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 水是生物有機體在新陳代謝作用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成分。因此我們常常能看到蝴蝶停在潮溼的地上吸水,尤其是稍含鹹味的水,最能吸引它們來飲。每當烈日臨空的炎夏正午,在窪陷的山路上,在溪邊,就有各式各樣的蝴蝶成群聚集在那裡吸水。 取食 蝴蝶的壽命,長短不一。壽命長的可達11個月,壽命短約的只有2~3星期。在這段時期內,雄蝶忙著尋覓雌蝶交尾,雌蝶找尋寄主產卵,活動頻繁,因此必須向大自然界充分攝取養料。才能順利完成它們傳種接代的神聖使命。 蝶類不是專門探花吸蜜的昆蟲。由於種類不同,它們的攝食物件也大不相同,並且絕大部分是專食性的。例如,有的種類不僅吸食花蜜,而且嗜吸某些特定植物的花蜜;有些蝴蝶則不吸花蜜而嗜食其他爛果或蛀樹滲出的汁液,甚至人畜鳥獸的糞便,這說明蝶類食性是廣泛的。 活動 蝴蝶是一種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高低,是隨著周圍環境溫度而變化的。因此蝴蝶的生命活動,直接受著外界溫度的支配,溫度低了,就停止活動。 每當早春或深秋的清晨,在田野裡,常可見到一些蝴蝶張開了翅膀,面向太陽取暖,等到體溫上升到各自需要的活動始點時,它們才會開始活動。這種現象若到3000-4000米的高山上去觀察,可以看得格外清楚。當太陽從雲層裡穿出而光熱照射到大地上時,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蝴蝶活躍地四處翩飛。假如太陽忽被雲層遮蔽起來,那末它們就立刻停止了活動,瞬之間,竟然完全看不到一個蝴蝶的影蹤。當太陽重新照射時,它們又活躍如前,象這樣有規律地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著,非常有趣。知道了蝶類是一種變溫動物,就不難解釋上述現象了。 各種蝴蝶生命活動的特性是不盡相同的,而且同一種類的雌雄個體之間,習性也可能不同,雌蝶通常都徘徊在寄主植物生長地的附近,活動範圍比較狹窄,這種習性在高山地帶顯示得最為突出,這是因為植物的分佈與海拔高度是密切相關的。至於雄蝶則四處翩飛,覓尋配偶,即使在山地,它們的活動範圍、也要廣闊得多。 山峰之顫,是多種蝴蝶的聚匯場所,山隘孔道是多種蝴蝶飛行的必經之路;此外深溝峽谷的隘道,也是蝴蝶出沒最多的地方。這裡還應該看到,也有許多蝴蝶的活動範圍是非常狹小的,它們好象是不願離開家門一步似的,侷限在一個小天地內生活。不到它們的家園人們就不容易看到它們的影蹤,如疏毛藪環蝶。因此當我們到一個新地區去從事蝶類的採集調查時,一定先要考慮上述種種因素,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蝶類的活動,主要依靠飛翔。飛翔的習性,每視種數而有異;從飛翔的姿態來說,有平直前進的,有舞姿前進的,也有曲線前進的種種不同的飛翔方式。從飛翔的速度來說,有快到目不能辨的,也有慢到徒手可捉的。還有些種類能作滑翔飛行,有些種類能作定位飛翔,更有一些種類,力能振翅飛翔,隨風飄舞,而遠涉重洋。 此外還有一些種類能在林中長時間地在空中飛翔,忽東忽西,猶如蜂蠅臨空飛舞一樣,僅能看見一些跡影。