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臉貓瑜伽士
-
2 # 柑檸梓
我們首先來看看對於浪漫主義作品的定義是什麼——以現實為基礎,以熱情奔放的語言,絢麗多彩的想象和直白誇張的表現手法,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那麼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回顧一下《流浪地球》的劇情。
開頭的對於各種災難的描寫,現在2020年中段回顧上半年,覺得這簡直現實得像是預言了
太陽要熄滅了,再等下去死路一條,於是我們帶著整個地球去流浪,這樣的想象力在最初看到的時候簡直讓人驚為天人
至於那些人類在絕望和高壓之下的心態崩潰和互相傾軋,說真的反而不知道究竟算不算是誇張了,因為在絕境中你永遠不知道人心可能會黑暗到什麼程度。
如此分析一下就能發現,哪怕以最簡單的歸類法對小說進行拆分,也足以證明這是一本相當複合定義的浪漫主義小說。
那麼現在拋開理論,單從個人感受來說,《流浪地球》的劇情浪漫嗎?
地球上的一半人因為運氣問題不得不接受死亡,進入地底的另一半也不是生活,而僅僅是活下來;全球飽和式救援,然而真正能夠到達目的地的隊伍,卻遠遠低於出發時的數量,他們都是人類的精英和英雄,卻可能死的無聲無息……凡此種種的悲哀,深入心底的絕望,還會讓人覺得浪漫嗎?
那依然是浪漫的。只是這種浪漫,不是我送你一束花,你回我一個吻,而更像是得勝歸來的戰士手中還握著槍,槍口的硝煙和熱度還沒散去,而被保護的人已經衝上來笑著給了英雄一個擁抱。
那一年的春節,華人點燃木星,放了一個巨大的煙花。
帶著地球帶著家園一起流浪,這就是華人骨子裡最深的浪漫。
-
3 # 艾中華
這是提問者對《流浪地球》的說法,並不準確。不是什麼作品都可以用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來貼標籤的,就像不能把所有的哲學思想都貼上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標籤一樣。《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作品,傳遞的是中華文明面對災難時不同於西方文明的選擇。西方文明的選擇以電影《2012》為代表:挑選各領域精英登上新款諾亞方舟。而中華文明強調風雨同舟,主張保全所有的人,不是想辦法讓一小部分人逃離陷於危險的地球空間,而是驅動地球脫離原軌道去遙遠的星球尋找新的軌道。《流浪地球》是一部具有理想主義英雄主義人道主義色彩的折射現實前瞻未來的科幻作品。
回覆列表
《流浪地球》是浪漫的,是一個理工男的浪漫,先來說說什麼是浪漫,是意想不到的,是驚喜,是感動。而當劉培強開著空間站撞木星的那一刻不知道有多少人掉下了眼淚。
對比於火種計劃和地球逃亡計劃而言,明顯火種計劃更現實,更可實現。但是火種計劃是給人類文明一個希望,若真的幾億年以後沒有文明發現地球火種,或者因為不可控的宇宙規則火種消失,那麼曾經的及一年的地球文明就將消失殆盡,而地球逃亡計劃則是盡最大可能的保證所有人類的生存。如果有沒點浪漫主義精神,怎麼能有如此完美的結局。而在現實中我們多數看到的都是《集結號》這樣的故事。
而我不得不說的是,大多數科幻小說本身也就是浪漫的,別看劉慈欣看上去木訥少言,但我覺得他是個很浪漫的人,因為他最初寫這些小說的目的是為了晚上哄女兒睡覺給她講故事。你能說這樣 一個人不浪漫嗎?所以不管是從作者角度,還是體裁角度,甚至是故事本身,《流浪地球》都是浪漫的。再者宇宙星河本身就充滿了人類最豐富的想想和嚮往,這是徹頭徹尾的浪漫主義。
而作為一個三刷了《流浪地球》的大劉粉,我真的想說兩句。
有很多人都在劉培強開著空間站空間站撞木星的時候哭了,而我在電影剛開始就哭了,想不到中國竟然能拍出這麼好的科幻片。導演總算對得起大劉的粉絲。
