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兩段表述吧,之後的論述大抵圍繞其展開。
1,鍾嶸《詩品》:“其源出於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景陽之諔詭,含茂先之靡嫚。骨節強於謝混,驅邁疾於顏延。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然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
2,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次則發唱驚挺,操調險急,雕藻淫豔,傾炫心魂。亦猶五色之有紅紫,八音之有鄭衛。斯鮑照之遺烈也。”
鮑照因為其出身遭遇,可以說是六朝文學的一個變數。主流的文學史也常把他拎出來放在對抗六朝貴族文學的位置,也算是造成一種刻板印象了。
實際上鮑照也是六朝主流詩人啊,不然哪能和顏延之謝靈運被時人並稱“元嘉三大家”。
一,主流的方面
鍾嶸說鮑照源出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張協之諔詭,含張華之靡嫚。然後我們可以看鐘嶸給謝靈運的論述則是“其源出於陳思,雜有景陽之體。故尚巧似,而逸蕩過之,頗以繁蕪為累。”
雜張協,尚巧似。這說的就是跟鮑照的共同點嘛。而鮑照的山水詩,也正是謝靈運山水詩的繼承與發展。
談六朝詩,肯定跳不過的一個詞,巧構形似。六朝把這方面發揮到了極致。劉宋詩可以說是這個發展中的一個環節吧。
張協,可能很多人不熟悉。畢竟他是《詩品》上品十二人中,唯一一個到現在完全沒了流傳度的詩人。鍾嶸真的給了他很高的評價:“文體華淨,少病累。又巧構形似之言,雄於潘岳,靡於太仲。風流調達,實曠代之高手。調採蔥菁,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張協詩流傳作品實在太少了,不過在他僅留的作品裡,我們還是可以窺見些其擅長狀物而景象奇詭的特點。(“浮陽映翠林,迴飆扇綠竹。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騰雲似湧煙,密雨如散絲。寒花發黃採,秋草含綠滋。”)
從張協流傳之作,是可以看到大謝的山水景物刻畫對張協(或者說太康詩人,潘岳詩如《金谷集作》也有部分對山水景物的描繪:“綠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 濫泉龍鱗瀾,激波連珠揮……”“巧構形似”本身也是西晉努力的一個方向。)有不小的繼承的。
大謝的一個貢獻呢,在於前人基礎上出了一套成熟的山水詩模式——記遊,寫景,興情,悟理,並掀起了山水詩熱潮。鮑照對他這種模式的繼承,比如《從庾中郎遊圓山石室》:
荒途趣山楹,雲崖隱靈室。岡澗紛縈抱,林嶂沓重密。昏昏磴路深,活活梁水疾。幽隅秉晝燭,地牖窺朝日。怪石似龍章,瑕壁麗錦質。洞庭安可窮,漏井終不溢。沉空絕景聲,甭危坐驚慄。神化豈有方,妙象竟無述。至載煉玉人,處此長自畢。
完全就是謝靈運詩的一個結構。至於形狀寫物,我想也不用我再贅述。
而在這個繼承上,鮑照也有著自己的變化。
1,景物描寫方面,更多陰沉、誇張的描繪。
孫康宜認為,在鮑照詩中,風景常被誇張了或扭曲了來抒發詩人在感知自然的那一瞬間的孤獨情感。
如“涼埃晦平皋,飛潮隱脩樾。孤光獨徘徊,空煙視升滅。”(《發後渚》)
“涼、孤、獨、空”“晦、隱、滅”等詞的使用,將景物描述得足夠孤獨陰沉和令人沮喪,營造一種壓抑促迫的氛圍,來表現內心的焦灼。
2,想象奇特,下字險仄。
鮑照詩能用新奇想象和險仄奇崛的遣詞造句,營造勁健之境。如“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代出自薊北門行》)”“瑤波逐穴開,霞石觸峰起。”(《登廬山望石門》)等。
3,視角發生了變化。
歐麗娟講鮑照時引了小川環樹的觀點,認為鮑照感知自然風景的視野已經超過了山與水的基本構架,而是以天地為構架,把山跟水放到天地中,成為其中一個景象。大謝詩多以身體移動展開線索,長於聚焦山水,進行細部的觀察,鮑詩則拉遠了距離。
