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華詩人文濤
-
2 # 火憤
不是每個人都懂流行,更不可能每個人都欣賞流行,中國紋身就代表把紋身當藝術自我陶醉不像外華人紋身只因為死了怕沒人認領。
-
3 # 善良的何先生
印象中,紋身對於大多數的年輕人來說,是比較酷的一件事,因為這種新潮的東西總是與青春,張揚,時尚,酷等詞語聯絡在一起,為了展現個性,也為了跟潮流,越來越多的人就去紋身,但是,紋身真的有想象中的那麼好嗎。
首先我們對於紋身的圖案做一個瞭解,渾身的圖案大多數都是根據自己的喜歡來選擇的,一些專業的紋身師絕對能夠保證自己選擇的那個紋身圖案的神韻,這是對於一些手比較巧的紋身師來說的,但是大部分的紋身師,並沒有這種技巧,他們紋的圖案大多數只是表面的一種相像,並不能夠給你帶來一種神韻,有些紋身師甚至連相像都做不到,紋出來的圖案四不像,那麼這個時候坑害的就是那些紋身的人,那種如鯁在喉的感覺真的太難受了。
第二個是對於紋身的風險性來說,有一些紋身房並不能夠提供完整的消毒裝置,在紋身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感染,比如說血液感染,而我們知道,艾滋病就是透過血液進行感染的,進行紋身的人大部分都是社會上的自由工作者,所以我們並不能保證他們身上沒有一些炎症,萬一我們使用的紋身器械並沒有消毒,那麼傳染上傳染病的機率是非常高的。
第三個就相當於價格來說,紋身的價格並不便宜,如果紋身師的質量較好的話,那麼我們多花點錢也無所謂了,但是如果紋身師的技術並不好,那麼我們就會有一種把錢打了水漂的感覺,這種絕對是得不償失。
接下來是相對於我們的工作來說,我們都知道,現在國家對於一些工作是有嚴格的要求的,那就是身上不能夠有紋身,或者是一些明顯的疤痕,那麼對於想要當兵或者當公務員的人來說,自從去工作的路就被堵死了。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洗紋身是一個非常痛苦的事情,洗紋身的人,要麼就是感覺到這個紋身不好看了,想換一個新的,要麼就是因為一些特殊的情況,不想要這種紋身,我們可以看看網上的照片,看到他們那些洗紋身的手段,絕對讓人感到殘忍,如果你的紋身比較深,面積比較大的話,那就更殘忍了,有的時候可能都會把整片的面板切下來。
所以紋身一定要慎重,如果沒有特別大的決心或者是毅力的話,最好就不要去紋身,因為平平淡淡也是一種幸福。
-
4 # 評繁的世界
紋身也叫做“文身”或“刺青”。
紋身不是現在才有,也不是國外先有,中國後有的。中國古代開始就有關於刺青的記載。
《越絕書·外傳本事》記載:“越王勾踐,東垂海濱,夷狄文身。”
《左傳·哀公七年》則指出:“太伯……仲雍嗣之,斷髮文身,裸以為飾。”
中國先秦時代,所謂的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由於這種刺字很難清洗掉,因此更有一定的震懾性。當然,受到刑法刺字的人就成為了社會的“異類”,也就很難被社會接受。
到後來,刺字逐漸超越了刑法的範圍。具有了一定的警示和裝飾作用。眾所周知的岳母刺字就有典型的“激勵和警示”的意涵。而在水滸傳中,花和尚魯智深就有了具備個性和自我裝飾感的紋身。 這些紋身當然已經不是所謂的“刑法”了。
另外,在少數民族中,紋身並不是刑法的需要。而是社會地位和階級的象徵。
國外的紋身歷史,和中國大同小異。也是有刑法、警示、裝飾、象徵等作用。只是紋身內容有異,紋身的位置不同而已。
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紋身始終不是社會文化的主流,而是一個極為小眾的文化存在而已。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人類文明的交流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融合。在今天的世界,強調自我、追求自我,實現自我成為了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突出個性就成為了時代的特點之一。
由於紋身的含義和歷史,很多人尤其年輕人對紋身就有著極為特殊的愛好。並且將此作為展示自我、標榜個性的方式之一。其主要特點就是能夠在人群中迅速展現自己的存在。
但由於這種表述自我的方式過於直接、也過於小眾另類。因此紋身的做法逐漸成為了一種人群的特有符號。也因為這樣人群更多的時候傳遞出另類、不合群、不願遵循公共規則的資訊。因此,他們和社會的關係變的越來越對立。而發生在這類人群中間的暴力等負面事件的增加也讓紋身與某種負面力量等同了起來。
最簡單的就是,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一群紋身的年輕人,絕大多數人會選擇躲避。
小小的紋身是“怡情”,全身紋身或許就是另類。這還是要分開看待的。
但不管怎麼說。一個人紋身不代表不是“好人”,“不紋身”的壞人反而更多。因此,紋身與否不是判斷一個人好與壞的標準。關鍵還是要看其言行。
最後需要說的是。好的紋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很多優秀的紋身師,就如同一位優秀的藝術家一樣!