再有一種俗名叫“異天蝶”的六斑劍鳳蝶,當其一受驚擾時,即騰空上飛,直上雲霄,迅即飛到人們眼力所不及的高空中去,看來煞是有趣。 棲息 蝴蝶是晝出活動的昆蟲,因此到了薄暮來臨時,它們就各自選擇安靜和隱蔽的場所,進行棲息。棲息環境,依蟲種而有不同,一般的種類都喜歡棲息在植物的枝葉上,有些種類則喜歡棲息在懸巖峭壁上面。 一般的蝶類是單獨棲息的,但是也有些種類例如許多種斑蝶則是喜歡群聚在一起棲息的。其中褐脈棕斑蝶屬著名的大量群棲的種類。 在蝶類晝間活動的過程中,個別種類還有它們獨特的棲息習性。例如喙鳳蝶在林空,象蜻蜓那樣的徘徊飛翔了一段時間後,就棲落到樹梢休息,隔一回兒再飛,除取食以外,從不下地,所以不易捕捉到這類蝴蝶。還有一些蝴蝶(例如翠灰蝶)具有領域性地喜歡棲息在山路隘道的灌木葉片上,看到其他蝴蝶飛過,就飛過去追趕,一回兒,仍歸原處棲息,以後再見其他蝴蝶飛過,又同樣飛過去追趕,這樣一次又一次有規律地飛棲活動,目的是半路攔截同類的雌蝶,以求伺機交尾。所以,有時即使我們揮網兜未捕獲而驚跑了這類蝴蝶也不要緊,等一回兒,它們仍舊會飛回原地,給你重行兜捕的機會,因此捕捉這類蝴蝶很容易成功。 最後,談一下枯葉蛺蝶的生活習性。枯葉蛺蝶通常生活在樹木茂盛的山嶽地帶,常見其出沒於懸崖峭壁下蔥鬱的混交林間。雄蝶在活動時,常常飛棲到伸出在溪澗流水上空2米多高的闊葉樹葉上,等候雌蝶飛過而追逐交尾,這時揮網兜捕,極易成功。如若漏網立即飛入叢林,棲止於藤蔓或樹木枝幹上,它飛翔迅速,行動敏捷,更憑藉其翅裡酷肖枯葉而隱匿起來,一時極難發現其棲息所在。它的棲息姿態是頭端向下,尾部朝天,常靜止在無葉的粗幹上。 蝴蝶的遷移飛行 歷史上記載過不少蝴蝶的遷移飛行。據威廉斯1930年統計已達1273次。在世界上已知有214種蝴蝶有遷移飛行的習性。 蝴蝶遷飛的群體有大有小,數量多時高達千百萬。遷飛的種群組成,有單一的,也有混雜的。遷飛的距離,有短有長,距離短的,僅在地小範圍內遷飛;距離遠的,常常飛越洲或者橫渡重洋,如威氏在1935年報告一則奇聞時說,褐脈棕斑蝶從墨西哥遠距離飛遷到加拿大及阿拉斯加,共飛行了4000千米。 在中國歷史上有關蝶類遷飛的記錄並不很多。根據歷史文獻上的記載,從1603~1933年僅得五次。發生在滇,桂二省境內,最近一次是1933年。據6月16日上海新聞報的記載,“1933年5月2日正午天陰,雲南昆明,距市東方40裡之大板橋鎮忽有白蝶數千萬漫空蔽野,由東面飛來遍佈於該鎮之田畝林木及屋角牆壁等處,白茫茫毫無空隙。……此蝶群休息二小時後,又行飛起……徑往西方省城飛去……。該鎮人云,此蝶類純系白質,大小翅上各有黑斑一、二小點。其數約有千百餘萬,並無他種色彩者攙人其中……。” 近年來報上也多次報道有關蝴蝶遷飛的現象,最近一次為1988年8月2日《解放日報》刊登了蝴蝶遷飛的報道:“甘肅榆中縣興隆山風景區7月19日至21日連續3次出現“蝶雪”現象。據當地目擊者說,三次“蝶雪”都出現在上午10時至下午1時間,漫天飛雪般的蝴蝶鋪天蓋地,由興隆山向馬銜山飛去。蝴蝶呈黃白色間有黑色斑點。最大的一群出現在19日上午10時,近百米寬的興隆峽被蝶群充斥,蝶陣前後長約5千米,浩浩蕩蕩過了近3小時,有人用草帽一下就扣住幾十只。” 遺憾的是在中國蝶類遷飛史中,從沒有抓到過一隻遷飛中的蝴蝶實物標本,因此難以作出具有科學價值的報道。筆者在此寄望全國的蝶類愛好者,今後如果遇到此種現象,一定要跟蹤攝像,並且捕捉到參與飛遷的蝴蝶標本,才能填補中國蝶類遷飛史上的這一空白。交尾 一般蝶類的雄蝶比雌蝶要早一點羽化。