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揚生解史
-
2 # 起個網名真難
上學時候被引用最多的就鑿壁借光、懸樑刺股,說的太遠了,你感覺有點飄渺和虛幻,那麼就說身邊的事例:那一年剛大學畢業,入職到一家國企上班,因工作地方離家太遠,要經常住在專案上,和我住在一起的朋友深深的影響了我,當時我們倆個住一個屋子,每當晚上下班,我總隨著其它一起入職的同事出去玩耍,大半夜才回來,而他基本上都不出去,一個人在宿舍裡看書學習,剛開始覺得沒什麼,在後來的聊天中得知,他已經取得了高階會計師證書(他是做財務的),目前正在努力考註冊會計師,他說他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人窮就要多吃苦,當時把我一下就鎮住了,內心充滿著對他的崇拜。
後來我們都從原來的單位離職了,但我們還始終保持著聯絡,他的註冊會計師也考過了,大學教師資格證也拿下了、公務員考試筆試、面試都是第一名,但是放棄了,因為他目前所在的單位還是很優秀的。我在他的影響下陸續也考了幾個資格證書(我們兩個學的不是一個專業),在別人看來我也相當不錯了,但是隻有我自己知道,我和別人的差距有多大,每當心累、不想努力的時候我都會想想他努力奮鬥的樣子,不斷鞭策自己繼續努力,我時常告誡自己:比我們優秀的人都還在不斷努力,我有什麼資格不去努力呢。
-
3 # 鄉村靚亮
朗朗小時候學鋼琴的故事
剛剛3歲,爸爸帶郎朗去學鋼琴,每次學習一兩個小時,卻不覺得累,非常喜歡學。爸爸發現郎朗不僅有音樂天賦,還能吃苦。在郎朗9歲的時候,爸爸讓郎朗去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琴,於是給單位領導寫了一封辭職信,大意是:“我必須去北京陪讀每天上午去上文化課,下午去學琴。為了更多地瞭解鋼琴知識,爸爸每節課都要站在郎朗教室外“偷聽”,等下課回家後,父子倆是一邊吃飯一邊還在討論老師教的課。10歲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附小。 郎朗每天要完成8個小時的訓練,漸漸地,他可以熟練地彈奏難度很高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還能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後來就連著名指揮家馬澤爾都感到驚訝:“郎朗的鋼琴基礎在哪裡打下的?”有人告訴他說:“郎朗是在中國學的。” 13歲的郎朗獲得柴科夫斯基鋼琴比賽第一名後,他的“好日子”就已經開始了。郎朗和辭去公職的父親郎國任租住在北京白紙坊一座條件簡陋的二層筒子樓裡,廚房、廁所都是公用的。父子倆擠在一居室裡,除了一套好一點兒的音響和一臺必備的星海牌鋼琴之外,連電視機也沒有。這是父子倆刻意營造出的緊張、充實的奮鬥環境。郎朗每天過著學校和家兩點一線的學生生活。上午到校學習文化課,下午在教師趙屏國的指導下練琴。上完一天的課,郎朗和所有雙職工家庭的孩子一樣,揹著書包,揣著公共汽車月票往家趕。到家後,郎朗要在那臺星海牌鋼琴上繼續練琴。父親要是回來晚了,郎朗就會一個人到小鋪裡花幾塊錢買碗粥、一屜小籠包,填飽肚子。 “到北京第一天被鄰居罵,第二天警察上門查戶口,第三天居委會說你別彈琴了,你的琴聲吵死人了,第四天樓下小孩說就因為你我的功課從100分降到70分了,再彈一個星期我就不及格了,壞訊息一個個接踵而來,在學校也被同學取笑,嘲笑你的口音是東北農民……”在影片《郎朗的歌》中郎朗回憶了心酸的求學之路。雖然拚命苦練但郎朗意外地遭到了鋼琴老師的當頭棒喝,“鋼琴老師不喜歡我,每天都在說你不可能成為鋼琴家,勸我回瀋陽算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求學條件的窘迫曾讓“郎爸”精神陷入了一種瀕於崩潰的地步,當他再無法面對這一切的時候,終於對郎朗說出自己的想法,“給你三個選擇,第一是回瀋陽,第二是跳樓,第三是吃藥”。郎朗在聽到父親給自己的選擇時,“我當時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心想跳樓太恐怖了,就說那吃藥吧。”“等到開始吃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個令我討厭的世界,但我不想吃藥,然後我就拿著藥扔向我爸,說你吃吧,我才不吃呢。然後我爸開始打我,我也頭一次反抗,然後我開始罵鋼琴罵北京,把所有不高興的事情都罵出來。”郎朗爸爸每次回憶起如此冷酷的場面時,都會不由自主流下眼淚。
-
4 # 趙文山
學習,本身就是精神;沒有精神也無法學習。聽別人的故事,讀自己的書。有些生而知之,有些學而知之,有些困而知之,學習亦是要視自己的情況,獨立思考,任何時候不要相信任何人講的任何話
-
5 # 剛發芽的小小世界
