來差遠了,老三國看起來,只要裡邊的人物說話,下邊有字幕的時候,我就會對照,跟書裡寫的那些對話是一字不差,這是我對老三國最有好感的地方之一,還有就是環境的真實感。

    我老家是農村的,上學時,跟隨父母的工作到了城市上學,但放假就會回農村看望爺爺奶奶,每次看到老三國的畫面時,尤其是兩軍交戰,那種野外的畫面感跟我在農村見到的一草一木真的是一模一樣。

    三國裡的故事還真的是很多,跟電視劇對照起來,最傷感的就是諸葛亮最後一把火燒司馬懿,被天降大雨澆滅後,悲痛的場景,沒多久,就在五丈原去世了,這算是諸葛亮畢生的遺憾,迴天無力在這一刻,我體會到了。

    說到放火,聽故事的時候有聽說,諸葛亮這生放了三把火,一把火折損十年陽壽,三把火燒了他三十年的陽壽。

    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那時候諸葛亮剛被劉備請出山,關羽和張飛是不服氣的,三顧茅廬請出來的軍事,都想看看他有什麼能力讓劉備這麼推崇備至,所以諸葛亮燒了他這生的第一把火,也燒出了他在軍中和劉備集團中的威信,也讓張飛關羽等人服了氣。

    第二把火,火燒赤壁,赤壁燒的曹操鎩羽而歸,敗走華容道。平定了北方,揮師南下,在長江邊的赤壁,跟孫權劉備兩個聯合軍對壘,當真是意氣風發,沒想到會被一把火燒的退回北方,讓“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句詩都付笑談中了。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把火不算是諸葛亮放的,畢竟當時是黃忠苦肉計後帶著十幾艘船撞的。雖然不是執行者,但演義裡,諸葛亮跟周瑜一起寫在手掌中的那個字,也將這次折壽算到了諸葛亮頭上。

    第三把火,火燒藤甲兵。七擒孟獲,為的是南蠻之地永久性的安定,所以諸葛亮才會抓了又放,放了又抓,為的就是收服孟獲的心。在遇到藤甲兵的時候,諸葛亮也沒有辦法了,刀砍不動,水淹不透。當知道藤甲的製作過程後,才產生了火攻的計謀,這一下,三萬藤甲兵全都葬身火海,也燒盡了諸葛亮最後一次放火的機會。

    當然還有很多小故事,比如馬超殺的曹阿瞞割袍斷須,曹操為了嫖妓坑死了典韋,還有其中神之佔僕師管輅,妖人左慈,這些就太扯了,暫且不提了。

  • 3 # 狍子少女

    三國開篇:磅礴大氣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

    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

    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真的很喜歡諸葛亮的前期故事,到了後期,諸葛亮的結局真的不願意看。

    司馬懿懂得放低自己,藏起來儲存自己,後面還在培養勢力,養人才。

    諸葛亮確實很厲害,後期把自己如流星劃過。

    沒有注意培養人才。

    這也就是兩個不同的結局。

    司馬懿也算準了,諸葛亮後期命不久矣,準備最後打贏諸葛亮,結果還是被諸葛亮算了!大概是司馬懿最後悔的一次了,火氣大動干戈。

    不過三分天下,那位總是被詬病的劉禪,其實是最聰明的,大智若愚。

    享受該享受的,接受諸葛亮的安排,朝堂之上的彈劾諸葛亮也是不怎麼理,他們國家的百姓是最安居樂業的了,因為,劉禪在後面主動出讓國家,免於戰爭,自己得以儲存。

    好喜歡諸葛亮和孫權。

    這是值得一品在品的書。不是一個片段,是一個又一個的人才在這場亂世貢獻自己的才華。

    以書這幾句做結尾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 4 # 大唐文苑

    《三國演義》中的很多故事都給我留下深刻的烙印,並深深地打動我,但最打動我的還是關羽的“身在曹營心在漢”。

    曹操攻陷徐州,劉備、張飛各自逃散。關羽失守下邳,被困土山,孤立無援。在陷入絕境之際,關羽成功逆襲,上演了一幕絕處逢生的活劇。

    首先,他做出了正確抉擇。當時的處境,關羽戰則必亡,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可投降又決非關羽的選項,在他的字典裡決沒有”投降“二字。在看似非此即彼的選項中,關羽做出了”降漢不降曹“的決定,也是唯一正確的決定。如此,既可保全自己和劉備家小的性命,又不失自己的名節,可謂一舉兩得。雖然曹操獨攬朝綱,降漢實際就是降曹,但在當時,沒有更好的選擇。留得七尺之軀,為日後的千里尋兄、過關斬將埋下伏筆。

    其次,他經受了誘惑與考驗。為了籠絡關羽的人心,曹操煞費苦心,上馬金,下馬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賜他寶馬美女,讓他和劉備的夫人同居一室,上表加封漢奉亭侯,手段無所不用其及。但關羽在金錢名利美色面前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成就了忠義千秋的美名。

    第三,他展示了才幹和義氣。義薄雲天是關羽的名片,他蒙受曹操厚恩,在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憑一己之力幫助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名揚天下,風頭一時天下無二。此役,既展示了關羽超凡的才幹,又彰顯了不凡的義氣,給自己貼上知恩圖報的標籤,攢足了人氣。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曲折離奇,不論是褒是貶,關羽製造了膾炙人口的成語,給後人留下了茶餘飯後的談資。

  • 5 # 國夢155

    小時候生活在鄉下,窮鄉僻壤的地方在九幾年的時候還沒有通電。沒有電,不方便,到了晚上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幸好村裡有個會說大鼓書的,只要每人給他一分錢就可以去聽,小孩子不要錢,說的就是三國演義。

    大鼓書被他說的繪聲繪色,激動人心的時刻,突然兩聲大鼓一敲,這周瑜就開始和諸葛亮簽下了軍令狀,要為東吳在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十萬支箭可不是十支箭那麼簡單,這事可把魯肅給急壞了,也把聽眾們給急壞了,大家七嘴八舌的抱怨諸葛亮怎麼那麼傻,什麼軍令狀都敢籤。也有人罵周瑜這個小白臉不是個東西。然而諸葛亮卻哈哈一笑,和魯肅嘀咕幾句,讓他去這麼這麼的去辦,魯肅只好點頭照辦。

    第三日凌晨時分,諸葛亮和魯肅開啟戰船向對面的曹營而去,他們一邊喝酒,一邊聽樂,快活的不得了。

    對面的曹操一聽東吳有戰船駛來,急忙檢視,可是江上霧太大,不敢迎戰,只能放箭。一幫弓箭手不停的射箭,足足射了十萬多支。原來諸葛亮在戰船上紮了草人,箭都射在了草人上,這下曹操上當了,諸葛亮完成了任務。

    那時候的我們太崇拜諸葛亮了,他就是我們眼中的神,無所不會,無所不能。可是後來,看了三國志之後,才知道,三國演義始終是小說。草船借箭其實和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草船借箭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並且他的本意並不是為了借箭,而是扮成迎親隊伍去探曹營的虛實,誤打誤撞借了一把箭,可是沒想到後人把這麼光彩的事安在了諸葛亮的頭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i9筆記本放在60年前,能和當時的巨型計算機比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