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敏之慎之

    螞蚱,在我老家稱之為“蚱蜢”,今天,五十多歲的我,談起蚱蜢、瑩火蟲、蝴蝶、蜻蜓……之類的昆蟲,我的腦海還會穿越時空,回憶起快樂的童年生活,童年的玩伴;童真無邪,童趣難忘啊!

    我的老家在江西上饒的一個小山村,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就是在我家鄉寫下的。六、七十年代,兒童可不象現在小孩如此幸福,有琳琅滿目的玩具,許許多多啟蒙讀物,我們村那幫小孩純粹一幫野孩子,成天捉蚱蜢,粘知了,吊青蛙,網蝴蝶、蜻蜓……。

    我們還把可愛的,品像好小動物當寵物養起來,知了、蝴蝶、蜻蜓不大好養,容易死,要說皮實還是蚱蜢、青蛙、蟈蟈了。

    有一天,我運氣不錯,逮著了一隻大蚱蜢,個頭差不多有小麻雀那麼大,青綠色,兩隻眼睛不停的閃爍著,蚱蜢的腿很粗壯,兩腿還長有一排鋒利的鋸齒,不小心讓它彈著,會覺得有點痛,我是太喜歡它了。

    家裡的蟈蟈籠太小,容不下大蚱蜢,只好用根細線梱住蚱蜢的一條腿,線的另一頭系在園子裡的柚子樹上,我們只要一逗蚱蜢,蚱蜢就帶著細線飛得又高又遠,彷彿是在放風箏,太有趣了,我家小妹也喜歡,一會也捨不得離開蚱蜢,……直到晚上,我們兄妹都玩困了,才怏怏離開蚱蜢,回屋睡覺。

    第二天,我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蚱蜢,當我到柚子樹底下時,就只看到一根細線,不見了蚱蜢,原來蚱蜢讓奶奶早上放出籠的大公雞吃了。為此,我和小妹都傷心了好幾天。

  • 2 # JL法老侃片

    “螞蚱”在廣東這邊絕大部分都叫“草蜢”(千萬別誤認是草蜢樂隊喲)。因為草蜢多見於茂盛的草地上以及禾苗上面,專門用它們的巨大的牙齒去破壞植物的葉子,是出了名的害蟲,所以這應該就是它叫“草蜢”的由來吧。

  • 3 # 辛之味

    我們老家在安徽省蕭縣,對螞蚱的叫法分為幾種:

    1、在農田裡的螞蚱,多為土灰色,部分是綠色的,我們那裡記得還叫“螞蚱”,名稱沒有變化,據老人們講過去鬧蝗災的時候,就是這種螞蚱,來的時候成群結隊,烏泱泱一片,遮天蔽日,會落到農田裡和樹上,瞬間,能將農田吃個精光。若早上它們還未飛走,可能由於身上可能沾了露水,身體重,飛不起來了,說用手可以在麥子和玉米杆上擼(平時這種螞蚱是很難空手捕到的,因為他們動作非常敏捷,飛行能力也很強),一早上能擼一口袋的螞蚱,回家用點鹽在鍋裡煎一下(那時食用油緊張,也就滴幾滴油),那叫一個美味。若它們離開,據說,像有人發號施令一樣,一夜之間會一隻不剩,全部飛走。

    2、還有一種螞蚱,是生活在草叢裡的,頭尖尖的,翅膀也很長,行動有些笨拙,空手可以捕捉到,長得大的有手指這麼長,在我們那裡叫“老扁呆”。有時在農閒之餘,會捕捉它們,然後,折一枝柳枝,將它們串起來(方便攜帶),回家一樣煎著吃,味道也很好,很香。

  • 4 # 乾坤1號

    螞蚱,用我家鄉農村話來說叫“草蜢”或者“禾蝦”,被叫作“禾蝦”,應該是我家鄉獨有的方言叫法吧,我想大概的意思就是指它是生活在農村稻田禾苗上的一種體型有點象蝦一樣的小昆蟲吧。另外,螞蚱還有一個更漂亮的全世界通用的名字,叫“蝗蟲”,其品種很多,生存於世界各地。

    螞蚱是一種農作物的害蟲,主要以植物的葉子為食物,雖說它的食量不是很大,但螞蚱的數量之龐大,會讓人類感到害怕,它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有時一畝水稻中就已存在數以億計只螞蚱,所以它對水稻等農作物的危害是難以估計的。好在現代科技發達,已經有專門用來對付它的防治農藥,螞蚱的數量才得以有效控制,減少了對農作物的危害。

    螞蚱按顏色來分,主要分為綠色和褐色兩種,它是一種帶翅會飛的昆蟲,頭部有對較短的觸角,後面長著一對大腿,有非常強大的彈力,單靠這對彈力後腿一彈就能彈出十多米遠,速度還快到驚人。

    螞蚱雖說是對農作物有害的昆蟲,同時它也是一種有藥用價值的昆蟲,可以食用。記得小時候一到稻穀收割時,農村的孩子們都會帶上一個竹做的小籠子去捉螞蚱,把螞蚱放鍋裡炒黃炒香,當天晚飯的菜就數它最受歡迎了。現在有了農藥的有效防治,農村裡已經很少見得到螞蚱這種昆蟲了,更不用說拿它來做菜下飯了。由於螞蚱有藥用價值,加上還可以用它來餵養家禽,效果相當不錯,導致近年來有很多養殖戶人工繁殖飼養螞蚱,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是相當不錯的。

