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騎著烏龜追冬天

    我覺得是因為生活的苦是重複性的,而人的適應能力非常強,持續地經歷同樣的苦時間久了,苦的體驗和效應會逐漸減弱,讓人進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這種狀態雖然不是特別舒服,但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

    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複性的。學習會一直拉扯你的認知邊界,需要你主動思考,而且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循序漸進的,不如生活的苦那樣重複,所以你無法進入麻木的狀態,而是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

    還有這也涉及到一個人對學習的理解問題。如果你的生活不曾受惠於學習,可能很難相信學習的價值,從而吃學習的苦就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如果學習給你帶來過好處,比如個人成長或者事業發展,你自然會將學習視作一生需要堅持的事情。如果成長於一個普遍否定和忽視學習的環境,你可能很難有機會從學習中獲得回報,所以自然也不太會相信這件事情。

    我自己在中學時代非常痛恨學習,也很不願意吃學習的苦,尤其討厭讀書和寫作文,那個時代這些活動對自己沒有任何意義。進了大學開始發現閱讀和寫作對自己有各種好處,逐漸的就改變了對學習的看法,到了今天我已經無法想象不讀書寫作和思考的人生是怎樣的。

  • 2 # 大阿哥在異鄉

    有的人喜歡學習當中吃苦,有的人喜歡生活當中吃苦,這是基於個人的人生規劃點來決定的,就像有的人喜歡做領導,有的人即使有了機會做領導,他也喜歡做個小兵一樣的道理

  • 3 # 海說美

    這不僅僅是年少輕狂,更多的在於我們是教育太感性社會又太理性。

    從個人主觀上講,年少該學習的時候貪玩不知道生活的艱辛,更因為生活有父母供著,有退路有保障,那麼玩起來更是無憂無愁了。古訓就有: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可見,少壯不懂努力是古今通病了。

    等到長大了,知道生活的艱辛了。卻再也回不去了,家裡條件又不好的,只能自釀的苦果自己喝了。事實上,能在生活中吃苦的人還算不錯的,不怨天不尤人是懂得生活真滋味的人。最怕那種,少壯不努力,老大要享福的人。

    從客觀的角度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受教育長大的。在我們的教育裡,沒有人教會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認識自己的親人,認識自己的家庭,認識自己的朋友。我所說的認識,不僅僅是性別、名字、從事的職業。更重要的是它的理性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從小不知道自己的個性、價值、人生方向。本來是活在溫室裡的人,突然被推到了生活裡,很多人都是經過了一番苦痛掙扎,最後能安穩受苦的真是幸事。

    另外我們也不知道親人的特長、親人對我的真正意義。往往只知道問家裡要錢,要關懷。根本就不懂得親人能真正給予的幫助並非是毀滅式救濟。同時我們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庭、朋友究竟是怎樣的,對自己來說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只是糊里糊塗地享受,卻不知道清醒地擁有。

    應當說,我們的教育太感性,它不適合理性的社會,那麼最後,生活只能由那個要活著的人去承擔,不能受著又能如何?

  • 4 # 平常心132178314俞凌

    這是個實在問題,我的孫子就是這樣,拿起書本即作難。讓他背《老子》和《大學》《中庸》很高興,我問聽誦怎麼樣?他說:好聽。經常老師叫我去批評。但又說他很聰明,靈敏。沒辦法了,四年級的時候報了社會上的抬拳道。唉他學的好,每天晚上學兩個小時,兩年他拿到了黑帶。初中繼續學,參加西北五省比賽亞軍。本地區冠軍。現高二體育班他各項體育成績很好,尤其百米四百米短跑優秀。他的肌肉發達,肚皮上六塊突出肌肉。籃球亦打的很好!人啊,只要品行好,行行出人才,行行需要人。天生萬物,名具其能,百花開放,離了那一行亦不順。社會本來就是這樣的,自然優導!因緣不可恩議,眾生善根業力不可思議!

  • 5 # 急求數學

    生活中的苦是必須吃的,吃不了苦就被生活淘汰,學習中的苦吃不了對這樣的人頂多被學習淘汰,他還可以正常生活,只是質量不會太好而已。

  • 6 # 徽鄉小居

    我相信大家都是愛學習的,可是很多人願意在生活中吃苦也不願在學習中吃苦。這是為什麼呢?小居不才,從以下三個角度去分析。

    一、從生物角度分析

    1.在人類歷史,長期一直在生活中吃苦生存下來的,而學習特別是專業知識的學習也就幾百年的歷史,並且學有所成的只佔極少數。細想下來,我們祖祖輩輩都是在吃生活中的苦,很少吃學習中的苦。於是我們就有這樣的基因,願意吃生活中的苦,不願吃學習中的苦。我們的很多行為是基因決定的,當然還有文化。

    2.我們是群居的,是喜歡社交的。吃生活中的苦好比踢足球,雖然拼得很苦,但也歡樂呀,下次再來呀。吃學習中的苦好比下圍棋,看似漫不經心其實殺得你死我活,想想珍瓏棋局慕容復的場景就明白了。再對比一下兩者的受眾也很清楚。

    3.生物具有多樣性。我想到《亮劍》裡的一副場景,趙剛教李雲龍學習寫字,李雲龍那字寫得好吃力呀,兩人差點幹架!是不是很形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特長,就算吃學習中的苦,有的人愛吃文科的苦,有的人愛吃理科的苦。

    二、從哲學角度分析

    1.苦中有樂,樂中有苦。學習有苦,生活有苦,愛情也有苦,事業也有苦。哪裡沒有苦,哪裡又沒有樂呢!有人重學習,有人重生活,有人重愛情,有人重事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願意吃苦,願意奮鬥都是好樣的,沒有高貴之分!

