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18987073999

    首推李牧,首先白起的戰績是建立在對方國君愚蠢的基礎之上的,例如長平之戰,是秦君反間換將的基礎之上贏的,而且還是非常蠢的將領,如廉頗在恐怕還是難有進展;二是白起戰績是建立在秦軍整體實力較高的基礎上,即使如此,秦軍傷亡巨大,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被韓信看不上;白起真正長處精通戰術,善用外交,能發揮騎兵機動特點,靈活運用騎兵進行兩翼突襲;再說李牧,與匈奴一戰,創造性發明車騎協同戰術,從這一仗的醞釀經過來看,李牧有戰略眼光和戰略定力,精通戰術,看穿敵軍的圖謀而善用之,這在後期與秦軍的肥之戰中看穿對方的圖謀而善用之,破營設伏而大破秦軍,在秦軍的兩次攻趙時成功預判進攻路線,殲滅其前鋒部隊,迫其退兵,戰略預判能力從歷史記載來看白不如李,兩人戰術來看,李牧的戰術更高明;李還是比較全面的軍,政,民,經濟綜合型人才,善於治理敵方,戰時能發揮軍民協同的作用,攻守兼備,是李牧強於廉頗的地方,白攻趙廉頗守,白攻不下,從後期的記載來看,這種人如守城,很難對付,蒙古進攻四川釣魚城最後統帥命隕城下也沒攻破,這樣類似的戰例很多;三是李牧也善用騎兵突襲,而且其發明車步騎協同戰術比較先進,能成功遏制消減遊牧民族的騎兵優勢,轉而發揮己方的優勢,如與白起領的秦軍對抗,秦軍騎兵優勢難以發揮,野戰趙軍的騎兵優勢和車步騎協同戰術在平原剋制秦軍,攻城白攻李守,白攻不下,突襲李能準確判斷白的進攻路線,所以白不如李,對李只能實施反間計,所以李牧死,趙國亡。

  • 2 # 餘筆呈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戰廉頗、王翦戰李牧,最終取勝的是秦國的白起與王翦。

    白起是秦昭襄王時期的將領,死於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

    李牧起先守衛在趙國北部邊境,分別事俸過趙孝成王、悼襄王、趙王遷。死於趙王遷七年(前229年)。

    從時間上推測,白起比李牧早死28年。李牧為趙將時,白起應該已經去世多年,所以兩人沒有機會交手。

    他倆的指揮藝術,其實是針鋒相對。

    白起善於以大兵團進攻發起殲滅戰。這種作戰方式,是建立在己方實力大大高於敵方的基礎上。而且對於失敗一方是非常致命,相當於輸一次就割掉了身體的一部分。軍事上素有"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原則。在此作戰原則下,秦國越打越強,而對手越打越弱。自商鞅死後的歷次戰爭,秦國基本上都是大勝,少數不勝甚至大敗的戰鬥,對手就是廉頗和李牧指揮的趙國軍隊。

    在戰國時期,交戰雙方要想分出勝負,必須短兵接觸(謀攻暫且不論)。如果實力弱小的一方立足於防禦,進攻方也會很頭疼。李牧就是時刻把自己置於弱勢一方的優秀軍事家。李牧指揮軍隊,必先立於不敗(防禦)之地,然後等待時機,一擊致勝,乘勝殲滅,大敗對手,屢試不爽。李牧就是用這樣的戰略,打得匈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放牧,北邊十幾年無戰事。

    公元前234年,秦國統一中國的戰爭拉開大幕。次年趙國即大敗,喪師十萬,主將被殺。趙王調李牧抵抗秦軍,屢次大獲全勝,斬殺敵軍近三十萬,秦軍無人能擋。由此可以看出,李牧還善於發動連續進攻,亂中取勝,以勝制勝。趙軍一系列的勝利雖然有效的阻擋了秦軍前進的步伐,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自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早已不復當年,更不要說軍力。雖然尚有一批優秀的將領,依然無法改變滅亡的命運。

    公元前229年,秦國適時派出自己最優秀的將領——王翦,與李牧對弈。王翦到達戰場後,立即停止進攻,改為防禦。告訴秦王,派人去了趙國施離間計,趙王遷競逼死李牧。三個月後,王翦領秦軍攻破趙國首都邯鄲,趙國大部分疆域歸於秦國。

    由上可知,與李牧對決的是王翦,而且還沒有進行正面對抗,甫一接觸,趙王遷即搞死李牧。李牧與同時代的王翦都不好對比,更何況是與不同時代的白起對比。

    能與白起對抗的是廉頗,此外 ,白起無敵;能與李牧對抗的是王翦,此外,李牧無敵。廉頗是被自己的領導趙孝成王逼走死於楚國,李牧則直接被自己的領導趙王遷幹掉,而始作俑者都是秦國國君。廉頗敗於秦昭襄王,李牧敗於秦始皇。

