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創雲

    在對比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和通用計算機

    ABC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Atanasoff–Berry Computer,通常簡稱ABC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由美國科學家阿塔納索夫在1937年開始設計,不可程式設計,僅僅設計用於求解線性方程組,並在1942年成功進行了測試。是公認的計算機先驅,為今天大型機和小型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兩位科學家莫齊利和艾克特借鑑並發展了他的思想製成了第一臺數位電子計算機ENIAC。但ENIAC的設計思想實際上是來源於阿塔納索夫在此之前的設計:可重複使用的記憶體、邏輯電路、基於二進位制運、用電容作儲存器。這臺計算機在1990年被認定為IEEE里程碑之一。

    阿塔納索夫和克利福德·貝瑞的計算機在1960年才被認可,並且陷入了誰才是第一臺計算機的衝突中。那時候,ENIAC普遍被認為是第一臺現代意義上的計算機,但是在1973年,美國聯邦地方法院判決撤銷了ENIAC的專利,並得出結論:ENIAC的發明者是從阿塔納索夫那裡繼承了電子數字計算機的主要設計構想。因此,ABC被認定為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

    ENIAC世界上第一臺現代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誕生於1946年2月14日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並於次日正式對外公佈。

    ENIAC長30.48米,寬6米,高2.4米,佔地面積約170平方米,30個操作檯,重達30英噸,耗電量150千瓦,造價48萬美元。它包含了17,468根真空管(電子管)7,200根晶體二極體,1,500 箇中轉,70,000個電阻器,10,000個電容器,1500個繼電器,6000多個開關,計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使用繼電器運轉的機電式計算機的1000倍、手工計算的20萬倍。

    在資料中顯示,ENIAC每秒能計算5000次,這個在當時是人工的20萬倍,已經很了不起了。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i9的引數

    以7900X舉例

    CPU主頻

    CPU基礎主頻為3.3GHz,這是什麼意思呢?

    具體來說,3.3GHz意味著每秒鐘它會產生33億個數字脈衝訊號震盪。

    很多人認為CPU的主頻就是其執行速度,其實不然。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衝訊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係。

    FLOPSFLOPS(即“每秒浮點運算次數”,“每秒峰值速度”),是“每秒所執行的浮點運算次數”(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的縮寫。它常被用來估算電腦的執行效能,尤其是在使用到大量浮點運算的科學計算領域中。正因為FLOPS字尾的那個S,代表秒,而不是複數,所以不能省略掉。

    在這裡所謂的“浮點運算”,實際上包括了所有涉及小數的運算。這類運算在某類應用軟體中常常出現,而它們也比整數運算更花時間。現今大部分的處理器中,都有一個專門用來處理浮點運算的“浮點運算器”(FPU)。也因此FLOPS所量測的,實際上就是FPU的執行速度。

    Inter在國內展示活動中,Intel表示,18核32執行緒的i9-7980XE可以打造每秒萬億次的計算級別,也就是1TeraFlops。

    這個運算級別是那個時候無法估量的,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誰知道100年後的人們又會不會拿您現在說的i9老古董來做對比呢?

  • 2 # 鎂客網

    沒有可比性,都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第一臺計算機誕生於1946年,由馮諾依曼的理論基礎,眾多科研人員和工程師合力建造而成。和現在小巧的微機不同,那是一臺重達30噸,佔地160平方米的龐然大物,計算速度為5000次/秒。研製目的是為了繪製出"射擊圖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敵對雙方都使用飛機和火炮摧毀對方軍事目標,但要想打的準,就必須繪製出射擊圖表來,透過查表確定炮口角度,使射出去的炮彈更準確命中目標。

    但這不是60年前而是70多年前的科技產物,60年前也就是1960年左右,個人覺得也沒有任何的可比性。那就再往後推個十幾年,拿1973年美國的第一臺巨型機ILLIAC-Ⅳ來比較吧,它的向量運算達每秒8000萬次。別說是i9了,目前大多數家用計算機的CPU運算速度大約為每秒50億次計算,基本是任何一款筆記本的運算能力都能完爆幾十年前的巨型機。

