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墓位於鞏義城南4公里的藝田鎮後泉溝村嶺上。這裡東 有青龍山,西;廟洛水,南望嵩高,北與寇準墓遙遙相望,墓在永定陵區域範圍內,東南一公里即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和楊、劉二后妃陵。 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圓形,高5米,周長20米,墓前豎 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書大字“宋丞相孝肅包 公墓”。碑陰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記”,因風雨剝落,大都不 可辨認。墓前神道兩側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公元999年生於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甲科進土,曾任建昌、天長知縣,端州知州,累遷監察御史,又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除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嘉信六年(公元1061年),為樞密副使。嘉柏七年病逝於開封,終年64歲,贈吏部尚書,溢孝肅。 包公一生儉樸,做官後,居處日用、衣服、飲食如常人,不 搞特殊享受,不收受賄賂,為官清正廉明,剛正不阿。他曾說,後代子孫做官,如有貪贓賣法,不得歸家,死後不能入祖墳。如不照他的話去做,就不是他的子孫。他不怕權貴,不徇私情,堅持 正義,為民請命。所以數百年來,在人民中間傳頌著他許多故事,歷代的小說、戲曲中,也塑造了他的生動形象,他成了人們心目 中清官廉吏的化身。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人民稱他“包青天”。 史書上也說,“關節不到,有同羅包老。”包公在封建社會的宦海中,能夠如此廉正,確實難能可貴。直到今天,人們稱道好官,還是以“包青天”相比,可見包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了。 包公墓在解放前被盜,盜洞敞開,石刻倒地。建國後經過多 次修耷,如今遊人如潮,都來瞻仰這位包青天。
包拯墓位於鞏義城南4公里的藝田鎮後泉溝村嶺上。這裡東 有青龍山,西;廟洛水,南望嵩高,北與寇準墓遙遙相望,墓在永定陵區域範圍內,東南一公里即為永定陵,南去半公里便是真宗和楊、劉二后妃陵。 包拯墓座北向南,墓象呈圓形,高5米,周長20米,墓前豎 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一通,高2.67米,中書大字“宋丞相孝肅包 公墓”。碑陰刻有“宋丞相包文公墓碑記”,因風雨剝落,大都不 可辨認。墓前神道兩側尚存有石雕象望柱、石羊和石虎。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公元999年生於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甲科進土,曾任建昌、天長知縣,端州知州,累遷監察御史,又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除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嘉信六年(公元1061年),為樞密副使。嘉柏七年病逝於開封,終年64歲,贈吏部尚書,溢孝肅。 包公一生儉樸,做官後,居處日用、衣服、飲食如常人,不 搞特殊享受,不收受賄賂,為官清正廉明,剛正不阿。他曾說,後代子孫做官,如有貪贓賣法,不得歸家,死後不能入祖墳。如不照他的話去做,就不是他的子孫。他不怕權貴,不徇私情,堅持 正義,為民請命。所以數百年來,在人民中間傳頌著他許多故事,歷代的小說、戲曲中,也塑造了他的生動形象,他成了人們心目 中清官廉吏的化身。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人民稱他“包青天”。 史書上也說,“關節不到,有同羅包老。”包公在封建社會的宦海中,能夠如此廉正,確實難能可貴。直到今天,人們稱道好官,還是以“包青天”相比,可見包公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了。 包公墓在解放前被盜,盜洞敞開,石刻倒地。建國後經過多 次修耷,如今遊人如潮,都來瞻仰這位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