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最後流入東海。 長江的形成發在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的燕山運動,在長江遊形成了唐古拉山脈,青藏高原緩緩抬高,形成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進一步向西部退縮。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斷髮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發生強烈的喜馬拉雅山運動、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其上升程度,東部和緩,西部急劇。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顯著抬升,同時形成了一些斷陷盆地。河流的強烈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歸併順折向東流。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帶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陽平原、蘇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盆地的古長江溯源浸蝕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一起。 長江流域位於東經90°33′~122°25′,北緯24°30′~35°45′之間。 由江源至河口,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級巨大階梯。第一階梯由青海南部和四川西部高原和橫斷山區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第二階梯為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第三階梯由淮陽山地、江南丘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一般高程在500m以下。流域內的地貌型別眾多,有山地、五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江源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許多山峰海拔達6000m以上,終年積雪。金沙江段河流強烈下切,形成約2000km長的高山峽谷。河床比降大,灘多流急,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著名的虎跳峽全長17km,落差達210m。金沙江在四川省新市鎮以上,只有部分河段可季節性通航。新市鎮以下進入四川盆地。兩岸為低山和丘陵,河谷展寬,水流平緩,可全年通航。 金沙江在攀枝花市左岸有大支流雅礱江匯入。雅礱江,上游海拔在4000m以上,呈高原景觀,河谷寬闊,徑流以雪水補給為主。中下游高山峽谷,兩岸山高達1000~1500m,河寬100~150m。 宜賓至重慶的川江河段,接納岷江、沱江和嘉陵江,這些河流的源流地區,地勢高峻,有的海拔達3000~4000m,到四川盆地邊緣地形突然下降至200~600m。岷江上游,屬高山峽谷,河槽多呈“V”形,寬50~l00m。中游江口鎮至樂山段進入丘陵區,水流平緩,漫灘發育,個別河段河谷寬達數公里,江面寬155~500m,洲灘密佈,水流分汊。下游為低山寬谷河段,河寬400~1000m。岷江支流大渡河,除源頭一帶為高原寬谷,下游銅街子以下為丘陵寬谷外,均為典型的峽谷河流。大渡河瀘定西南的貢嘎山,海拔達7566m,是長江流域最高的山峰。與大渡河谷地,直線距離不到30km,相對高差竟達6500多m。沱江上游山區河段水淺灘多,流經成都平原時,水網縱橫,中、下游丘陵區河道彎曲,灘沱相間,水流平緩。嘉陵江上游深切崇山峻嶺,河谷狹窄,水流湍急,多灘險礁石,廣元至合川段,河道逐漸開闊,先流經盆地北部深丘,而後過渡為淺丘區,曲流和階地十分發育,比降變緩。合川至重慶段,河道經過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區,形成峽谷河段,谷寬約400~600m,水面寬150~400m,其間有橫切華鎣山脈所形成的“小三峽”(瀝濞峽、溫塘峽、觀音峽)。 川江自宜賓至江津段,流經四川盆地南緣,兩岸為由紅色砂頁岩構成的起伏平緩的丘陵,河谷較寬,一般達2000~5000m。江面寬500~800m,沿河階地發育。江津以下河段,進入川東平行嶺谷區,區內由20餘條近東北一西南向的條狀背斜山地與向斜寬谷組成。當川江穿過背斜時,形成了貓兒峽、銅鑼峽、黃草峽等峽谷。最窄的黃草峽下峽口江面僅寬250m。當川江經過向斜層時,又形成寬谷,江面最寬達1500m。自奉節白帝城至宜昌南津關之間近200km河段,為世界聞名的長江三峽,即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峽谷南岸山峰高1000~1500m。 重慶以下南岸有烏江匯入。