    目前最強的超級計算機是美國的summit,擁有每秒14.86億億次的浮點運算速度。不久將正式完成部署的天河三號運算能力據說能達到100億億次以上!這可是E級的超算,不得不說中國的科技水平越來越強了。

    再過個100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那時的個人電腦很可能會是量子計算機,即便是超算在量子計算機的面前能力也會顯得不夠喝一壺,一臺50量子位元的運算速度將達到每秒1125億億次,這讓i9情何以堪?

  • 3 # 追夢人5688

    現在手機的驍龍855純論效能都秒60年前的任何計算機,不能拿來比的,雖然用途不一樣,但效能60年前的無法跟這個比

  • 4 # 嘟嘟聊數碼

    目前酷睿i9的效能已經遠遠超過60年前的計算機了,要知道,69年前的1959年IBM公司的7090型全電晶體大型機,運算速度只有每秒229000次,體積還非常龐大,而目前的酷睿i9的核心數達到8個,主頻高達4Ghz以上,按照每秒運算能力來算的話可以輕易達到50億次以上,上百億也並不困難,這別說是60年前的巨型計算機了,即使是20年前的也難以達到如今酷睿i9的水平。

    CPU效能的進步一方面依靠架構的不斷升級改良,另一方面則是靠半導體制造工藝,當在60年前連超大規模積體電路都還沒有實現,所以只要是一臺計算機規模都非常龐大,而如今的i9處理器已經達到了14納米制程,電晶體間距非常之小,完全不是當年的計算機和CPU所能比擬的。

    而如今的超級計算機都能實現每秒數十億億次的運算速度,如果是未來的量子計算機可能實現上千億億次的運算能力,酷睿i9自然在這些巨無霸面前也是如同小卒,總之,無論哪個時期的民用級CPU肯定是無法和超級計算機相比的,我們只能感慨半導體技術發展的迅猛。

  • 5 # LeoGo科技

    這臺計算機使用的是管線標量架構,使用的是RISC指令集,並且在這種架構中,透過CPU的交替,機械能指令的讀取、解碼以及執行。那麼,和現在的i9筆記本比起來又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說說誕生於2017年的酷睿i9,目前最強的是i9-9980XE,採用的是14nm的工藝製程、核心和執行緒分別是18和36、核心頻率為3GHz、採用的是Skylake-X架構,如果透過Turbo Bosst Max 3.0技術智慧選擇頻率,能夠最高的2個執行緒提升至4.5GHz。

    當然,不菲的價格,讓這款i9處理器,更多的成為了我們的一種奢望了。如果單論運算速度的話,每秒運算能力來算上百億次不是奢望。而且,目前的英特爾Xeon Platinum 9282也即將上市,並且英特爾還推出了10nm的Ice Lake,支援AVX512指令集,最高64個EU單元和1TFLOPS浮點效能,3D效能比提升了2.5倍,可以說於桌面CPU和60年前比較的計算機,差的不是零星半點。

  • 6 # 青青vlog

    我覺得不好比,現在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了,一代比一代更先進,一年比一年更發達。

  • 7 # 宸宸與笑笑

    不同時期的 東西當然不能比,之前是一個發展期很多裝置和軟體技術都不完善。只有精簡了才是趨勢發展的一個必要。

  • 8 # 龍羿說數碼

    我16年做過測試,13年的筆記本cpu i7 4700mq就可以媲美90年代末世界最強超級計算機。 更不用說現在的19和60年前的計算機了

  • 9 # 小瘋瘋34

    60年前,1960年?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

    記得應該是“大規模積體電路時代”才有的“視窗”作業系統吧,之前都只能做單一作業系統沒有所謂的多媒體……

    至於速度,快多少倍都可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歲寶寶白天不發燒,到了凌晨兩點到凌晨五點之間就突然發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