之後,雄蝶到處飛翔,覓尋羽化不久的雌蝶,捷足先登地追逐交尾。一隻棲息在葉上的雌蝶,如果是已經交尾過的,當雄蝶飛臨時,它就平展四翅而將腹部高高翹起,絕不起飛,這是雌蝶不接受交尾的表示,因此雄蝶繞飛一陣,也就只好舍之他去;反之即行交尾。有時一隻不需要交尾的雌蝶,當其在空中飛翔時,可能遇到好幾只雄蝶追逐求愛,緊逼和繞圈飛舞,難解難分,一起上升到高空,這時雌蝶突然挾翅而下,急速降落,這種逃循使雄蝶如墮迷途,不知雌蝶所在,因而雌蝶得以脫身。雌蝶的這種“逃婚”本能頗為有趣。 還有一些蝶類如絹蝶科的大部分種類,雌蝶在交尾之後,在交尾囊開口處的基部,生長出各種各樣的交配後的衍生物(封瓣)一枚,成為阻止再交尾的障礙物,蟲各一型。是鑑別蟲種的一大特徵。 蝴蝶交尾的方式,是尾部相接而頭部分向兩端,如小褐斑鳳蝶,在交尾過程中,如遇驚擾則雌蝶主動飛翔,而雄蝶則安靜地倒懸在下方,任其拖著飛逃。 產卵 蝶類產卵各有其所,絕不亂產,最為常見的是將卵產在葉片的反面。一般是每產一粒,如柑橘鳳蝶。也有產卵成片的,如絹粉蝶。許多蝴蝶在植物上產的卵各有其特定的部位和特殊的排列方式,如樸喙蝶的卵產在朴樹的嫩芽上;豆莢灰蝶的卵產在扁豆花蕾的基部;黃邊醬蛺蝶產大量的卵在楊樹細枝上,並且排列得很有規律,繞成一環;更有趣的是蒙蛺蝶的卵往往4~5粒、多至十數粒壘積成串。 此外有一些蝶類將卵產在寄主植物附近的其他物體上,無尾銀蜆蝶就是一例。而最有趣的產卵方式,要算是枯葉蛺蝶,有時雌蝶產卵不直接產在寄主植物——馬藍等的葉片上,而將卵間接地產在寄主植物上方半米左右處的樹枝上,當幼蟲從卵中孵化出來以後,不久,就會吐一遊絲下降,依靠風力吹動盪漾而達到寄主植物的葉面上,象這種頗有“遠見”的產卵習性,在蝶類中也並不多見。
飲水 水是生物有機體在新陳代謝作用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成分。因此我們常常能看到蝴蝶停在潮溼的地上吸水,尤其是稍含鹹味的水,最能吸引它們來飲。每當烈日臨空的炎夏正午,在窪陷的山路上,在溪邊,就有各式各樣的蝴蝶成群聚集在那裡吸水。 取食 蝴蝶的壽命,長短不一。壽命長的可達11個月,壽命短約的只有2~3星期。在這段時期內,雄蝶忙著尋覓雌蝶交尾,雌蝶找尋寄主產卵,活動頻繁,因此必須向大自然界充分攝取養料。才能順利完成它們傳種接代的神聖使命。 蝶類不是專門探花吸蜜的昆蟲。由於種類不同,它們的攝食物件也大不相同,並且絕大部分是專食性的。例如,有的種類不僅吸食花蜜,而且嗜吸某些特定植物的花蜜;有些蝴蝶則不吸花蜜而嗜食其他爛果或蛀樹滲出的汁液,甚至人畜鳥獸的糞便,這說明蝶類食性是廣泛的。 活動 蝴蝶是一種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高低,是隨著周圍環境溫度而變化的。因此蝴蝶的生命活動,直接受著外界溫度的支配,溫度低了,就停止活動。 每當早春或深秋的清晨,在田野裡,常可見到一些蝴蝶張開了翅膀,面向太陽取暖,等到體溫上升到各自需要的活動始點時,它們才會開始活動。這種現象若到3000-4000米的高山上去觀察,可以看得格外清楚。當太陽從雲層裡穿出而光熱照射到大地上時,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蝴蝶活躍地四處翩飛。假如太陽忽被雲層遮蔽起來,那末它們就立刻停止了活動,瞬之間,竟然完全看不到一個蝴蝶的影蹤。