烏江流域地處雲貴高原東部,主要為石灰岩地層,山巒起伏,岩溶地貌十分發育,多溶洞、暗河。 長江出三峽過宜昌後,右岸有清江匯入。清江流域除利川、恩施、建始三個較大盆地及河口附近有小片丘陵外,其餘均為高山區。兩岸大部為石灰岩,小部分為石英砂岩,岩溶發育,為高山峽谷河流。 長江經過一段丘陵過渡,進入荊江河段北岸為江漢平原,南岸為洞庭湖平原,並有三口(以前為四口,其中一口現已堵塞)與洞庭湖相通。長江洪水透過三口向洞庭湖分流,洞庭湖是調節洪水的天然水庫。但由於多年泥沙淤積,洞庭湖日漸縮小,調蓄洪水的作用明顯減弱。荊江河道迂迴曲折,水流平緩,屬蜿蜒型河道,經常發生自然裁彎,留下許多牛軛湖。荊江兩岸受洪水威脅嚴重,兩岸均有堤防保護,北岸為著名的荊江大堤。 長江在此北岸有漢江匯入,南岸有湘、資、沅、澧四水經洞庭湖匯入長江。漢江上游穿行秦嶺、大巴山之間,高山峽谷間有河谷開闊的盆地。中游流經丘陵和盆地,河床寬淺,屬遊蕩性分汊河段,下游蜿蜒在沖積平原上。四水上游一般為高山區,山高1000~2000m,河谷狹窄。中游為丘陵區,間有盆地,下游進入洞庭湖平原,屬沖積河流。其中沅水中游峽谷、盆地相間,最長的沅陵一五強溪峽谷,長達90km。 長江過九江市,右岸有鄱陽湖納贛江、撫河、信江、鄱江、修水“五水”後注入長江。贛江上游為高山峽谷,兩岸山高1000~1500m。中游河谷狹窄,形成贛江十八灘。萬安以下為山區寬谷,下游為濱湖平原湖沼。 長江自城陵磯至江陰的1168km河段,大部分流經地勢平坦的沖積平原,平原上河網湖泊密佈。部分河段流經山地和丘陵,河谷寬闊,階地發育。河道呈藕節狀,時束時放,多洲灘分汊。 江陰以下為長江河口段,全長約200km,呈喇叭形。長江口潮汐屬非正規淺海半日週期,平均一個週期為12小時25分,平均潮差4.62m。平均總進潮量洪季大潮53億m,枯季小潮13億m。長江的潮流界汛期至江陰,枯季可達鎮江;潮區界汛期至大通,枯季可達安慶。長江年輸沙總量4.86億t。平均含沙量0.54k8/m3,還有一部分泥沙來自口外,全潮平均含沙量為1.55~2.52kg/m。長江口鹹淡水以緩混為主,口外平均含鹽度16‰。在潮汐、泥沙、地質、地貌、地球偏向力等複雜因素的影響下,口門處的沙洲不斷消漲移動,江口多處分汊。經過1300多年的變遷,口門處已形成面積達1083km2的崇明島。崇明島將長江分為北支和南支。北支正在逐漸淤淺萎縮。南支是長江徑流下洩的主要水道。南支在吳淞口附近由長興島分成南港和北港,南港又被九段沙分為南槽和北槽。南槽原是長江主泓道,但“近年”主泓道已逐漸轉向北槽。長江口入海航道的灘頂水深一般在6m左右。不足10m水深的灘長,北港約40km,南港約64km。 長江中下游河段,比降小,水深江闊,終年可透過大型的船舶,是著名的“黃金水道”。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最後流入東海。 長江的形成發在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的燕山運動,在長江遊形成了唐古拉山脈,青藏高原緩緩抬高,形成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進一步向西部退縮。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斷髮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發生強烈的喜馬拉雅山運動、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其上升程度,東部和緩,西部急劇。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顯著抬升,同時形成了一些斷陷盆地。河流的強烈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歸併順折向東流。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帶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陽平原、蘇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盆地的古長江溯源浸蝕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一起。 長江流域位於東經90°33′~122°25′,北緯24°30′~35°45′之間。 由江源至河口,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級巨大階梯。第一階梯由青海南部和四川西部高原和橫斷山區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第二階梯為雲貴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第三階梯由淮陽山地、江南丘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一般高程在500m以下。流域內的地貌型別眾多,有山地、五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江源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許多山峰海拔達6000m以上,終年積雪。