這樣,在新的框架下,空氣中的雜質:水汽煙霧等元素就被納入了視野,山水呈現瀰漫朦朧之感。
由此,鮑照就創造了“煙景”,開創了一個在天地行旅中“雲山煙水”的世界。其詩多出現“靄、氛、霧”“渺、迷、浮”“靡際、漫漫”等詞彙。
如其《日落望江贈荀丞》:
旅人乏愉樂,薄暮增思深。日落嶺雲歸,延頸望江陰。亂流灇大壑,長霧匝高林。林際無窮極,雲邊不可尋。惟見獨飛鳥,千里一揚音。推其感物情,則知遊子心。君居帝京內,高會日揮金。豈念慕群客,諮嗟戀景沉。
“日落”以下六句,就表現出了一種蒼茫宏敞的景象。
二,非主流的方面。
前邊說了鮑照是六朝文學一個變數。我個人認為他不被主流欣賞的主要是兩個方面。
1,怨憤之情激烈而直接的傾瀉。
這就要說到我最喜歡的《擬行路難》了。這組詩非一時之作,題材也多樣,但都以激越的音調、濃烈的色彩表現其特出的個性。讀起來氣脈流慣而勢足,加之鮑照選用的七言體式本身節奏就比五言快,確實讓人有“發唱驚挺,操調險急,傾炫心魂。”之感,感染力非常強。
如果用我以前的話來講,就是“苦逼又氣力充足”,同樣的感受,我在讀李賀的詩時候也有。我覺得中唐那種苦而重的詩風和下字,鮑照或多或少有些影響。
但這同時在當時主流審美看來,是“頗傷清雅之調”的。因為貴族再陷入絕境,大抵也沒這麼窘迫酸苦之氣。當然了,傷清雅,本身也有前邊提及其景物詩中下字險仄過重的原因。
這裡順便說說鮑照對七言的貢獻了,就是變句句押韻為隔句押韻,並較自由地還韻,一變此前七言體稍顯板滯的風貌。
2,對民歌的吸收。
鮑照的“俗”“淫豔”大概就是體現在這裡了。如《夜聽妓》其二:
蘭膏消耗夜轉多,亂筵雜坐更絃歌。傾情逐節寧不苦,特為盛年惜容華。
這裡又有一個說法,明許學夷《詩源辨體》雲其“聲調全乖,然實七言絕之始也”。雖然聲律未協,仍將其視為七絕濫觴。
實際上,鮑照在民歌吸收方面雖然六朝多作批評,但其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之後齊梁的詩歌。注意看蕭子顯後邊說了一句“斯鮑照之遺烈也”,也就說這是後來人學習鮑照而形成的流派風格。也正說明了鮑照的影響力。
齊梁文人樂府對民歌的吸收再明顯不過了,加上沈約“三易”原則的提出,齊梁詩整體有淺淨化的傾向,這一點,實在有著鮑照開此風氣的奠基。
三,其他方面。
鮑照在邊塞詩上也有一定貢獻。
有論者認為,邊塞詩的淵源實則可以追溯到《詩經》,但對唐代邊塞詩具有更大影響力的是鮑照。如其《擬行路難》其十四就是一首七言歌行體的邊塞詩,其《代出自薊北門行》景物之粗獷雄健,對唐代高、岑一派的氣勢壯麗的七言歌行體邊塞詩,有較深的影響。
四,文章方面。
鮑照的兩個名篇,《登大雷岸與妹書》、《蕪城賦》,都有一定的發展貢獻。
1,《登大雷岸與妹書》
孫康宜指出,鮑照這封書信將情感抒發與山水描寫相糅合,這種寫法,在鮑照之前是找不到的。鮑照這種模式,在他死後一二十年,就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如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吳均《與朱元思書》等。發展到梁,這種書信體模式更是在情景交融方面更進了一步,如蕭綱《與蕭臨川書》。
2,《蕪城賦》
《蕪城賦》的描寫物件是因戰爭而衰敗荒蕪的廣陵城,鮑照透過今昔對比的手法,著重在今之衰敗,加以想象和誇張,突出顯示了前盛後衰的巨大差距和人事無常的強烈傷懷之感。為之後的詠懷一類作品奠定了基礎。
鮑照的詩文不僅內涵深刻,情感豐富,風格俊爽飄逸,而且對後世有重要影響。雖然七言詩和五言詩文人化的時間相差無幾,但七言詩的發展卻慢於五言詩,曹丕之後一直沒有在這個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的作家。直到鮑照出現,大量作七言的歌行體詩歌,而且博採漢魏樂府、吳歌等各家所長,繼承發展,大大推動了七言詩的進步,“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為唐代七言詩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鮑照與謝靈運以及前述輕視鮑詩的顏延之並稱元嘉三大家,代表了劉宋文壇的最高成就,他的名字註定將永遠在文學史上熠熠生輝。