當太陽重新照射時,它們又活躍如前,象這樣有規律地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著,非常有趣。知道了蝶類是一種變溫動物,就不難解釋上述現象了。 各種蝴蝶生命活動的特性是不盡相同的,而且同一種類的雌雄個體之間,習性也可能不同,雌蝶通常都徘徊在寄主植物生長地的附近,活動範圍比較狹窄,這種習性在高山地帶顯示得最為突出,這是因為植物的分佈與海拔高度是密切相關的。至於雄蝶則四處翩飛,覓尋配偶,即使在山地,它們的活動範圍、也要廣闊得多。 山峰之顫,是多種蝴蝶的聚匯場所,山隘孔道是多種蝴蝶飛行的必經之路;此外深溝峽谷的隘道,也是蝴蝶出沒最多的地方。這裡還應該看到,也有許多蝴蝶的活動範圍是非常狹小的,它們好象是不願離開家門一步似的,侷限在一個小天地內生活。不到它們的家園人們就不容易看到它們的影蹤,如疏毛藪環蝶。因此當我們到一個新地區去從事蝶類的採集調查時,一定先要考慮上述種種因素,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蝶類的活動,主要依靠飛翔。飛翔的習性,每視種數而有異;從飛翔的姿態來說,有平直前進的,有舞姿前進的,也有曲線前進的種種不同的飛翔方式。從飛翔的速度來說,有快到目不能辨的,也有慢到徒手可捉的。還有些種類能作滑翔飛行,有些種類能作定位飛翔,更有一些種類,力能振翅飛翔,隨風飄舞,而遠涉重洋。 此外還有一些種類能在林中長時間地在空中飛翔,忽東忽西,猶如蜂蠅臨空飛舞一樣,僅能看見一些跡影。再有一種俗名叫“異天蝶”的六斑劍鳳蝶,當其一受驚擾時,即騰空上飛,直上雲霄,迅即飛到人們眼力所不及的高空中去,看來煞是有趣。 棲息 蝴蝶是晝出活動的昆蟲,因此到了薄暮來臨時,它們就各自選擇安靜和隱蔽的場所,進行棲息。棲息環境,依蟲種而有不同,一般的種類都喜歡棲息在植物的枝葉上,有些種類則喜歡棲息在懸巖峭壁上面。 一般的蝶類是單獨棲息的,但是也有些種類例如許多種斑蝶則是喜歡群聚在一起棲息的。其中褐脈棕斑蝶屬著名的大量群棲的種類。 在蝶類晝間活動的過程中,個別種類還有它們獨特的棲息習性。例如喙鳳蝶在林空,象蜻蜓那樣的徘徊飛翔了一段時間後,就棲落到樹梢休息,隔一回兒再飛,除取食以外,從不下地,所以不易捕捉到這類蝴蝶。還有一些蝴蝶(例如翠灰蝶)具有領域性地喜歡棲息在山路隘道的灌木葉片上,看到其他蝴蝶飛過,就飛過去追趕,一回兒,仍歸原處棲息,以後再見其他蝴蝶飛過,又同樣飛過去追趕,這樣一次又一次有規律地飛棲活動,目的是半路攔截同類的雌蝶,以求伺機交尾。所以,有時即使我們揮網兜未捕獲而驚跑了這類蝴蝶也不要緊,等一回兒,它們仍舊會飛回原地,給你重行兜捕的機會,因此捕捉這類蝴蝶很容易成功。 最後,談一下枯葉蛺蝶的生活習性。枯葉蛺蝶通常生活在樹木茂盛的山嶽地帶,常見其出沒於懸崖峭壁下蔥鬱的混交林間。雄蝶在活動時,常常飛棲到伸出在溪澗流水上空2米多高的闊葉樹葉上,等候雌蝶飛過而追逐交尾,這時揮網兜捕,極易成功。如若漏網立即飛入叢林,棲止於藤蔓或樹木枝幹上,它飛翔迅速,行動敏捷,更憑藉其翅裡酷肖枯葉而隱匿起來,一時極難發現其棲息所在。它的棲息姿態是頭端向下,尾部朝天,常靜止在無葉的粗幹上。 蝴蝶的遷移飛行 歷史上記載過不少蝴蝶的遷移飛行。據威廉斯1930年統計已達1273次。在世界上已知有214種蝴蝶有遷移飛行的習性。 蝴蝶遷飛的群體有大有小,數量多時高達千百萬。遷飛的種群組成,有單一的,也有混雜的。