金沙江段河流強烈下切,形成約2000km長的高山峽谷。河床比降大,灘多流急,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著名的虎跳峽全長17km,落差達210m。金沙江在四川省新市鎮以上,只有部分河段可季節性通航。新市鎮以下進入四川盆地。兩岸為低山和丘陵,河谷展寬,水流平緩,可全年通航。 金沙江在攀枝花市左岸有大支流雅礱江匯入。雅礱江,上游海拔在4000m以上,呈高原景觀,河谷寬闊,徑流以雪水補給為主。中下游高山峽谷,兩岸山高達1000~1500m,河寬100~150m。 宜賓至重慶的川江河段,接納岷江、沱江和嘉陵江,這些河流的源流地區,地勢高峻,有的海拔達3000~4000m,到四川盆地邊緣地形突然下降至200~600m。岷江上游,屬高山峽谷,河槽多呈“V”形,寬50~l00m。中游江口鎮至樂山段進入丘陵區,水流平緩,漫灘發育,個別河段河谷寬達數公里,江面寬155~500m,洲灘密佈,水流分汊。下游為低山寬谷河段,河寬400~1000m。岷江支流大渡河,除源頭一帶為高原寬谷,下游銅街子以下為丘陵寬谷外,均為典型的峽谷河流。大渡河瀘定西南的貢嘎山,海拔達7566m,是長江流域最高的山峰。與大渡河谷地,直線距離不到30km,相對高差竟達6500多m。沱江上游山區河段水淺灘多,流經成都平原時,水網縱橫,中、下游丘陵區河道彎曲,灘沱相間,水流平緩。嘉陵江上游深切崇山峻嶺,河谷狹窄,水流湍急,多灘險礁石,廣元至合川段,河道逐漸開闊,先流經盆地北部深丘,而後過渡為淺丘區,曲流和階地十分發育,比降變緩。合川至重慶段,河道經過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區,形成峽谷河段,谷寬約400~600m,水面寬150~400m,其間有橫切華鎣山脈所形成的“小三峽”(瀝濞峽、溫塘峽、觀音峽)。 川江自宜賓至江津段,流經四川盆地南緣,兩岸為由紅色砂頁岩構成的起伏平緩的丘陵,河谷較寬,一般達2000~5000m。江面寬500~800m,沿河階地發育。江津以下河段,進入川東平行嶺谷區,區內由20餘條近東北一西南向的條狀背斜山地與向斜寬谷組成。當川江穿過背斜時,形成了貓兒峽、銅鑼峽、黃草峽等峽谷。最窄的黃草峽下峽口江面僅寬250m。當川江經過向斜層時,又形成寬谷,江面最寬達1500m。自奉節白帝城至宜昌南津關之間近200km河段,為世界聞名的長江三峽,即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峽谷南岸山峰高1000~1500m。 重慶以下南岸有烏江匯入。烏江流域地處雲貴高原東部,主要為石灰岩地層,山巒起伏,岩溶地貌十分發育,多溶洞、暗河。 長江出三峽過宜昌後,右岸有清江匯入。清江流域除利川、恩施、建始三個較大盆地及河口附近有小片丘陵外,其餘均為高山區。兩岸大部為石灰岩,小部分為石英砂岩,岩溶發育,為高山峽谷河流。 長江經過一段丘陵過渡,進入荊江河段北岸為江漢平原,南岸為洞庭湖平原,並有三口(以前為四口,其中一口現已堵塞)與洞庭湖相通。長江洪水透過三口向洞庭湖分流,洞庭湖是調節洪水的天然水庫。但由於多年泥沙淤積,洞庭湖日漸縮小,調蓄洪水的作用明顯減弱。荊江河道迂迴曲折,水流平緩,屬蜿蜒型河道,經常發生自然裁彎,留下許多牛軛湖。荊江兩岸受洪水威脅嚴重,兩岸均有堤防保護,北岸為著名的荊江大堤。 長江在此北岸有漢江匯入,南岸有湘、資、沅、澧四水經洞庭湖匯入長江。漢江上游穿行秦嶺、大巴山之間,高山峽谷間有河谷開闊的盆地。中游流經丘陵和盆地,河床寬淺,屬遊蕩性分汊河段,下游蜿蜒在沖積平原上。四水上游一般為高山區,山高1000~2000m,河谷狹窄。中游為丘陵區,間有盆地,下游進入洞庭湖平原,屬沖積河流。其中沅水中游峽谷、盆地相間,最長的沅陵一五強溪峽谷,長達90km。 長江過九江市,右岸有鄱陽湖納贛江、撫河、信江、鄱江、修水“五水”後注入長江。贛江上游為高山峽谷,兩岸山高1000~1500m。中游河谷狹窄,形成贛江十八灘。萬安以下為山區寬谷,下游為濱湖平原湖沼。 長江自城陵磯至江陰的1168km河段,大部分流經地勢平坦的沖積平原,平原上河網湖泊密佈。部分河段流經山地和丘陵,河谷寬闊,階地發育。河道呈藕節狀,時束時放,多洲灘分汊。 江陰以下為長江河口段,全長約200km,呈喇叭形。長江口潮汐屬非正規淺海半日週期,平均一個週期為12小時25分,平均潮差4.62m。平均總進潮量洪季大潮53億m,枯季小潮13億m。長江的潮流界汛期至江陰,枯季可達鎮江;潮區界汛期至大通,枯季可達安慶。長江年輸沙總量4.86億t。平均含沙量0.54k8/m3,還有一部分泥沙來自口外,全潮平均含沙量為1.55~2.52kg/m。長江口鹹淡水以緩混為主,口外平均含鹽度16‰。在潮汐、泥沙、地質、地貌、地球偏向力等複雜因素的影響下,口門處的沙洲不斷消漲移動,江口多處分汊。經過1300多年的變遷,口門處已形成面積達1083km2的崇明島。崇明島將長江分為北支和南支。北支正在逐漸淤淺萎縮。南支是長江徑流下洩的主要水道。南支在吳淞口附近由長興島分成南港和北港,南港又被九段沙分為南槽和北槽。南槽原是長江主泓道,但“近年”主泓道已逐漸轉向北槽。長江口入海航道的灘頂水深一般在6m左右。不足10m水深的灘長,北港約40km,南港約64km。 長江中下游河段,比降小,水深江闊,終年可透過大型的船舶,是著名的“黃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