    白起與李牧都是各自時代最優秀的軍事家,並非天下無敵。白起處於李牧的境地,結果也不會比李牧更好,而李牧在白起的位置,戰功一定不會比白起更高,但是歷史定位與評價很有可能會高於白起。

  • 3 # 積翠古亭

    戰國名將之中,將兵大戰,數十年無一敗績,達到無與倫比之皇皇高度,可以說只有三個人,一個是吳起、一個是白起、一個是李牧,神人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三個人的統兵特點也不例外,都是機警靈動如飄風、深沉匿形如淵海,猛勇爆發如雷霆,生平從無輕敵驕兵之熱昏。一言以蔽之,狠而刁、勇而韌,冰炭偏能同器。

    如果非要分個高下,吳起終生七十六戰,尚有十二場平手之戰;而白起、李牧,一生大戰連綿,戰戰規模超過吳起,卻是次次完勝,根本不存在平手之戰。從這個角度來看,白起、李牧尚勝吳起一籌。

    再來看看白起和李牧。

    白起

    先說白起,三十年征戰未嘗一敗,一生殺敵斬首數達160餘萬,被太史公司馬遷贊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白起用兵特點:

    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目標,而是注重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

    二是用兵多樣,善借地利;

    三是重視戰前料敵,不打無把握之仗。

    每遇大戰,白起必先廓清兩軍大勢,往往是所說敵情之翔實,連身處前敵的將軍們都大是驚訝,而廓清敵情之後,則是大刀闊斧的破敵之策。白起戰場算計之精到,戰法部署之高明,殺敵勇氣之豐沛,決斷膽識之果敢,幾乎是樣樣爐火純青。所以秦軍軍營都有一句兵謠:“但跟白起,唯有老死。若得戰死,天命如斯”。如此之白起,偏偏卻從來沒有狂躁倨傲之氣,永遠那般冷靜,永遠那般清醒,永遠那般孜孜不倦地揣摩敵人。除了一個“神”字,當真是無可解也。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白起的巔峰之戰,這個戰役的經典之處就在於:參戰的秦國和趙國在擁有同等規模的兵力、同樣強悍和勢均力敵的條件下,秦軍一方創造了空前絕後的奇蹟,以50萬兵力包圍50萬兵力,並且最終一舉殲滅趙軍。很多人可能會不自覺地認為長平之戰的勝利只是秦軍的僥倖勝利,其實不然。面對趙軍的強大,除了邦交分化以外,白起做了精細的準備,總體來說是十六個字:“以重製輕,以退制進,斷道分敵,長圍久困”。先是稱病不出以麻痺趙軍,後秘密入軍,以示弱之法誘敵深入,藉助地利優勢卡斷上黨山地各處谷口,從而斷敵糧道,使趙軍在飢餓中喪失戰鬥力,不得已盡數降秦,由此創造了等而圍之的軍事奇蹟,也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李牧

    再說李牧,六國中為數不多擊敗過秦軍的名將之一,而且是多次擊敗。李牧生平分為兩大時期,前期駐守雁門抗擊匈奴,力保國門不失。後期則抵禦強秦,秦國滅趙之際還曾領兵與王翦長久相持。李牧之不世將才,可以說兼具趙奢之勇、廉頗之重、趙括之學、樂毅之明以及無與倫比之機警靈動。

    李牧統軍的特點是:

    其一,強調後勤保障與敵情偵查,善以示弱麻痺對手;

    其二,注重多兵種協同作戰,尤其善用弓弩;

    其三,戰法多奇計,尤長於設伏截擊,勝秦如此,勝匈奴亦如此。

    匈奴反擊戰是李牧一生中最具特色之作,匈奴之戰中採取‘長期隱蔽,一舉反擊’的大草原戰法,大敗匈奴,斬殺匈奴不計其數。滅了襜襤,打敗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餘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劫掠。此戰開創了在廣闊平坦的大草原地帶隱藏兵力,堪稱‘善藏於九地之下’的反擊戰法的經典。並同時開創了大兵團騎兵對大兵團騎兵,並在反擊獲勝之後長途追擊的決勝範例。

    對比

    兩相比較,李牧一生領兵,幾乎只有雲中草原之飛騎邊軍,而從未統領舉國步騎輕重之混編大軍做攻城掠地之決戰。惟其如此,李牧之全戰才具,比如步軍、騎兵、車兵、弩兵、水軍、大型軍械等諸軍混編決戰,未經實戰考量。而白起的全戰才具幾乎無可爭議。

    比較遺憾的是,如果不是後期趙國廟堂黑暗,李牧死於非命,不能夠統領舉國趙軍和王翦大軍對抗,而致終生無中原大戰之勝績,否則李牧當與白起並列戰神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