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心蔚藍

    人在他鄉思故鄉,想故鄉,念故鄉,難忘故鄉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月圓的時侯更惦念千里之外的家人,今晚的月亮又圓又美,可還是覺得比不了家鄉的那一輪明月,牽引著我思鄉的心,遙問月故里,月是故鄉明,今朝對月飲明,明日夢故鄉。

  • 2 # 泉尚人家

    “月是故鄉明”是唐朝杜甫所作《月夜憶舍弟》文中的一句話,全文如下:

    《月夜憶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直譯意思是:戍樓上的更鼓聲聲,阻隔了人們的來往道路,在邊塞城的秋天,荒蕪秋涼,一隻孤雁從頭頂哀鳴鳴叫。從今夜開始白露就結霜了,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最好看。有兄弟卻都離散了,家已殘破,沒有了家也無法探問到弟弟們的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息。

    這首詩是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更引起杜甫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詩中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生死未卜,杳無音信。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憶弟之情。顛沛流離中的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悲痛。

    透過對比,月亮是故鄉的明,更顯示了作者當時的落寞和淒涼,那隻哀鳴的孤雁又何嘗不是自己的寫照呢?透過“斷人行” 、“雁聲”、“月是故鄉明”等環境的描述,烘托出了作者的心情。

    宋朝蘇軾在《水調歌頭》文中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給胞弟蘇轍,在哪裡看月亮都是一樣的,描述了兄弟情深。而《月夜憶舍弟》的文中用對比的手法,更體現了杜甫對兄弟幾人的情深意切,從而體現了作者對以前一家人在家鄉團聚時簡單幸福生活,對穩定生活的一種嚮往,為國家處於動亂而感到遺憾和悲痛。國家的動亂不僅讓自己流落他鄉,同時也失去與其他幾兄弟的聯絡,真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藝術作者出現品德問題後你還會繼續喜歡、欣賞他(她)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