第二次去看《流浪地球》的時候,坐在旁邊的男孩一直在給他身旁的朋友劇透,雖然行為有點討厭,但是顯然這也是個二刷選手,估計也是大劉粉絲跑不了,雖然我們沒有等到《三體》,但是《流浪地球》卻出乎意料的好。
據說劇組把錢都拿來做特效了,所以沒有大明星,除了吳京,似乎還是搭錢演了電影,就連道具宇航服都是跟隔壁《外星人》的劇組借來的。可是卻逆襲成了春節檔的票房冠軍。頸部驚喜,意不意外。
原著和電影
總是有人說大劉的小說有缺陷,可能因為是個理工男,沒有文科男生的細膩,沒有文藝男神的浪漫,也沒有語言學家的深邃,但是大劉的粉絲一點也不必文藝大咖少吧。至少我覺得對於人類的的描述更真實,也許作為一個完美的藝術品,它還不夠格,就比如這篇《流浪地球》短短兩萬字,第一人稱完成,看到最後,你發現,連這個主角的名字都沒有出現過,這在傳統寫作中或許是個BUG ,可是並不影響他想要表達的主題。
或許今天聲光電的刺激已經充斥了我們的生活,它們比文字更具體,更形象,更有力度,也更有穿透力,但是它們沒有文字深刻,沒有文字有想象空間,沒有文字你那般更能穿透心靈。大劉自己也說,他的小說裡,人物只是一個工具,一個符號,為了劇情做服務。或許有些人就會說作為小說極為重要的要素之一人物,怎麼可以單純得只是一個工具,作為一個偉大的作家不應該賦予它自己的情感和自有嗎?然而那只是文人的一廂情願,理科生的眼裡什麼都沒有牛頓定律重要。難道理科生就不能有自己的小說嗎?就像影片中一句經典臺詞“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道路有千萬條,小說也有千萬種。
不能說大劉是最好的,但是我們喜歡他。
電影和原著完全是兩個故事,只能說電影保留了原著的創意,連他們所要表達的主題都是不一樣的。電影裡有家庭的溫暖,家人的親情,家庭的凝聚力。但是原著不然,原著裡有一句話讓我非常震撼,和當年讀到“消滅人類暴政,世界屬於三體”都一樣的震撼。大體是說當人類知道太陽要滅亡,地球要流浪之後,所有宗教瞬間就消失了,或許是大劉不太瞭解宗教,但是作為一個同樣信仰科學的人,我在心裡默默給大劉鼓掌。那麼至於家庭嗎?主動承認並要求出軌的父親,並厚顏無恥要求,如果厭倦還要回家的渣男,如果放在倫理劇裡,被割100次XJJ也不為過的,但是在太陽毀滅之前,被看做了臨死前的放縱,而母親呢?置若罔聞,好像跟自己沒有絲毫的關係,為什麼呢?因為太陽之歌平日裡再平常也不過的傢伙要沒有了,這筆一切都重要,沒有了太陽,要家庭幹嘛?要愛情幹嘛?就像電影裡姥爺的那句話——那個時候沒有人關心太陽,大家都只關心一個叫做錢的東西。不知是因為人類愚蠢,還是因為吳孟達太有諧星天賦,大家都不以為然地笑了。
小說的結尾,人們發現我們的太陽毫髮無傷在太陽系的中央,於是乎經過類似文革的批鬥後,地球回家了,可是最最狗血的情節就發生在這裡,當地球回家以後,太陽卻真的不行了,文章在這裡終結,留給了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你只能無奈地笑一笑,因為現實有時候就是這麼殘酷,跟影片的結尾,劉戶口、李長條再次踏上征途的正能量不一樣,原著更生活才更貼近。
莫斯的叛逃
劉培強砸了他睡覺的“棺材”,跟俄羅斯的“酒鬼”說,莫斯叛逃,空間站叛逃。其實那並非是叛逃,只是在滅頂之災來臨之際,聯合政府採取了另一個計劃——火種計劃。
原著裡本來就有兩個計劃即——流浪地球和火種計劃,最終大家選擇了流浪地球計劃。只是我個人一點想法,流浪地球是浪漫主義的計劃,更人性,更為大眾接收。而火種計劃則是優勝劣汰的技術,即更現實的計劃。影片裡劉培強兩次面臨這樣的選擇和決定,就好像當年他放棄治療絕症妻子,讓姥爺照顧劉啟,就是“火種計劃”,一切為了DNA 的繼承者,而這一次他放棄了“火種計劃”選擇了拯救大多數,因為電影就是給大多數看的,否則也不會有那麼高的票房。
就如我們追了十一年看《權力的遊戲》,最終誰會坐在鐵王座上?如果馬叔想要表達的是仁者無敵,那麼鐵王座上的一定就是囧,如果馬叔想要告訴你王位是政治權數的遊戲,那麼鐵王座就是龍媽的。
只是在影視作品中,現實是要建立在大多數的基礎上,可真正的現實是殘酷的,因為在母體裡殘酷就被決定那顆脫穎而出的精子決定了。