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馬哈魚12

    《刺勒歌》是流傳在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的一首民歌。它以直白的語言表達了對故鄉的熱愛。我覺得應該從風吹草低見牛羊這裡看,風吹草低見牛羊很美啊!但是這還不能表達內心,鏡頭推向天空和四野。把美麗到無邊無際的遼闊展現。最後告訴聽歌的人哪裡最後都不如我的故鄉好,它的名字叫敕勒川。而對於熟悉它人來說就是正序。一提起敕勒川,那麼腦海裡浮現出它的遼闊,到養育自己的是風吹草低見牛羊。一種感情就油然而生。

  • 2 # 東邊吹來的海風

    《敕勒歌》創作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時期,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牧歌,後被翻譯成漢語。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

    全詩短短二十餘個字,語言明白如話: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尤其是最後三句是這首民歌的點睛之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壯闊無比的草原全景圖。

    全詩二十餘字就勾勒出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藝術概括力極強。是非常好的一首民歌。

  • 3 # 一帆風順jxh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歌中短小精悍寫出了川,山,天,野,風,牛羊。幾筆構出了一個蒙古族大草原的壯麗山河,這景象的敕勒川位於陰山腳下,環境優美,心情舒暢。牧民們豪爽而又剛毅,自然景色遼闊而又寬廣。天藍藍,水碧碧,一望無際的綠草坪中牛羊在吃著草。好一幅讓人心曠神怡的畫面,好一首經典的民歌。

  • 4 # 半點佛心

    【歷史考證】《敕勒歌》創作於南北朝時期,譯自鮮卑文。從內容來看,它應該是反映敕勒人遊牧生活的詩。那麼,此詩為什麼最初是鮮卑文呢?據考證,公元一世紀中葉後,敕勒曾與鮮卑聯合抗擊北匈奴。到公元四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敕勒人大都已鮮卑化。後因北魏多次攻打,敕勒各部相繼臣服北魏,其中大部和鮮卑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這也就不難解釋《敕勒歌》為什麼反映的是敕勒人的生活,卻由鮮卑文創作而成,最終又被譯成漢詩並流傳至今。

    【全詩意境】詩中以茫茫草原為底,漠漠蒼穹為頂,中間橫亙延綿不絕的陰山,極具畫面感。若揮毫作畫的話,寥寥數筆即可,但不免平直疏陋。好在最後一句“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吹”一“見”,靜中見動,就像緩緩流淌的大河中迸出幾朵小小浪花,於雄渾寥廓中盡顯生機與活力,可謂點睛之筆。可以說,全詩整體意境宏闊,但大開卻未大合,頗具匠心。

    【語言風格】全詩寥寥二十七字,用詞極簡,卻完美展現了一幅草原遊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畫卷。在毫無潤飾、自然質樸的語言中讓人體味悠長的餘韻,正符合草原民族簡單、豪邁的性格。這種沉雄健爽、氣象壯闊的落筆風格對後世影響甚大。比如曹操詩文就展現了類似的美學情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比賞析。

    【韻律美感】因漢代上層階級愛好“俗樂”,漢武帝時開始設立專門掌管音樂的機構,也就是樂府,它的職責是制定樂譜、訓練樂工並從民間採集民歌。作為一首樂府詩,從《敕勒歌》詩名就可以看出,此詩來源於民歌。從內容中短促雄健的音節和直抒胸臆的筆法也可以感受到蘊藉深沉、蒼涼悠遠的草原風格。

  • 5 # 桃之夭夭老牛

    《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是北方少數民族之一。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屬於以歐羅巴人種白種人為主的民族。匈奴人稱其為丁零,鮮卑人因其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

    公元 4世紀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在中國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之一。敕勒族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向南遷徙,4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敕勒人大都已鮮卑化。此時在更北方遊牧的敕勒各部落在南北朝時期日益強大起來,成為當時北魏、柔然之外的第三大勢力。因此北魏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這些部落相繼臣服北魏,其中大部和鮮卑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公元五世紀初,北魏曾把貝加爾湖附近歸順的數十萬敕勒人遷到漠南,帶動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同時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敕勒人逐漸懂得了農耕。敕勒人把漠南一帶成為“敕勒川”,北齊時曾最南生活到今天山西朔州附近。

    在北方的未遷徙的敕勒人在550年之後臣服後來崛起的突厥汗國,成為回紇人。回紇人也被史學界認為是現代維吾爾族的祖先。

    《敕勒歌》肯定產生於北朝,應該是鮮卑族統治時期。也就是北魏、東魏、西魏(公元385到公元557年)時代。

    《敕勒歌》選自北宋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作者是誰有爭議,但最早唱這首歌的是斛律金。武定四年(546年)九月高歡率軍圍攻西魏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五十餘日,士卒戰死病死者七萬人,被迫退軍。斛律金在玉壁之戰大敗後,為安慰高歡用鮮卑語唱出《敕勒歌》,軍心始穩。但這首詩是不是斛律金寫的,說法不一。有人說是斛律金寫的,有人說是他兒子斛律光寫的,還有人說是高歡寫的,命令斛律金唱的。畢竟千年過去了,不管他了。

    這首詩是鮮卑文寫的,翻譯成漢語的: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陰山腳下,陰山的雄偉高大,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接著兩句用“穹廬”比喻天,說天空像蒙古包一樣蓋住了大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地相連,壯闊無比的景象。

    再下來兩句句寫青蒼蔚藍的天空,無邊無際的草原,一片蒼蒼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都是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讀者感到有些單調。

    最後一句一出來,“風吹草低見牛羊”,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的豐茂,牛羊群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裡。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忽隱忽現,到處都是。全詩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所以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高山下,平川中,青草茂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

    這首歌具有鮮明的遊牧民族的色彩,帶著濃郁的草原氣息。意境渾然天成,語言率直樸素。豪情萬丈地抒寫了遊牧民族彪悍豪邁的情懷。

  • 6 # 雅舍閒人

    《敕勒歌》是流傳在北朝時期的民歌,是中國最早表現遊牧生活的詩歌。現在人們一想起水草豐茂、牛羊成群的草原,應該一下子想起這首詩歌。先欣賞一下原文: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南北朝之前的所有民歌和文人詩歌中,從來沒有以表現遊牧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作,《敕勒歌》在這方面是一個突破。

    《敕勒歌》,《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中敕勒種族名,亦稱鐵勒,北朝時定居於朔州(今山西西部)一帶。這首詩是當時敕勒族的民歌。據《樂府廣題》說,在一次集會上,北齊神武帝高歡讓敕勒族首領斛律金唱這首歌,他自己也跟著唱。“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故其句長短不齊。”

    這首詩歌唱了敕勒川草原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風光,展示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風貌,表現了對草原的讚美和熱愛之情。全詩一共七句,十七個字。頭兩句交代敕勒川的位置,三、四句以精妙的比喻描摹敕勒川的獨特風貌,末三句展示大草原的美好景象。詩的景物描寫非常簡潔。“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寥寥八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草原的遼闊高遠。“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突出了大草原牧草繁茂的蒼茫景色和牛羊成群的興旺富饒景象,充分表現了西北大草原的特色。這首詩語言質樸、粗獷,渾然天成,精煉而富有表現力,氣勢宏大,風格豪邁,有濃郁的北方民歌色彩。

    這首詩以其健康的內容,活潑的形式,雄渾奔放的風格,成為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金代詩人元好問《論詩三十首》之七曰:“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形象地道出了此詩的妙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行使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