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42933702160

    第一次看《寬容》的序言的時候,還是高中的語文課本上。不同於大部分書的序言中對文章內容毫不吝嗇地使用各種溢美之詞來誇讚,或是簡述自己在著述的過程中遇到的艱辛和起伏,或是用導讀的形式將內容大致介紹一遍,而是用了寓言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守舊部落走向新世紀的故事。那個時候閱讀量不大,無論是看電影還是看文章,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故事情節,因而覺得這篇文章特別的有意思,在不願意背誦古文的早讀課上,便不斷地看著這篇序言來消磨時間。那時候的縣城裡沒有網購,這本書也不算暢銷,老師也沒有怎麼推薦這本書,只是當課文花了兩節課給我們講了講,所以從那個學期過後,漸漸也沒有了看原書的想法。雖然後來到圖書館借過這本書,但最終總是沒有看完,直到有天在新華書店看了三章之後,才決定要看完這本書的。

    寬容這本書算是歷史散文,用三十篇文章講述了以基督教為主的西方宗教的統治歷史和思想變革史,而寬容的命題則針對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而對威脅其統治基礎的人迫害而提出的。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耐心而公正的容忍不同於自己或傳統觀點的見解即是寬容,而採用宗教迫害、文禁等等迫害手段迫使大家只遵從於一種思想、受一人統治即是不寬容。因而,讀罷這本書,其實覺得這也算是一類政治書了。

    《寬容》其實主要講的是不寬容的歷史。一切起源來自於人類的原始部落。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是將人類整個群體繁衍下來,由於原始社會里,人類沒有科技和文化,對於疾病和猛禽知之甚少,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人類的繁衍,最低成本的做法則是透過立下神的信仰和各類戒律,禁止族群裡的人去做一些危險的事。(比如伊斯蘭教不吃豬肉,就是因為阿拉伯地區不好養豬,所以直接在經文裡立下規矩不吃豬肉)與族群相比,個人或者說個性微不足道,必須遵從族群的規矩,對於那些違反規矩想帶大家冒險而影響族群生存率的人,族群裡的長老便以神的名義消滅他。這即是不寬容的原始狀態。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掌握的知識不斷豐富,族群的生存率也不斷升高,神的信仰和各類戒律也在同步進化,原始部落中的信仰和長老逐漸演化出了宗教和政治兩大影響人類歷史的權力系統,這兩大系統互相鬥爭卻也互相依附,然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作為人類發展史上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對於那些追求個性、講究平等、影響他們的統治基礎和權力的個人毫不留情地趕盡殺絕。《寬容》也正是按照時間軸的順序,圍繞了二千多年來政教沾滿鮮血的不寬容的歷史來展開的。

    歷史的故事太多,情節也算是不斷地重複,因此,書裡的故事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新鮮感。看完這本書有一週了,拋開書裡的內容,還剩下兩點想法沒有散去。一點是書裡的:不寬容是恐懼造成的,任何迫害行為都來源於恐懼。人,只要走出恐懼的陰影,就會嚮往公平和正義。還有一點是書外的:過去的中學歷史教材中甚至沒有這一段的古代世界史,以至於大部分人對於這段歷史沒有概念,甚至都沒有想過為什麼。

    書裡的寬容太過宏觀,作者給我的角度是站在人類群體來看待的,他認為之所以政教對有思想的人進行迫害,是因為他們對存有異議的世界發展無法預知更無法掌控,對因此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和無能為力,為此,他們選擇了鎮壓的方式來使自己逃避這種不安的感覺。《寬容》對於這種恐懼的討論也僅僅到此為止,沒有繼續深入地探討這份恐懼到底是什麼,更沒有說要如何做到克服這種恐懼。

    也許,這個問題確實是太困難、太複雜。在《寬容》裡的恐懼是統治階級害怕自身利益受到侵犯 而產生的,所以即使各類政權和教派以不寬容的名義替代了舊有的掌權人,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也逐漸變得不寬容,陷入了英雄與惡魔的迴圈。但是,要解決政權更替的不變質,使人類群體得到穩定和繁榮,公平與正義是最終的結果,而不是方式。而要真正做到公平和正義,則要戰勝人性中的自私。

