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雷家林書畫

    應該是這樣,雅俗共賞的畫作擁有廣泛的市場與追捧者,象齊白石那樣的,專門家喜歡,草根人民也喜歡,價格逐年提高,好的近十個億了,這是很讓畫畫者暖心的例子。當然你也可畫高冷的,少數人欣賞的,抽象,現代,瘋狂的,那是你的選擇。

  • 2 # 夜色主義繪畫

    雅俗共賞是藝術欣賞的一種共勉可謂大眾也。雅文雅而不俗產生共勉可為共賞。有些人可能理解有誤,所以把藝術搞個雅俗共賞大家都喜歡。其實藝術重要的在於原創與眾不同,藝術的初級階段為雅俗共賞,中級階段為陶冶情操,高階階段為藝術思想哲學境界。雅俗共賞是畫家的基礎階段也可以說為學習階段,畫家的自我陶冶情操為過渡期,到忘我的思想哲學境界為藝術精品神品也。美與美的境界相互轉換了,經過歷史的錘鍊下來的作品也可謂共勉也。

  • 3 # 今爺有戲

    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藝術創作不僅要遵循藝術本身的規律,雅俗共賞更是藝術最高的追求!就像一副畫一首詩,一篇文章一齣戲劇,他脫胎於不同藝術家創作的內心,遵循著不同藝術門類的規律,但是,雅俗共賞,讓更多的人瞭解追捧世代相傳才是好的藝術作品!如同著名畫作《蒙娜麗莎》,李白的名篇《將進酒》,朱自清的《背影》,話劇《雷雨》等,這些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是在某個領域裡的高水準的創作,更是來自於生活,高於生活又雅俗共賞的佳作,因此才得以世代流傳生生不息!

  • 4 # 德雨50926495

    雅俗共賞是每種藝術形式,每個藝術家的共同的追求與責任。過份的追求雅,觀眾看不懂,藝術失去生命力,過份追求俗,大部分的女同志不來了。

    就相聲而言,到現在已150多年,傳到第九、十代的樣子。一開始就以地攤的形式存在,談不上雅。到侯寶林時期,他把相聲的糟粕去掉了,把相聲說進了中南海。馬季先生首開歌頌型相聲的先河。江昆先生說的是所謂現代相聲。正是這種不俗不雅的所謂現代相聲,把相聲帶進了死衚衕。

    想起一個古老的故事,在宋代有個大文豪,蘇東坡兄妹。東坡遇一個老和尚,東坡問和尚,你看我像啥?和尚說一尊佛。和尚反問道,那你看我像啥,東坡道一拋糞。回去與蘇小妹顯擺。小妹說,你看似佔了便宜,實際上吃了虧,他說你像佛,因為他心思有佛,你說他像糞,因為你心裡都是糞。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心裡有佛才能成佛。雅和俗也是這個道理,雅在於姿態,而俗在於生活。大雅大俗才有生命力。

    剛才說的侯先生、馬先生、姜先生,他們在各自的生活中,分別合自都創作了幾十段的相聲,流傳下來的有幾段?你能記的起來的有沒有?我只記的有個《五官爭功》,其它實在想不起來了。

    反觀現在郭德綱說的那些老相聲,如《地理圖》、《報菜名》,仍然被觀眾們喜歡。他的劇場一張票能賣到數千塊,還買不到票,即可證明。

    觀眾喜歡,肯花大錢買票進劇場,才是硬道理,才是藝術的生命力所在。如果觀眾不肯為你買票,無論你是藝術家協會主席,文聯主席又如何?你所傳承的所謂藝術,只能是遺產。

  • 5 # 輕鬆自學畫畫

    雅俗共賞其實是藝術的根本,國外不提,就中國而言,藝術的雅俗共賞是何等的重要的,雅俗共賞這個詞本身的含義就是針對大眾講的,如果是專業範疇內的評判是另一個層面,那是學術上的東西。藝術家的作品最終的受益者還是大眾,試想一個圈子裡的畫家你畫給我看,我畫給你看,那他存在的意義就沒有了。所以作品還是要讓大多數人讀懂是根本,一些抽象的東西當然也存在,這也只是藝術有分支,需要多面性,在學術上引起討論,透過不斷的討論分歧使藝術能有一個繼續前行的動力和依據。這就屬於行內的事情了。但藝術要生存發展,他的出路一定是雅俗共賞。

  • 6 # of一畫

    藝術可以雅俗共賞,但這並不是藝術創作的最高目的。藝術的功用重在引領和揭示,不需要刻意迎合大眾,那種狀態下創作出的作品,恐怕也是缺乏真情實感的,而作藝術最忌諱的就是-----不真。

    藝術的功用,並不只是宣揚美的,它的本質其實是“真”,這一個真字,說大了是能揭示宇宙自然的規律,說小了可以抒發個體的真實情感,不管大或小,只要符合真誠的原則,都能或多或少地打動人心。