遷飛的距離,有短有長,距離短的,僅在地小範圍內遷飛;距離遠的,常常飛越洲或者橫渡重洋,如威氏在1935年報告一則奇聞時說,褐脈棕斑蝶從墨西哥遠距離飛遷到加拿大及阿拉斯加,共飛行了4000千米。 在中國歷史上有關蝶類遷飛的記錄並不很多。根據歷史文獻上的記載,從1603~1933年僅得五次。發生在滇,桂二省境內,最近一次是1933年。據6月16日上海新聞報的記載,“1933年5月2日正午天陰,雲南昆明,距市東方40裡之大板橋鎮忽有白蝶數千萬漫空蔽野,由東面飛來遍佈於該鎮之田畝林木及屋角牆壁等處,白茫茫毫無空隙。……此蝶群休息二小時後,又行飛起……徑往西方省城飛去……。該鎮人云,此蝶類純系白質,大小翅上各有黑斑一、二小點。其數約有千百餘萬,並無他種色彩者攙人其中……。” 近年來報上也多次報道有關蝴蝶遷飛的現象,最近一次為1988年8月2日《解放日報》刊登了蝴蝶遷飛的報道:“甘肅榆中縣興隆山風景區7月19日至21日連續3次出現“蝶雪”現象。據當地目擊者說,三次“蝶雪”都出現在上午10時至下午1時間,漫天飛雪般的蝴蝶鋪天蓋地,由興隆山向馬銜山飛去。蝴蝶呈黃白色間有黑色斑點。最大的一群出現在19日上午10時,近百米寬的興隆峽被蝶群充斥,蝶陣前後長約5千米,浩浩蕩蕩過了近3小時,有人用草帽一下就扣住幾十只。” 遺憾的是在中國蝶類遷飛史中,從沒有抓到過一隻遷飛中的蝴蝶實物標本,因此難以作出具有科學價值的報道。筆者在此寄望全國的蝶類愛好者,今後如果遇到此種現象,一定要跟蹤攝像,並且捕捉到參與飛遷的蝴蝶標本,才能填補中國蝶類遷飛史上的這一空白。交尾 一般蝶類的雄蝶比雌蝶要早一點羽化。之後,雄蝶到處飛翔,覓尋羽化不久的雌蝶,捷足先登地追逐交尾。一隻棲息在葉上的雌蝶,如果是已經交尾過的,當雄蝶飛臨時,它就平展四翅而將腹部高高翹起,絕不起飛,這是雌蝶不接受交尾的表示,因此雄蝶繞飛一陣,也就只好舍之他去;反之即行交尾。有時一隻不需要交尾的雌蝶,當其在空中飛翔時,可能遇到好幾只雄蝶追逐求愛,緊逼和繞圈飛舞,難解難分,一起上升到高空,這時雌蝶突然挾翅而下,急速降落,這種逃循使雄蝶如墮迷途,不知雌蝶所在,因而雌蝶得以脫身。雌蝶的這種“逃婚”本能頗為有趣。 還有一些蝶類如絹蝶科的大部分種類,雌蝶在交尾之後,在交尾囊開口處的基部,生長出各種各樣的交配後的衍生物(封瓣)一枚,成為阻止再交尾的障礙物,蟲各一型。是鑑別蟲種的一大特徵。 蝴蝶交尾的方式,是尾部相接而頭部分向兩端,如小褐斑鳳蝶,在交尾過程中,如遇驚擾則雌蝶主動飛翔,而雄蝶則安靜地倒懸在下方,任其拖著飛逃。 產卵 蝶類產卵各有其所,絕不亂產,最為常見的是將卵產在葉片的反面。一般是每產一粒,如柑橘鳳蝶。也有產卵成片的,如絹粉蝶。許多蝴蝶在植物上產的卵各有其特定的部位和特殊的排列方式,如樸喙蝶的卵產在朴樹的嫩芽上;豆莢灰蝶的卵產在扁豆花蕾的基部;黃邊醬蛺蝶產大量的卵在楊樹細枝上,並且排列得很有規律,繞成一環;更有趣的是蒙蛺蝶的卵往往4~5粒、多至十數粒壘積成串。 此外有一些蝶類將卵產在寄主植物附近的其他物體上,無尾銀蜆蝶就是一例。而最有趣的產卵方式,要算是枯葉蛺蝶,有時雌蝶產卵不直接產在寄主植物——馬藍等的葉片上,而將卵間接地產在寄主植物上方半米左右處的樹枝上,當幼蟲從卵中孵化出來以後,不久,就會吐一遊絲下降,依靠風力吹動盪漾而達到寄主植物的葉面上,象這種頗有“遠見”的產卵習性,在蝶類中也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