先引兩段表述吧,之後的論述大抵圍繞其展開。
1,鍾嶸《詩品》:“其源出於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景陽之諔詭,含茂先之靡嫚。骨節強於謝混,驅邁疾於顏延。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然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
2,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次則發唱驚挺,操調險急,雕藻淫豔,傾炫心魂。亦猶五色之有紅紫,八音之有鄭衛。斯鮑照之遺烈也。”
鮑照因為其出身遭遇,可以說是六朝文學的一個變數。主流的文學史也常把他拎出來放在對抗六朝貴族文學的位置,也算是造成一種刻板印象了。
實際上鮑照也是六朝主流詩人啊,不然哪能和顏延之謝靈運被時人並稱“元嘉三大家”。
一,主流的方面
鍾嶸說鮑照源出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張協之諔詭,含張華之靡嫚。然後我們可以看鐘嶸給謝靈運的論述則是“其源出於陳思,雜有景陽之體。故尚巧似,而逸蕩過之,頗以繁蕪為累。”
雜張協,尚巧似。這說的就是跟鮑照的共同點嘛。而鮑照的山水詩,也正是謝靈運山水詩的繼承與發展。
談六朝詩,肯定跳不過的一個詞,巧構形似。六朝把這方面發揮到了極致。劉宋詩可以說是這個發展中的一個環節吧。
張協,可能很多人不熟悉。畢竟他是《詩品》上品十二人中,唯一一個到現在完全沒了流傳度的詩人。鍾嶸真的給了他很高的評價:“文體華淨,少病累。又巧構形似之言,雄於潘岳,靡於太仲。風流調達,實曠代之高手。調採蔥菁,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張協詩流傳作品實在太少了,不過在他僅留的作品裡,我們還是可以窺見些其擅長狀物而景象奇詭的特點。(“浮陽映翠林,迴飆扇綠竹。飛雨灑朝蘭,輕露棲叢菊。”“騰雲似湧煙,密雨如散絲。寒花發黃採,秋草含綠滋。”)
從張協流傳之作,是可以看到大謝的山水景物刻畫對張協(或者說太康詩人,潘岳詩如《金谷集作》也有部分對山水景物的描繪:“綠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 濫泉龍鱗瀾,激波連珠揮……”“巧構形似”本身也是西晉努力的一個方向。)有不小的繼承的。
大謝的一個貢獻呢,在於前人基礎上出了一套成熟的山水詩模式——記遊,寫景,興情,悟理,並掀起了山水詩熱潮。鮑照對他這種模式的繼承,比如《從庾中郎遊圓山石室》:
荒途趣山楹,雲崖隱靈室。岡澗紛縈抱,林嶂沓重密。昏昏磴路深,活活梁水疾。幽隅秉晝燭,地牖窺朝日。怪石似龍章,瑕壁麗錦質。洞庭安可窮,漏井終不溢。沉空絕景聲,甭危坐驚慄。神化豈有方,妙象竟無述。至載煉玉人,處此長自畢。
完全就是謝靈運詩的一個結構。至於形狀寫物,我想也不用我再贅述。
而在這個繼承上,鮑照也有著自己的變化。
1,景物描寫方面,更多陰沉、誇張的描繪。
孫康宜認為,在鮑照詩中,風景常被誇張了或扭曲了來抒發詩人在感知自然的那一瞬間的孤獨情感。
如“涼埃晦平皋,飛潮隱脩樾。孤光獨徘徊,空煙視升滅。”(《發後渚》)
“涼、孤、獨、空”“晦、隱、滅”等詞的使用,將景物描述得足夠孤獨陰沉和令人沮喪,營造一種壓抑促迫的氛圍,來表現內心的焦灼。
2,想象奇特,下字險仄。
鮑照詩能用新奇想象和險仄奇崛的遣詞造句,營造勁健之境。如“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代出自薊北門行》)”“瑤波逐穴開,霞石觸峰起。”(《登廬山望石門》)等。
3,視角發生了變化。
歐麗娟講鮑照時引了小川環樹的觀點,認為鮑照感知自然風景的視野已經超過了山與水的基本構架,而是以天地為構架,把山跟水放到天地中,成為其中一個景象。大謝詩多以身體移動展開線索,長於聚焦山水,進行細部的觀察,鮑詩則拉遠了距離。
這樣,在新的框架下,空氣中的雜質:水汽煙霧等元素就被納入了視野,山水呈現瀰漫朦朧之感。