-
5 # 彫昇
紋身又不犯法,想紋就紋啊,前提是年齡必須滿18歲,在紋身之前需要做好的準備工作就是先確定好自己喜歡的風格,然後就是找這個風格做得好的紋身師。跟紋身師說一下自己的想法還有想紋的位置,當然衛生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千萬別貪小便宜去什麼美甲紋繡店,美容美髮店去紋就行。
以下是我的作品,高手輕噴
-
6 # 傑子談紋身
紋身在目前暫時還不算是一個主流的行為,還是屬於偏小眾的亞文化。
紋身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多了,年輕人也確實有熱衷紋身的趨勢。
這一點,從中國紋身行業這兩年迅速的發展就可以看得出來,2016年全國各地甚至都有了一些模式化規模化的紋身培訓學校。有的是隻招美術畢業生,有的是沒有美術基礎,那連美術基礎一起教。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增大需求。包括各類時尚生活方式類的公眾媒體,大多都至少做過一個紋身專題(雖然幾乎都不得要點)。這麼熱鬧的場面,看起來確實是有一番“熱衷紋身”的趨勢。
但紋身文化和亞洲儒家社會的傳統氛圍還是相違背的,所以儘管它在迅速發展,但因為社會還是有一部分有色眼鏡在看待這件事,所以雖然熱鬧,倒也沒到蓬勃成現象級的地步。(但是對紋身的偏見也逐漸的在消除,我覺得是在朝一個好的方向發展,因為發出聲音的人越來越多。
(我不認為紋身是一種完全的新的文化,事實上紋身是人類最古老最傳統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原始部落的人類,就已經開始了紋身的行為。)
因為沒有做過細緻的調查,根據我粗淺的觀察和理解,我認為紋身這樣趨勢化的發展主要是三點原因。
第一點是受街頭文化的影響,紋身在搖滾樂,滑板,極限運動,hiphop等這些文化裡一起,衝了進來。如果這算一種文化輸入式的運動的話,那麼這場運動帶來的紋身,讓大家看到了區別於亞洲傳統的,大面積的,更容易被現代人接受的美式,歐洲式的新紋身風格。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做一個小小的紋身是很酷又無傷大雅的事情。而這一類文化的受眾,我認為自然大多是90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人。
第二點是中國紋身本身的發展,最早大概二十多年前,在中國從事紋身行業的師傅們,幾乎都沒有美術基礎,也沒上過什麼正規藝術大學,完全是憑藉著愛好和喜歡龍的東北金鍊子大哥們帶著起來的。那個時候的紋身師們因為學習的資源匱乏,也只會做一些老傳統的龍啊,鯉魚啊這樣的東西。但2000年後網際網路和美術行業的發展,讓後來的年輕的紋身師們能看到且有學習能力去綜合更多的表現紋身藝術的形式,他們自身的努力和宣傳,讓這個行業變成了一個外向傳播的氛圍,也影響了一些如今熱衷紋身的人。
第三點就是年輕人了。90年出生的人到今年也27歲了,我姑且就將這個年輕人的群體定位在85後。這一帶人的成長氛圍相對於過去,是最為開放的一代,受外來文化的灌輸長大的一代,開放性比較高,自我的觀念最為強烈,同樣需要表達自我的觀念也同樣強烈。而紋身作為一種極致的表達自我的方式,剛好接住了這一代人要表達的需求口。
但是中國紋身到今天,可以說是魚龍混雜,還處於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中。無論是價格還是手藝,中間的差距都拉的非常大,熱衷於紋身的年輕人,由於不瞭解這個行業,再加上我們國家美育教育一直比較弱。大家在選擇上通常會比較容易困惑,希望大家能多看作品,獲得自己喜歡的紋身。
回覆列表
說句實話,紋身其實是一門藝術,並不可恥,跟隨自己喜好來吧。有無紋身並不能決定你的好壞,別為陳規舊俗所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