    2.願意吃生活中的苦,願意吃學習中的苦,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會相互轉化的,統一的。學習的時候感受學習之苦,工作的時候感受工作之累。有的人繼續工作,有的人再去讀書。不同時候,不同的人願意吃哪種苦都是不同的。

    三、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1.在學習中吃苦很難立馬見到收益。學有所成,那不得苦熬十幾年。不能在學習中有所長能堅持嗎?在漫長的學習中,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金錢。這些難免是看得到的,未來的收益怎麼樣呢?現在都有研究生,博士去送快遞,做城管了。

    2.對比吃學習中的苦,吃生活中的苦很快見到回報。洗衣做飯立馬見效,打工掙錢一個來月,春種秋收那也不長。投入便有希望,吃苦就有回報。

  • 7 # 風想吹倒我

    吃不了學習苦的終究要回去吃生活的活。而學習苦是苦一陣子,生活苦是苦一輩子。

    那些自認為吃不了學習苦的未必就能吃得了生活的苦,只是他們還有得選嗎。

    別小看自己,也別太高估。

  • 8 # 雲淡天益高風

    一、與家庭教育環境有關。我走訪過一些家庭,如果做家長的有文化,平時愛看書,自然而然會影響到自己的子女,子女也會對看書學習產生興趣,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做家長的沒文化,嚐盡了沒文化的苦,也會千方百計引導督促自己的子女去看書學習,特別是在子女小的時候,做家長的會帶子女到書店讓其買一些自己喜愛的書看,上述家中大都有一個小小的書櫃,久而久之,其子女也會對看書學習產生興趣。反過來,做家長的無論有文化或沒文化的,總認為子女學習的事主要在學校老師,這些家中一般沒有書櫃,除了子女的課本和學習資料,多餘的書很少。有文化的家長平時也沒有養成愛看書的習慣,沒文化的家長自我感覺指導不了子女的學習,對子女的學習,想起來了問一下,想不起來就順其自然,還會自我安慰:只要有兩隻手,將來餓不著就可以了。

    二、與人的智商和性格性格有關。我觀察並思考過一些中途退學的子女,他們的智商平平,又不積極主動地與老師同學交流,加之學習上又不是那麼肯吃苦,在班級的學習成績往往是中等或中等偏下,自卑心理、遇困難而退縮的性格油然而生,這樣的子女初中學業還能勉強堅持下來,一升到高中,隨著課程難度的加深,學習成績很難上個臺階,也就對學習完全失去了信心,又缺乏面對學習困難的勇氣,與其每天在學校像聽天書一樣活受罪,不如干脆放棄,另謀出路吧,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三、與家長對子女的要求有關。有的子女吃不了學習的苦,能吃下生活的苦,這是讓家長感到欣慰的。還有個別子女既吃不了學習的苦,也吃不了生活的苦,這是讓家長最為發愁的事。有個別農村的子女退學了,十八九歲了,進廠做活吃不了苦,更不用提幹建築活了,在家好吃懶做,麥收秋收季節,家長忙得昏天黑地,心疼家長的子女,還能在家給父母做個飯什麼的,個別沒心肺的子女在家上網玩遊戲,以為這是天經地義的,做家長的也不言語,認為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也不能讓子女在吃苦。殊不知這不是真正的疼愛子女,而是在害子女。要知道:子女靠父母都是暫時的,靠自己才是永遠的。

  • 9 # 實事時始

    傳統學習不是唯一出路,學習其他知識也能成功

  • 10 # 酸奶草莓火龍果

    我之前看到過一句話,覺得非常有道理:生活的苦是被逼著吃,學習的苦是自己吃的。

  • 11 # 右手牽左手56

    因為生活能夠教你什麼是生活,學習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個部分

  • 12 # 新房二手房新車二手車

    不是這樣的!是因為沒有珍惜學習,不能不吃苦受累!

  • 13 # 甲乙程

    因為前者是生活的必然性,後者是選擇性的

  • 14 # 華語心流池

    因為對學習來說,對他來說感覺到是非常頭疼的事。所以她只能選擇在生活中吃苦。

  • 15 # 91的青春回不去

    因為他還不知道生活的苦比學習的苦還苦

  • 16 # zhengsen12

    還沒明白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

  • 17 # _132967380

    因為心理還年輕 沒明白事情的本質

  • 18 # 一路上有你37122714

    因為他知道苦難中的苦難是那麼的難受,這是人的本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你不想明白,直到後悔了才想明白了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