由此,鮑照就創造了“煙景”,開創了一個在天地行旅中“雲山煙水”的世界。其詩多出現“靄、氛、霧”“渺、迷、浮”“靡際、漫漫”等詞彙。
如其《日落望江贈荀丞》:
旅人乏愉樂,薄暮增思深。日落嶺雲歸,延頸望江陰。亂流灇大壑,長霧匝高林。林際無窮極,雲邊不可尋。惟見獨飛鳥,千里一揚音。推其感物情,則知遊子心。君居帝京內,高會日揮金。豈念慕群客,諮嗟戀景沉。
“日落”以下六句,就表現出了一種蒼茫宏敞的景象。
二,非主流的方面。
前邊說了鮑照是六朝文學一個變數。我個人認為他不被主流欣賞的主要是兩個方面。
1,怨憤之情激烈而直接的傾瀉。
這就要說到我最喜歡的《擬行路難》了。這組詩非一時之作,題材也多樣,但都以激越的音調、濃烈的色彩表現其特出的個性。讀起來氣脈流慣而勢足,加之鮑照選用的七言體式本身節奏就比五言快,確實讓人有“發唱驚挺,操調險急,傾炫心魂。”之感,感染力非常強。
如果用我以前的話來講,就是“苦逼又氣力充足”,同樣的感受,我在讀李賀的詩時候也有。我覺得中唐那種苦而重的詩風和下字,鮑照或多或少有些影響。
但這同時在當時主流審美看來,是“頗傷清雅之調”的。因為貴族再陷入絕境,大抵也沒這麼窘迫酸苦之氣。當然了,傷清雅,本身也有前邊提及其景物詩中下字險仄過重的原因。
這裡順便說說鮑照對七言的貢獻了,就是變句句押韻為隔句押韻,並較自由地還韻,一變此前七言體稍顯板滯的風貌。
2,對民歌的吸收。
鮑照的“俗”“淫豔”大概就是體現在這裡了。如《夜聽妓》其二:
蘭膏消耗夜轉多,亂筵雜坐更絃歌。傾情逐節寧不苦,特為盛年惜容華。
這裡又有一個說法,明許學夷《詩源辨體》雲其“聲調全乖,然實七言絕之始也”。雖然聲律未協,仍將其視為七絕濫觴。
實際上,鮑照在民歌吸收方面雖然六朝多作批評,但其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之後齊梁的詩歌。注意看蕭子顯後邊說了一句“斯鮑照之遺烈也”,也就說這是後來人學習鮑照而形成的流派風格。也正說明了鮑照的影響力。
齊梁文人樂府對民歌的吸收再明顯不過了,加上沈約“三易”原則的提出,齊梁詩整體有淺淨化的傾向,這一點,實在有著鮑照開此風氣的奠基。
三,其他方面。
鮑照在邊塞詩上也有一定貢獻。
有論者認為,邊塞詩的淵源實則可以追溯到《詩經》,但對唐代邊塞詩具有更大影響力的是鮑照。如其《擬行路難》其十四就是一首七言歌行體的邊塞詩,其《代出自薊北門行》景物之粗獷雄健,對唐代高、岑一派的氣勢壯麗的七言歌行體邊塞詩,有較深的影響。
四,文章方面。
鮑照的兩個名篇,《登大雷岸與妹書》、《蕪城賦》,都有一定的發展貢獻。
1,《登大雷岸與妹書》
孫康宜指出,鮑照這封書信將情感抒發與山水描寫相糅合,這種寫法,在鮑照之前是找不到的。鮑照這種模式,在他死後一二十年,就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如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吳均《與朱元思書》等。發展到梁,這種書信體模式更是在情景交融方面更進了一步,如蕭綱《與蕭臨川書》。
2,《蕪城賦》
《蕪城賦》的描寫物件是因戰爭而衰敗荒蕪的廣陵城,鮑照透過今昔對比的手法,著重在今之衰敗,加以想象和誇張,突出顯示了前盛後衰的巨大差距和人事無常的強烈傷懷之感。為之後的詠懷一類作品奠定了基礎。
鮑照的詩文不僅內涵深刻,情感豐富,風格俊爽飄逸,而且對後世有重要影響。雖然七言詩和五言詩文人化的時間相差無幾,但七言詩的發展卻慢於五言詩,曹丕之後一直沒有在這個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的作家。直到鮑照出現,大量作七言的歌行體詩歌,而且博採漢魏樂府、吳歌等各家所長,繼承發展,大大推動了七言詩的進步,“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為唐代七言詩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鮑照與謝靈運以及前述輕視鮑詩的顏延之並稱元嘉三大家,代表了劉宋文壇的最高成就,他的名字註定將永遠在文學史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