    縱觀中外美術史,那些真正偉大的藝術創作者,他們的作品在當時,往往都是不被理解和接受的,比如西方的凡高、中國的朱耷等大師級畫家,無不是經歷著人生的坎坷,以及遭受著各種各樣的非議,但他們憑藉著對藝術的至誠熱愛,甘願忍受寂寞和享受孤獨,一腔熱血地投入到藝術創作中。

    但終歸,時間會見證一切好與壞。實踐證明,真正的藝術大家,他們的偉大作品並不會被歷史所埋沒,以至於百年後會再次迴歸到人們的視野中。雖然他們生前貧困孤獨,不被重視和看好,可終究還是贏得了後世人們的熱切喜愛與追捧。

    流傳千古的藝術作品,在被創作的當時歷史環境裡,很有可能不受關注,其實這個也正常,因為經典的藝術作品,都具有著“前衛性”的特點,一時得不到世人欣賞,也在情理之中。

    雅俗共賞的作品不能說不好,它在一定意義上,能給大眾帶來美的享受,愉悅身心並陶冶情操。

  • 7 # SY43625156

    藝術家一往向前朝"高山流水"走"陽春白雪"之道是每一個藝術家的終極目標!但想上高山之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貴有自知之明!再說了,最優秀的高古作品是需要擁有一定數量的有文藝修養的人群的。當下我們具備這個條件了嗎?我們當下有眾多傑出的藝術家嗎?他們的綜合文學藝術修養都達到很高的水平了嗎?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生前曾呼籲藝術家要有理想,不斷攀登藝術高峰。做出優秀的讓人仰望的"陽春白雪"作品。這句話本身沒有錯。 可我們當前的現實狀況是:從事藝術的已經成名和即將成名的人大都成金錢的奴隸!現實非常骨感,也很殘酷。人人都想當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藝術"已經成為一個"花瓶"。誰想得到,只要肯化錢都可以得到。這種對待藝術品的行為是一種褻瀆行為。在當今市場經濟時代,有錢就是任性!整個社會環境呈浮燥、喧譁狀態。我這裡沒有靈丹妙藥。只能依靠我們每一個從藝者用自己的行動,自己的作品影響我們周圍的人。那末我所提倡的是先從走"雅俗共賞"的路開始。至少要讓你周圍的人看得懂自己的作品。先培養起大眾的審美情趣!要讓更多的人進美術館、博物館看各類畫展。這個過程會是十分緩慢的。少則30年多則50年。我期望眾多的藝術家能懂得擁有"群眾基礎"才擁有市場。這個任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各傳媒鼎力支援相助。記得十年前的中國電影市場是美國大片、韓片的天下。在中國大批影視工作者和傳媒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產電影已佔有一席之地!我期待繪畫市場的春天會在不久的將來變成現實!

  • 8 # 畫家孟玉峰

    藝術創作需要雅俗共賞。

    一個好的藝術作品它來源於藝術家在生活中的提煉,來源於人群的啟發與思考。藝術家需要自己歸納和思維判斷,然後以藝術手法創作出作品,再返還給社會,讓人們接受和領會作品涵義。作品或思考,或享受,或聆聽,或欣賞等等來受到藝術思想的啟迪影響,從而整體推動社會意識進步和發展。

    人群的素質修養不同,感官認知不同,所以接受藝術感染力效果也不同,但作為好的藝術品是會得到大部分人接受認可的。一個國家,社會群體受的傳統文化教育相同,包括自然與人文文化近似,如果能雅俗共賞是可以實現的。

    藝術品目的是被接受和欣賞,從而得到流傳。如果沒有雅俗共賞做前提,藝術家閉門造車,自言自語的臆想,那只是你自己的一個作品,談不上藝術創作。作品本質失去意義,也不會有什麼藝術性可言。

  • 9 # 水墨畫家陳莊

    作為一個山水畫家,我覺得藝術創作還真不能雅俗共賞。

    雅俗共賞是指藝術作品的受眾面,專家討好,百姓討好;內行人說好,外行人說好,這樣的藝術作品八面玲瓏,高雅與媚俗同在,個性與共性一體,這樣的藝術作品,人人稱道。

    現實當中,藝術創作要做到雅俗共賞真難!我覺得雅俗共賞就是情商高的代名詞,情商是做人的方式,怎麼能把做人和做藝術混為一談呢?這樣不對,違背藝術的發展規律,違背藝術為“風格”為“個性”的率真思想。

    藝術創作要獨創,大眾化、普遍化的藝術失去藝術的應有價值,曲高和寡,藝術需要創新的精神,情商高,單為迎合觀眾去雅俗共賞,這樣的藝術偏離了藝術的正道。

    齊白石是雅俗共賞的代表,黃賓虹沒有雅俗共賞,照樣造就藝術的高峰,比照兩人的藝術,能說誰比誰高?能說黃賓虹的藝術沒有雅俗共賞就不成立?

    藝術創作要以學術為重,順其自然,切不可一味提倡雅俗共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李逵的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