    螞蚱,我們家鄉的方言叫“草蜢”、“禾蝦”、或者直接叫“猛”,不知你們的家鄉有這個叫法嗎?大家又有沒有吃過這種用螞蚱做的菜呢?這道“螞蚱”菜的確是很美味的,沒有吃過的人根本無法體會。

  • 5 # 十月送暖

    題主的這個問題好 在農村生活過的沒有不認識螞蚱的。螞蚱,在我們這裡的種類很多,叫法也不同,比如“十八蹦”“飛光”“單張”“駱駝”“乖子”等等。提起螞蚱,就把我帶回了快樂的童年,清晨捉對對,做釦子,逮螞蚱,燒螞蚱的情景。

    螞蚱種類很多,名稱各異。在老家,螞蚱的種類有好多種,一種是土褐色,長度3——10釐米,可飛二三米的,叫螞蚱,這種螞蚱雖然能飛,但飛不了多久,很容易捕捉。另一種是土褐色,長度3——6釐米,個頭粗壯 ,基本不會飛,但蹦的很遠很快,能連續跳躍十多下,因此叫“十八蹦”,如果不注意還真不好抓,不過這種螞蚱肉多脂肥,是難得美味。第三種是土褐色,長度3——6釐米,翅膀短小,身體粗壯,既不會飛,也不大蹦,以爬為主,很笨的樣子,我們叫它“駱駝”,這是孩子們的最愛,只要被發現,幾乎沒有逃脫的可能。第四種是綠色,最長的可達12釐米多,一飛就十多米 ,且能連續飛翔,所以叫它“飛光”或“飛蝗”。這是螞蚱界的貴族,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可它十分狡猾,單憑用手捉,,抓住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第五種是綠色和飛光的樣子差不多,就是它的肚子很大,也可蹦、飛、爬,而且還能鳴叫,叫它“乖乖兒”。這種螞蚱我們是捨不得吃的,只用來聽聲。第六種是全身綠色或土褐色,頭部尖尖,長度在3——14釐米左右,能飛能跳能爬,但都不出眾,很容易捕捉,叫“單張”,也是難得的美味。有一種“單張”的長度在4、5釐米之間,全身帶有斑點,肚子也比一般的“單張”大,叫“油單張”,它以爬為主。所有的螞蚱都是公的小,母的大,母的要比公的大好幾倍。但公的靈活,飛的蹦的都很遠,在它後面遠遠的就會被發現 ,母的就遜色好多,屬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型別了,相對容易捕捉。

    小時候,田地裡的螞蚱隨處可見,在草叢裡一走,就會跳出一群的螞蚱,這當然成了我們的誘惑。可除了“油單張”“駱駝”好捉外,其餘的都不容易抓住。我們一是用釦子捉,二是早晨捉。先用鐵絲做一個二、三十釐米的圓圈,圓圈上套上紗布,再將圓圈固定在竹竿上,一個釦子就做好了。別管“飛光”“十八蹦”還是“單張”,遠遠的就能扣上它們,不長時間就能捉幾斤,可以在地裡點上火,直接燒著吃 ,那個香啊,絕對是天然的美味。也可拿回家油炸著吃,又酥又脆又香。後來有了冰箱,吃不了放在冰箱裡,冬天都可享用。早晨捉螞蚱就簡單的多了,清晨是螞蚱發情的高峰期,一對一對的趴在莊稼上或草地裡,加上早晨的露水,根本就飛不起來,想怎麼捉就怎麼捉,常常是一抓一大把,一早晨多的時候能捉十多斤呢。

    慢慢的隨著農藥在農田的推廣,荒地的減少,田地裡的螞蚱現在很少了,一些品種幾乎絕跡了,這幾年老家的有人看到了商機,開始養起了螞蚱,是土褐色的那種螞蚱,價格不菲。春節的時候朋友給送來了一袋螞蚱,味道果然不錯,讓我又想起了童年捉螞蚱的情景。

  • 6 # 快樂de田野

    螞蚱,學名叫蝗蟲唄。

    不過我老家,把蝗蟲簡單分了分類。我只說目前還記得的。

    身體灰褐色,體型稍小的我們一律叫螞蚱。(如圖一)

    體型稍大,渾身透綠,我們當地叫“油螞蚱”。大人們到地裡幹農活,有時候捎帶捉一通。用茅草穿過螞蚱的脖頸,串成一串一串。帶回家給孩子們在鍋底燒了吃,或者經油一炸,滿屋噴香。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吃回炸螞蚱,簡直了不得。大油螞蚱肚子裡有黃朧朧的籽兒,吃得感覺滿嘴流油。(如圖二)

    這兩種螞蚱,只是顏色不同,大小不同。記得還有一種模樣大不同的。我們管它叫“哨夾”,不知道倆字咋寫。好像它飛的時候,翅膀碰擊,會發出有節奏的響聲。(如圖三)

    年代太久了,僅憑記憶,只寫這三種吧……

    2019.6.6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們明明知道戰爭會帶來傷害,為什麼還要製造武器和強大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