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晚來風L
-
2 # 洎水藍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司馬光到底是誰。
司馬光其人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人。這個人不是一般人,他官至宰相,和王安石,蘇軾一個朝代。與王安石是政治對手,和蘇軾是朋友。志不同不相為謀,王安石做宰相期間,司馬光退出 朝堂十五年,這期間編撰了一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一書。其他著作在這裡不做介紹。
司馬光的家庭背景
司馬光祖上是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也就是司馬懿的弟弟,到隋唐時期,司馬家敗落淪為布衣,直到司馬光的祖父中進士,司馬家才重新進入仕途,而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比司馬光的祖父更加出色,官居四品,為人十分的清廉,號稱一代名臣。
司馬光砸缸故事裡救出的孩子名字叫上官尚光。
他是司馬光的鄰居,和司馬光是發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上官尚光的家族也非富即貴。這個故事發生在司馬光7歲的時候,一次和小朋友玩耍的時候,上官尚光不小心掉到了裝滿水的缸子裡面,(其實正確的應該叫甕,因為當時還沒有製作缸的技術),其它孩子都嚇的沒有了主意,只有司馬光慌亂中沉著冷靜,機智地搬起石頭砸破了缸子救出了上官尚光。大人們都稱讚司馬光聰明機智,成為了美談。由於司馬光官至宰相,這件事對少年兒童有一定啟蒙教育意義,所以被記入了正史,因此流傳成為了經典。但是對於上官尚光卻忽略無記。
原來上官尚光被救之後,因為家鄉不幸發生了自然災害,所以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去了一個名叫光山縣的地方居住。
上官尚光因為從小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也去參加了科考,但是很不走運的是,第一次去考試時並沒有被錄取。
第二次參加考試便中了一個舉人,但是上官尚光沒有得到皇帝的賞識,,索性就辭了官,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衣錦還鄉之後,因為他在家鄉中還是有一定的名望,就做了一名教書先生。
上官尚光不忘感恩,為了報答小時候司馬光對自己的救命之恩,特意在光山縣城西的龍堤南坡修建了一座亭臺,名曰“感恩亭”。希望後人能夠記得自己的恩人司馬光,而且把“砸缸救命”這件事寫進了自己家的族譜。
他經常給學生們講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並以此教育孩子們遇事不要慌張,要向司馬光一樣冷靜沉著。他一生育人無數,桃李滿天下,司馬光砸缸的事蹟由此天下皆知。
上官尚光之所以在歷史上沒有描述,究其原因我感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名人效應的印象
當一個人出了名,各種光環的照耀下,便成為了焦點。司馬光官至宰相忽略了上官尚光也不足為奇。
2、文人傳播
文人們記載的故事主旨是想透過故事,讓我們學習司馬光的這種智慧以及救人的精神。對少年兒童進行教育和啟蒙,上官尚光成為了次要人物。
不過上官尚光也是值得讓人尊敬的,雖然自己的仕途之路並不是很通暢,可以說是一波三折,但是自己並沒有從此消沉,而是選擇做一名老師,教書育人,傳播知識,小時候司馬光對自己的恩德也並沒有忘記,做的也非常到位。所以司馬尚光的個人品質和堅強的意志還是讓後人不禁為其點贊。
回覆列表
這個故事應該說是家喻戶曉了,連小孩子都知道。這件事情發生在1026年,當時的司馬光才7歲,在那麼危機的關頭能夠想出如此妙招,不愧是天才啊。在《宋史》裡是這麼記載的: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那麼他救的人是誰呢?他叫司馬尚,家裡也是有錢人,不然也不可能和縣令的兒子一起玩。被司馬光救了之後,司馬一家非常感激司馬光,這個司馬尚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就在自己的名字後面加了一個光,從此就叫做司馬尚光了。
後來司馬家把這件事記在了族譜裡,以示永遠不要忘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後來司馬尚光長大之後,還蓋了一座亭子,叫做“感恩亭”,以此來紀念司馬光。
司馬尚光的做法的確令人感佩,他有一顆知道感恩的心,他不僅自己不忘救命之恩,而且後代也一直牢記。不像現在有些人,被人救了卻反咬一口,真是令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