領悟力吧。我個人覺得,每個人的成長環境跟領悟力很重要 先天跟後天是沒得比的 有些人生下來就是天才,有些你怎麼教都是那樣
-
6 # 哦裡啊答
謝邀,題主都說了,刻苦學習的精神啊,其實學習路上只要有刻苦的精神就夠了,不必要刻意向誰去學習。因為時代不同,學習的方向,方法,內容都有很大的區別。我覺得學習首先要弄清自己的目標,雖然說開卷有益,但是當下行業門類日漸具體,學習也要有目標有計劃才不至於盲人瞎馬。
-
7 # 啦咘啦嘰小影片
據我瞭解
1、有蘇洵發憤!蘇洵是著名的宋朝文學家!蘇洵小時候很貪玩,不喜歡讀書,到了二十多歲,才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開始發奮讀書,據說,有一年端午節,蘇洵在屋裡讀書,家人們給蘇洵端來一盤粽子,和一碟白糖!等到家裡人去收盤子時,發現粽子被吃完了,但是白糖卻還是滿滿一碟,原來蘇洵只顧著讀書,把硯臺當成了糖碟,最終蘇洵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2、匡衡鑿壁借光讀書 這個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匡衡從小喜歡學習,刻苦勤奮,白天在家裡讀書,到了晚上,屋裡特別黑,因為家裡窮,買不起有燈,有一天匡衡發現隔壁鄰居家燈火通明,匡衡很是羨慕,匡衡就想我怎麼才能借到燈光看書呢,匡衡靈機一動,在牆上鑿了一個洞,屋子裡瞬間明亮起來,之後,匡衡每天晚上就藉著燈光讀書,後來,成為西漢著名的經學家!
當然,從古至今,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 八十二歲的狀元梁灝 近代文學家魯迅的三味書屋,還有著名的“陳氏定律”陳景潤 。
有很多人,很多事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外界條件不是制約我們成功的因素,自己的決定與努力才是成功的關鍵,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要克服困難,要有吃苦的精神,要培養自己的學習毅力,自己的夢想才能取得成功!
-
8 # 悠閒職說
從古到今,有很多刻苦學習的案例,如古代的屈原,小時候他十分喜愛讀書,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在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了整整三年,他熟讀了305篇的《詩經》,豐富和吸收了知識的營養,成就了一代偉大的詩人。還有象今天我們這個時代張海迪身殘志堅的故事,更是十分感人。她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現在,張海迪已經成為國家殘聯的主席。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在生活中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不能一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就失去了生活的意志。現在很多獨生子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生活無憂,不知道父母生活的堅辛,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差。更有些人上大學了,衣服不會洗,每個月把髒衣服打包寄出家讓父母洗了再寄回去。象這樣的人,走出社會後很難適應社會,生存能力差,受不了批評,承受不了工作的壓力。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吃苦耐勞的精神,向古代和現代刻苦學習的名人學習,敢於面對生活,學習他們積極、樂觀、奮發、進取、向上的精神,學習他們生活不息,奮鬥不止在態度!天無絕人之路,天道酬勤,有付出總會有收穫!
回覆列表
康熙帝從五歲開始讀書識字,他勤奮好學,孜孜以求。每每讀書至深夜,而不知倦怠。他十七、八歲時,因讀書過勞,至咯血了也不肯罷休。
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小時沒讀過書,當時大家都叫他吳下阿蒙,是輕視他不識書的意思。後來經過孫權的提醒,他發奮讀書,短時間內迅速提高水平。當大都督魯肅再次見到他,經過交談後驚訝於他的進步,不禁發出“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的”感嘆。後呂蒙成為大都督。
以上皇帝、大都督尚如此努力學習,平常人家哪有不努力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