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左耳有月
-
2 # 港漂Misan
身邊80後選擇不結婚或者結婚了做丁克的都有,因為TA們覺得幾十年人生裡有很多比結婚生子更有意義的事。
朋友A,38歲,某市三甲醫院主任醫師,大學初戀情人是個鳳凰男,在父母極力阻止下幾年戀情不了了之,之後父母安排的相親也是被她一次次搞砸,徹底寒心了的父母放話出來說以後不管了,讓她自生自滅,朋友也因此樂得清淨,在工作上奮力拼搏,屢次獲獎,幾年時間成了醫院最年輕的骨幹,閒暇時間當起揹包客,全世界到處旅行,學習攀巖,漂移,潛水...她說挺喜歡現在的生活,自由自在,沒有牽絆,醫院有完善的社保,一線城市兩套不小的住房,銀行有足夠的養老錢,是她的底氣,最近還計劃著等將來老了跟閨蜜抱團養老,讓我們幾個師奶羨慕不已。
朋友B,已婚一族,36歲,未來幾年沒有計劃生孩子,B大學畢業之後選擇離開家鄉小縣城做深漂一族,決心在這個繁華的大城市創出一番大事業,2008年與志同道合的IT男老胡結婚成家,因為都是來自農村家庭唯一的大學生,家裡有老人和弟妹要時不時接濟一下,打工幾年兩人幾乎沒有存款,最先兩個人商量著先打拼幾年買了房子再要小孩,但理想還是被現實狠狠的打了一臉,幾年以後房價飛速上漲的今天,兩人還是窩在當初那個髒亂的城中村,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鬥志雄心,反而過起了隨遇而安的佛系生活,用他們的話說孩子,車子,房子一切隨緣吧,就這麼過挺好。
其實,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都只是一種選擇,誰都不敢說不結婚晚年就一定會孤獨可憐,誰也不敢保證生了孩子以後老了兒孫就會孝順,晚年幸福,但有足夠的醫保和社保,足夠的存款是養老的最好保障,為了我們的幸福晚年,努力吧!
-
3 # 上口下木
其實並不用擔憂。如今,社會福利日益健全,基本的養老機制已經成熟,不會出現所擔憂的老無所依之類的問題。
而且,不選擇結婚是自己主觀意識決定的,考慮到老了覺得可憐什麼,或許要問問自己是否真正獨立自主了。
一個獨立的人基本都可以獨立自主的去選擇和承擔責任。我們過多的去考慮未來,不免會束縛住自己。
所以,以後的事情就放在以後吧,不必杞人憂天的給自己增加過多的壓力和責任
-
4 # 遠方有海心中有夢
80後的我們假如有一天我們真的不選擇結婚,我們老了應該怎麼生活不會太可憐?
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我想我們需要先給3個詞語一個定義,一個是關於:“結婚”,一個是關於:“生活,”一個是關於“可憐”。結婚是生活的一部分,因為生活裡還包括很多,例如親情,友情等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的子女以及我們的閨蜜、朋友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當然結婚是一個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是貌似也沒覺得哪部分不重要);生活是婚姻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統稱叫做生活;而可憐,只是自我的一種心態罷了。
而這三個詞語又可以從3部分來概括:“可憐”是自己和自己內心之間的關係,“婚姻”是自己和伴侶之間的關係,“生活”是自己和社會(包括伴侶)之間的關係。
個人覺得可憐還是不可憐並不取決於結婚,而是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
還記得白方禮老人嗎?20年的時間,35萬,資助超過300個孩子讀書,而這些不是靠做生意,都是靠蹬三輪車,每一步,都是老人家奉獻的一步。在老人家身體不好的時候有人去看望時問起:“老人家您資助了多少孩子您還記得嗎?”老人家回答:“哎吆,記不得了”。又問到老人家:“您資助的這些孩子用您的錢上學而且還成才了,您高興嗎?”老人家滿臉的幸福感:“高興!”隨後還問老人家:“您如果身體好起來了,您還去蹬三輪嗎?”老人家說道:“現在是蹬不動了,如果身體好起來的話,還會去蹬!”個人覺得老人家是充實快樂的晚年,是充滿幸福的晚年;
英雄無言,還有95歲戰鬥老英雄張富清老人家,深藏功名60多年,淡泊名利,默默奉獻,把一生都獻給祖國,我想,老人家的晚年也是快樂和幸福的。
總之,個人不推崇不結婚,但如果特別情況沒有結婚,我們也要讓自己的現在和晚年變得充滿價值和奉獻,我們的晚年雖比不上那些前輩和英雄們偉大,但也一樣可以綻放出自己的光芒和價值,活出自己的人生快樂和幸福!