    也許,這個問題確實是太困難、太複雜。在《寬容》裡的恐懼是統治階級害怕自身利益受到侵犯而產生的,所以即使各類政權和教派以不寬容的名義替代了舊有的掌權人,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也逐漸變得不寬容,陷入了英雄與惡魔的迴圈。但是,要解決政權更替的不變質,使人類群體得到穩定和繁榮,公平與正義是最終的結果,而不是方式。而要真正做到公平和正義,則要戰勝人性中的自私。做到舉世寬容的前提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亦可無。

    如果將恐懼的問題細化到個人,形式則愈發的多元,並且也會引起各種應急行為,因為恐懼是生物的本能,是一種面對或現實或想象的危險源時無能為力而想要逃避的應急情緒。比如,小時候因為害怕突然從暗處出現的鬼怪,會裹緊被子;比如,身體不舒服時害怕自己得病,要打針甚至要手術而不敢去醫院;比如,上學時因為害怕失敗和害怕被拒絕,不敢主動;再到後來害怕面對不完美的自己,選擇了逃避,繼而變成了拖延;再到後來,在路上遇到老人摔倒,甚至是需要見義勇為,卻害怕一旦伸出手之後會陷入無休止的漩渦,而逃避開來選擇了冷漠離去;再發展到後來,因為恐懼自己的生活不安穩,而陷入了浮躁和焦慮……這些如今我們提到的各種各樣的負能量,源頭幾乎是由恐懼造成的。

    然而正是因為有了恐懼,我們才能存活於世,才能不斷的發展、變革,因為害怕黑暗和死亡,我們鑽木取火;因為害怕飢餓,我們開始了耕種;因為害怕風餐露宿,我們造起了房屋;因為害怕僅靠雙腳無法丈量寬廣的世界,我們造出了各類交通工具;因為害怕面對無聊和空虛的時間,我們創造了各種消遣……

    恐懼與生存相輔相成,我們能做的只是通過後天訓練,來提高自己面對危險源的處理能力,提高自己恐懼的閾值,而如果作為人,某天我們不再有這份恐懼了,也許那天就是我們定義的時間的盡頭。

    另外,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看完書之後,回想起了自己的歷史課,才突然反應過來中學歷史教材中的古代世界史幾乎是一片空白,主要內容幾乎都是中國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涉及到古代世界史的,只有短短一章節的西方宗教改革,而自己和身邊大多數人,對於課本里沒有這段歷史,也竟絲毫概念都沒有。而對於歷史的學習,大部分的歷史教育中,事件前因後果交代的都不夠清楚,更加沒有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絡,記不住各類事件的意義。

    這一段想法的出現實在有點意外,也許是因為當爸爸了,想著要好為人師,看了什麼東西都想用最簡潔方法把自己會的都告訴糖糖。

    小時候讀史太淺薄,歷史看的都是通俗史,把所有的事件都分解開來只看一個個的故事,以為歷史和事件都是由故事組成的,所以並且故事太多,看的時候時間跳躍性極強,也無法記下所有事件的細節和意義。後來長得大了,才越發感覺到事件背景的重要性。由於生命的侷限,歷史無法讓每個人都經歷,沒有人能記住所有發生過的事,並且任何事件的發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其背景趨勢和事件人物性格的相互影響,而事件的意義既是對過去趨勢的總結,更是對未來走向的預言。所以,編輯自己的歷史時間軸,並按時間節點記錄歷史的趨勢,透過時間軸和趨勢來共同記錄歷史事件,再根據事件前後所有的關聯事項共同分析事件內在的發展邏輯和意義,同時根據這種邏輯來對生活進行借鑑,是我認為的讀書和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比如,《寬容》的時間軸就是古代西方史中時間軸的一段,這個時間軸是從原始部落開始的,一直到20世紀初,宗教對主流社會生活的影響力逐漸消退,時間軸中的邏輯是人類因為恐懼而不寬容:人群因恐懼死亡而制定規則,統治階層因恐懼政權不穩定而迫害潛在危險人,被壓迫的階級因恐懼死亡而進行反抗,但勝利後又恐懼失去再度變得畏首畏尾。

    當然,這樣的記憶方法未必正確,我還會繼續讀書,也要開始對事情進行分析和表達,成為一個有意思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ixel 3 Lite和Pixel 3 XL Lite何時在美國市場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