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目歷史君

    簡單來說,“隱誅”這種方式可以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漢朝的大多數皇帝都有著出色的政治能力,自從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之後,緊接下來的漢文帝、漢景帝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代明君,而之後的漢武帝更是可與秦始皇相媲美……

    明君多,自然會有開明政策,而在漢代開明政策最為普遍的就是大赦天下,用赦免罪犯的方式來宣揚國恩,以至很多人都認為有漢一代多施行仁政,很少殺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我們縱觀漢朝一些大事件發生,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有漢一代雖然赦免罪犯多,但經常會有一些“有罪”的官員選擇自刎而死,而他們會自刎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與統治者有關。統治者透過一些特有的方式,暗示官員選擇自殺,我們稱其為“隱誅”。

    一、為維護統治,漢代統治者一直在神化自身,而靠隱誅可以刷聲望

    漢朝統治者的“隱誅”,是處理漢朝“有罪”官員的主流方式。那為何有漢一代會特產“隱誅”這一現象呢?其實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自己的“聲望”,選擇隱誅是能在保證自己聲望前提下達到殺伐目的的一種手段。

    首先,在中國自古就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這是因為這些士大夫們協助帝王管理百姓,代表的是帝王的臉面,並且士大夫在古代處於貴族階層,那時的階級分層格外的明顯,士大夫貴族平民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為了體現兩者的不同,給士大夫足夠的體面,所以這些士大夫不能和平民百姓一樣被當眾處死,漢朝的皇帝選擇隱誅大臣,一定程度上就是出於這方面的考量。畢竟尊重士大夫與平民的不同,就是尊重封建等級秩序,尊重皇權。

    其次,如果大臣有罪,統治者直接下令誅殺,就會給人一種統治者絲毫沒有人情味的感覺。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如果皇帝直接下令誅殺的話,就定義了這個官員有罪的事實,這樣一來,就會使得提拔官員的皇帝得到一個識人不明的形象,這對於皇帝而言就是打自己臉,是不能夠允許發生的。

    所以皇帝一般選擇隱誅大臣,使得大臣自殺,宣造成一種大臣洗心革面,認識到了自身的錯誤,覺得對不起皇帝,最終自刎,無臉面對皇帝,以死謝罪的形象,這樣一來,皇帝的臉面就保住了。然後皇帝到時候再重新減輕處罰,死者為大,這樣一來,又體現出了皇帝寬厚待人的形象,在百姓面前又表現了一把。

    二、名義重泰山,漢朝氣節在,面對隱誅很多時候不得不從

    作為在秦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漢朝,此時的漢朝距離先秦時期時間並不算久遠。春秋戰國時期大量的為榮辱拋生死的例項在漢朝百姓中宣揚著,這使得漢朝的百姓更加重視自身的尊嚴。“不食嗟來之食”“受辱則拔劍殺人”等等事例在漢朝時期並不常見,這是漢朝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的整體風氣——要知道當初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曾與吳王世子下棋,為了爭棋而起爭執,於是景帝直接就拿起棋盤把吳王世子砸死了。

    因此,在漢朝時期,一些官員受到皇帝的責備,儘管皇帝並沒有下令處死,但是往往一部分官員回到家中之後,官員就會毫無徵兆的選擇自刎,這是漢朝臣子的氣節,在漢朝官員的心目中,生死無所謂,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氣節。對方是皇帝,對於臣子來說不能反抗皇帝;可是辱罵了自己,氣節也不容詆譭。於是在這種矛盾的情況下,只有選擇自刎來作出表態。

    總之,在有漢一代,臣子大多都是有氣節的,統治者只要抓住這一點後順水推舟,給他們一些暗示,他們就會選擇自己了結自己。而這些暗示也是多種多樣,並不是固定的,比如賜予一些代表意義的禮物,或者是頒佈一些帶有深層意義的詔書,並且全盤不會出現一個“死”字。最典型的就是漢朝末年的時候,荀彧因為曹操稱王而不滿,與曹操產生間隙,曹操送來一個空食盒,荀彧看到後就選擇了服毒自盡。這就是典型的隱誅,沒有明確的下旨卻靠臣子自行領悟體會。

    漢朝皇帝這種獨特的隱誅方式,既能夠用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達到了皇帝獨裁的目的,還能夠用來刷聲望,打造形象。所以漢朝的皇帝很少下令直接處置某位大臣,更多的是採取這樣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不得不說手段之高明,歷代少見。

    三、隱誅其實有很強的不明確性,官員們仍有一線生機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皇帝的隱誅一般選擇的都是委婉的暗示,讓下面的大臣自己去揣摩皇帝的意圖。有頭有臉的官員們不願意受侮辱,明白了暗示之後就會選擇自刎,這樣一來就保住了顏面。

    這是因為皇帝並沒有明確的下令來判大臣的罪,而一旦明確說出,這些大臣們就不得不進入牢房中去,還要面對那些小吏的盤問,辱罵,這對於這些王工大臣們而言是一種嚴重的侮辱。再加上上古之風尚存,人們更願意的是捨生取義,於是大部分的大臣就選擇了自刎,不願意忍受侮辱。

    然而這種隱誅畢竟是皇帝的暗示,並沒有明確的說出要大臣自刎什麼的懲罰,更多的是靠著自身的領悟,於是這些官員們就有了一線生機。得益於皇帝明確的懲罰並沒有說出,這些犯了罪的官員就可以花費一些人力物力,找找有關係有背景的人來替自己說說好話,而一旦說動了,就可能免除一死。

    最為典型的就是周勃,當初周勃被漢文帝以謀反罪捉捕入獄,漢文帝藉機想要弄死周勃,而採取的也是這種隱誅的方式。當時他一直關押著周勃,讓他自己反思,在其中獄卒對周勃更是百般刁難,欺壓。但是周勃就是厚臉皮,一直不自刎,反而不停的找人替自己說情,結果後來還真說動了漢文帝,被無罪釋放。如果不是周勃,換了別的不堪受辱的官員,恐怕在入獄的那一刻就自刎身亡了。

    所以說,隱誅因為語言的不明確性,給了皇帝和臣子都有一個很大的迴轉的餘地,只要有能力,厚臉皮,對於官員們也是有一線生機的。當然,一旦沒有挽回的餘地,而官員面對皇帝的暗示還假裝不知,靠著厚臉皮,那麼這些皇帝也不會手軟,直接就會對這些大臣下旨定罪,不留絲毫的臉面。

    總結

    對於帝王來說,隱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處置臣子的最佳方式。漢朝皇帝利用隱誅可以刷足了聲望,一舉多得的神化自身,傳遞給百姓們一種統治者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形象,實現鞏固自身統治的願望。

    而由於隱誅同樣存在不明確性,這對於君王與臣子來說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緩衝機會。因為有些時候皇帝定臣子的罪,完全是出於生氣,而過了一段時間後氣消了就後悔,這隱誅的存在相當於都給了雙方一個重來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明馬上到了,你哪裡是怎樣的習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