-
5 # 瀟湘紅葉666
80後的我們,三十出頭,經歷太多,或對感情沒有奢望,只想自己逍遙一生,這又有何不可?
現在我們努力工作,實現自我。做好儲蓄,交足社保,留有餘錢。
等我們老了,三五成群,移居療養院,年輕時沒有時間做的事情,心無旁騖。
早餐後,閒暇時,看看書,寫寫字,遛遛狗,養養花,鍛鍊鍛鍊身體,
中餐後,想待家看看電視就看看電視,不想看就與志趣相投之人,聊天、下棋。
晚餐想吃飯就吃飯,不想吃,就吃點水果、蔬菜。
生活好與不好,能不能過好,幸福不幸福,不在於形式,而在於我們的心。
二個人在一起能過得幸福,一個人也能過得幸福,就看你怎麼看待幸福。
自己從來不可憐,別人亦不會可憐於你。只在於自己的心。你覺得自己可憐,那就是可憐了~~~
-
6 # 雋永梅林
沒有好不好,也沒有統一標準答案,就看每個人的生活著力點在哪裡。因為亙古久遠的傳統文化影響,在中國,家庭觀念強的人佔社會主流。有的人,錢再多,生活再富裕,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他(她)生活會索然無味,生不如死;有的人,沒有積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常常是“今晚吃飽睡著,明早飯錢不知在哪?”,但是,他依然快樂無比。我們老家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對王姓兄弟,現在已近八十。五十年前正是娶妻生子年齡時,他們堅決不做這個“傻事”。而且還嘲笑村裡同齡人:傻不傻?娶個老婆生了七八個孩子,一斤肉每人吃不到兩塊,天天累的屁滾尿流。你看我們多自在!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到老了,兄弟兩個相互照顧。這個觀點,幾十年前在農村可以說是驚世駭俗的,所有人都當笑話來談。被大家貼上“自私沒有責任、好吃懶惰”的標籤。現在看來,就不會被嘲笑,甚至被看成是先進。許多人選擇不結婚,不要孩子,到老互助養老。所以,是不是可憐,取決於你自己的感覺,你能頂住社會異樣的眼光,快樂生活就行。
-
7 # 河上雲裳
80後的出生時間在1980--1990年這個階段,年齡跨度在30-40歲之間。這個年齡目前正值壯年,正是拼打事業的階段。如果現在還沒結婚,將來也不打算結婚的人,如果想老了的生活過的好,活的不可憐,我有四方面的建議供參考。一,現在要積累大量財富。這個是最現實的事情,其他都虛無縹緲。沒有錢,一個孤寡老人,在這個社會上生活談何容易,如果有足夠多的錢,不光有最好的敬老院,養老會所等場所供你選擇,而且還有專職人員為你服務,晚年生活應該會過很不錯。
二,從現在開始培養一種終生的愛好,或者跳舞,或者下棋,繪畫或音樂等等,總之你需要一種能融入群體的愛好,比如最不濟能跳個廣場舞,那樣也會交不少的舞友,不至於孤獨終老。三,買一所距離公園不遠的一層有小院或者別墅類的房子,老了退休以後可以種點花花草草,或者種些蔬菜,總之不能讓自己閒著,閒著老人更容易生病,精神也容易消極厭世,以至於可憐的住到醫院。
四,單身的老人還有一個方法是旅遊,周遊全國或者周遊世界,走到哪裡算哪裡。我認為不結婚的人,至少內心向往自由,生活也不願意受到牽絆,因此出去旅遊也未嘗不是一個好方向。
總之,不結婚就意味著無兒無女,想想都覺得挺悽慘。如果不至於太可憐,我覺得唯有現在加倍努力積累財富,這樣才能保障上面二三四條得以實現。
回覆列表
生命最大意義在於延續也就是繁殖。
作為80後已經30多了,如果你能靜下來,而不是忙於賺錢,你會發現你很想有個伴,
而孩子更是你老了以後的心靈藉慰。 結婚就會有伴,也會有愛情的結晶,這些精神上的滿足是老了以後生活不可憐的基礎,比你有多少錢更可靠。
試想下,你年紀很大了,行動不便,自己呆在養老院裡,看著其他老人的孩子來來往往的看望他們,你心裡會是什麼感受,那種無助感和悔恨感是最絕望的。
結婚生子,有了這個過程,你的生命才完整。
我不是在喊口號,空洞的,賺讚的,我經歷過類似的事才會向你說說。
如果你不想結婚,希望你能轉變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