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史學家
-
2 # 談古論金
印度歷史悠久,十分悠久,悠久得不要太悠久!印度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
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在舊石器時代即已成為人類的定居之所。到雅利安人入侵時,已有許多民族定居於印度,這些居民的成分複雜;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關於這些古代居民,只有吠陀文獻和早期的泰米爾文獻保留了一些模糊的記載,其它情況完全依賴於考古學。
20世紀的一些重大考古發現改變了這種情況。過去對於印度的歷史即為雅利安人之歷史的誤解,隨著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現已被完全否定;雅利安人的到來,已不再被認為是印度文明的開端。
1、哈拉帕文明印度次大陸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帕(Harappan)發現,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內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發現(現在兩地均屬巴基斯坦)。
後來,在喀拉蚩(Karachi)以西480公里,靠近阿拉伯海岸的蘇特克根多爾(Sutkagen Dor)),在喀拉蚩東北1,600公里西姆拉山麓的魯伯爾(Rupar),在距喀拉蚩東南800公里西海岸南部的坎貝灣(Gulf of Cambay),以及在離德里北邊50公里的亞穆納河盆地(Yamuna Basin),都發現這一文明的遺蹟。
該文明的中心時期約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紀出現的南部地區文化可能延續到更晚的時候。
這種文明有文字,字元約有250~500個,部分已被試作解讀,此種語言已暫被歸入達羅毗荼(Dravidian)語族。
它比稍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分佈更廣。
2、雅利安人和吠陀時代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明,這一文明或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
吠陀(Veda)一詞的本意是知識,指的是神聖的或宗教的知識,中國古代曾將這個詞譯為“明”。
(梨俱吠陀寫本,但在印度古代,吠陀是口耳相傳的)
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幾乎完全無從考查;《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一般認為主要就是哈拉帕文明的主體人群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
雅利安人的入侵應該就是相當成熟的哈拉帕文明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的原因。
在後期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產生的時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他們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
後來在印度傳承數千年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的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溼奴、溼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羅(天神,雷神,中文譯為帝釋天)、阿耆尼(火神)諸神地位相比較三大神下降。
(乘坐大象的因陀羅神)
這一宗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婆羅門)的地位,因而也被稱為婆羅門教。往世書和印度大史詩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團,而且人民中已經有被稱為“羅闍”(Raja,王,原為雅利安人的軍事領袖,逐漸演化為國王)的領導者出現,也出現了王國。
3、佛陀時期前600年前後,印度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王國,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
這些列國比較知名的是所謂印度十六雄國(Mahajanapadas),這是十六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範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佈在這個範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
迦屍、憍薩羅(拘薩羅、居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慄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婆磋)、俱盧、般闍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溼波、阿盤提、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上述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可信的政治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往世書和各教派的典籍證明了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積極的政治活動導致摩揭陀的實力大大增強。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王(未生怨王)執行擴張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確立了某種盟主地位;他支援佛教的發展,贊助和護持佛教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
說到佛教,我們回到這一時期印度的精神世界,這一時期印度的精神領域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印度電視劇《佛陀》劇照,佛陀,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鹿野苑,在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佛陀在此初轉法輪和成立僧伽團體,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
(耆那教四祖像)
(耆那教神廟)
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湧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雅利安人祭司階層也是第一種姓的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這是有記載的印度雅利安人社會與其它發達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觸。大流士一世將他的印度屬地建為一個省,這個省極大可能是波斯帝華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個省。
4、希臘化時期在大流士之後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歐洲最偉大的征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攻滅了波斯帝國,一路向東,所向披靡,其兵鋒所及最遠之處就是印度。
史家一般認為:亞歷山大大帝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但是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8)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王朝,因其建立者旃陀羅笈多(月護王)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旃陀羅笈多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在位後期擊退了(由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出的)塞琉古帝國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地區的統治權。
印度之後的歷史還有很多可說的,但介紹到這裡,已經足以說明印度歷史的悠久了。就醬。 -
3 # 蕭關冷月
一是印度非彼印度,人種及文化此消彼長;二是歷史上王國林立,尤其南北人種文化差異較大,等級分明,宗教矛盾突出。與中國剛好相反,印度民主制度包裹著落後的種姓制度甚至野蠻的習俗。而中國是專制制度下卻建立了現代文明的體系,男女平等,民族和諧,寬容宗教,社會行政管理體系嚴密等等。
回覆列表
毫無疑問,印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然也不可能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那麼印度的歷史到底有多悠久呢?實際上印度人自己也說不清楚,因為印度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印度人不太注意歷史研究,一直到18世紀左右,印度都沒有比較成熟的歷史學研究。
因為是印度的鄰國,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視歷史與傳統的文明古國,所以華人對於印度的歷史還是比較瞭解的。現在的印度文明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公元前2500年,那時候的印度半島的先民創立了所謂的哈拉帕文化,因為該文化以印度河為中心,所以又被稱為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17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到了印度,在征服了印度半島的土著居民後,雅利安人創造了所謂的“吠陀文明”,印度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等人制也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
公元前3世紀,著名的孔雀王朝再度統一了印度,不過好景不長,印度很快就又陷入了分裂之中,中世紀的時候,印度半島小國林立。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從公元11世紀開始,中亞的穆斯林也開始入侵印度半島,到了16世紀中葉,印度半島建立了一個由蒙古人後代建立的莫臥兒帝國。不過很快,隨著西方人的入侵,印度的獨立的歷史也隨之宣告終結了。1757年,普拉西大戰後,印度戰敗,印度半島逐步開始淪為英華人的殖民地,1849年,印度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二戰以後,按照蒙巴頓協議,印度獲得了獨立並持續至今。所以印度至少有4500年的文明史,這樣的歷史長度肯定是悠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